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他在談到忠誠的問題時說:“我喜歡那種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親我屁股式的忠誠。”
課堂指導。
如果想讓別人記住自己,必須有某種獨特的地方,可以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長相,如椒鹽色胡須或者一綹紅胡子,但是這隻能幫助我們引起人們的注意。除非有偉大人物的那種超凡的魅力,否則我們就必須培養自己的與眾不同風格,這是讓別人永遠記住我們的最好方法。
美國人類行為研究者湯姆士說過:“說話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徑,它能使人顯赫、鶴立雞群……受人愛戴、得人擁護。它使一個人的才學充分拓展、熠熠生輝、事半功倍、業績卓著……發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對於約翰遜總統的“幽默”,有人隻是聳聳肩,並不屑地說:“他畢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淳樸人嘛。”然而,另一種理論似乎更可信,那就是約翰遜這種直接而毫不忌諱的語言風格是因為他存心要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哈佛,上至教授,下至學生,都十分注重對自己談話風格的培養。談話的風格,與別人交談的方式,都能為我們的成功提供很大的幫助。講話的風格,不僅僅是使用詞彙的問題,而且是使用詞彙的方式方法的問題,因此講話風格也能反映出說話者的態度和修養。
要想說話有自己的風格,一方麵,不要模仿別人,也不要表現不屬於自己風格的東西。
向別人學習是件好事,但不能模仿別人的風格或說話的口吻,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不用過多解釋。
另一方麵,在談話的時候要自然。
有些人與別人談話時,認為自己有必要裝腔作勢,或者戴上一副假麵具;有些人試圖表現得過於熱情,有的時候甚至表現出媚態;有些人急功近利,就像做電視商業廣告一樣。這些人的失誤之處在於他們表現的不是自己的本色,因此別人自然不會認同他們的觀點。
另外,有一個經常會出現的情況,就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合進行演講(如演講賽、競職演講、即興發言等),由於受時間、地點、氣氛及相同主題的製約,很容易發生“千人一腔”的“撞車”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與眾不同,就需要有“大路擁擠走小路,小路人多爬山坡”的創新精神。哈佛心理學教授常說,新奇的事物刺激度強,而“喜新厭舊”又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能否出新就成了演講成敗的關鍵。在這種情況下創新,可以參考以下兩點:
首先,演講者應根據現場情況隨機應變,采取避“長”揚“短”的戰術。這種方法既快捷又方便,如果用得恰當,往往可以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比如,如果演講者本身是一個不善用修飾詞令進行演講的人,那麼,便不必使用那些生硬的修辭,可以運用平實質樸的語言,突出自己的真誠,這樣反而會更加親切。
其次,可用一個嶄新的概念來稱呼聽眾,讓他們對這個概念進行自我認定。演講者對聽眾的稱呼,看起來是個很簡單很平常的事,但如果稱呼得體適宜又新穎別致,將會起到溝通演講者與聽眾的橋梁作用。
有人說,哈佛是一個充滿財富與創造力的地方。其實,哈佛更是一個教學生學會創造財富的地方。想成為一個出眾的人要先贏得別人的矚目,而贏得別人矚目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有出色而獨特的口才,就像哈佛教授告訴自己學生的那樣,成為讓人過目不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