第3章 三字經3(2 / 2)

【原文】炎宋興,受周禪①,十八傳,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茲,載②治③亂④,知興衰。

【注釋】①禪:讓出帝位。②載:記載。③治:天下太平。④亂:天下動蕩。

【譯文】趙匡胤接受後周恭帝的禪讓,建立宋朝,宋朝又分北宋和南宋,一共傳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統一。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南宋共有十七個朝代的曆史全在這裏,從各朝代的治亂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興衰的原因,我們應當汲取曆史的教訓,才不會重蹈覆轍。

【原文】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誌四,兼證①經②,參③通鑒④。

【注釋】①證:證實。②經:經書。③參:參考。④通鑒:指《資治通鑒》。

【譯文】史書雖然數目繁多,但是讀的時候仍需按照順序主次,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首先要讀《史記》,其次是《漢書》和《後漢書》。

最後是《三國誌》,這四部書號稱“四史”,內容最為精要允當,同時還要尋求其他的經書來證實,並參考《資治通鑒》以了解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原文】讀史書,考實錄,通①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②,朝於斯,夕於斯。

【注釋】①通:通曉、明白。②惟:思考。

【譯文】研讀曆史的人,必須要考察記載曆史事實的資料。這樣才能真正通曉古往今來的曆史,就如同親眼目睹一樣。

讀書的方法不但要用口去讀去背,還要用心去思考,不但白天用功,晚上也要不斷地精進,才能真正學好。

【原文】昔仲尼,師①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②,學且勤。

【注釋】①師:拜某人為師。②仕:做官。

【譯文】從前孔子聽說魯國有一位七歲神童項橐,雖然隻有七歲,夫子依然把他當做老師一般請教。像孔子這樣的聖賢,都不忘勤奮學習。

宋朝的趙普好讀論語,雖然貴為宰相,仍然堅持勤奮學習。

【原文】披蒲編①,削竹簡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注釋】①蒲編:蒲草做的書。②竹簡:把竹子削成薄片用來寫字。

【譯文】西漢時的路漫,家貧無力買書,於是將借來的書抄在蒲席上,另一位公孫弘,削竹子做成竹簡,把借來的書抄在上麵。他們雖然無錢買書,卻能刻苦自勵,終於成為大學問家,為國家成就一番事業。

晉朝人孫敬,非常勤奮,每天讀書都讀到很晚,為了避免打瞌睡,於是在頭發上綁了繩子,懸掛在頭頂的木梁上。戰國時的蘇秦,發奮勤學,每當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時候,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讓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們這樣刻苦用功,都不是別人要求、教導的,全是自己奮發圖強的。

【原文】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①。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②苦卓③。

【注釋】①輟:停止。②猶:仍然。③苦卓:刻苦學習。

【譯文】晉朝時的車胤,由於家中貧苦,無錢買油點燈讀書,於是他就抓些螢火蟲放在網袋中,利用一閃一閃的微弱螢光來讀書。另外一位名叫孫康,每到夜晚時,就利用雪地上的反光來讀書,這兩人家境雖窮苦,卻沒有停止學習。

漢人朱買臣,家境貧寒,以砍柴為生,卻常常利用砍柴的空當讀書,每次背柴回家的路上,都是一路背誦回家。隋朝的李密,平日為人放牛,卻仍一心向學,常常把書掛在牛角上苦讀。他們為了謀生雖然身體勞苦,卻依然艱苦卓絕地求學,奮發向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原文】蘇明允①,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注釋】①蘇老泉:指宋朝文學家蘇洵,號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譯文】宋朝的文學家蘇洵,二十七歲時忽然覺悟,開始發奮讀書。

蘇洵因為年紀大了,才後悔讀書太晚,你們這些年輕的學子,應該有所警醒,及早用功讀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