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去掉領帶和西裝後,你還應該有這些想法(3)(1 / 2)

“接著我問他,如果他的員工中有人因為酗酒而無法工作時,他會如何處理,他回答說他可能開除這個人。之後我告訴他,我希望他能戰勝自己,不要被惡習拖累。從此,這個年輕人再也沒有酗酒。”

課堂指導。

波特定律原是經濟管理方麵的術語,由美國心理學家萊曼·波特提出。本意是指在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隻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就聽不進了,因為他們在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據此,在批評他人時,必須照顧到被批評者的心理感受,注意批評的方式,以較為緩和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就是說,批評他人,宜曲緩而不是直接“開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批評某些犯錯的人,但有些人批評別人時總是不留情麵,讓人無地自容,下不了台階。其實,這種批評方式不但無法達到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且會使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嚴重時甚至會毀掉一個人。就像哈佛名譽教授卡羅琳做的那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有的人批評別人的時候,好像自己是上帝一樣。

卡羅琳建議,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比直接說出口溫和得多,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間接讓人們去麵對自己的錯誤,往往會有非常神奇的效果。

卡羅琳教授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他曾經說了一段話,引起了整個歐洲社會的不滿。

他說:“我是唯一一個對英國很友善的德國人。我正在建立海軍,以對付日本。因為我一個人的力量,英國才不至於被法、俄兩國所威脅。英國羅伯特爵士之所以能在南非戰勝荷蘭人,是由於我的籌劃。”

當各國政府對他表示出強烈的不滿時,他又企圖暗示布羅親王代他受過。

而布羅親王說道:“陛下,恐怕沒有人會相信那些話是我建議陛下說的。”

威廉二世氣憤極了,說:“你認為我是一頭驢嗎?你不至於犯的錯誤,我卻犯了?”

布羅親王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於是,他便開始想辦法補救,他說:“陛下,我絕對不是那個意思。您在很多方麵都超過我,不論是海軍的知識,還是自然科學知識,我都知道得太少了,而您比我知道的多得多。我身為一個親王,深感慚愧。”

威廉二世聽到這樣的話,臉上立即露出了笑容,並握著布羅親王的手說:“我知道自己在這件事情做錯了,我將承認這個錯誤。”

卡羅琳教授分析說,一開始,布羅親王的批評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的批評過於直接。而在後麵又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哪怕是批評他也沒忘了讚揚威廉二世,委婉而溫和地指出了威廉二世的錯誤。

每一個處於領導位置的人,在用暗示方式讓下屬知曉自己的錯誤後,都應該“打一巴掌揉三揉”,適時地利用一兩句溫暖的話語來鼓勵下屬,或在事後私下對其他部屬表示:“我看他是有前途才舍得罵他。”如此,當受斥責的部下聽了這番話後,必會深深體會“愛之深,責之切”的道理,更加發奮努力。

在生活和工作中,批評在所難免,但要學會巧妙地批評,讓他人既意識到錯誤,同時也理解自己善意批評的意圖,使他人內心裏對自己心存感激。批評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暗示,批評並不是爭論和指責,不能直話直說,而是應該運用委婉的語言,在批評的同時適當地鼓勵,將批評的話語裹上糖衣,使批評的話語聽起來悅耳才能讓人容易接受。

自己人效應:將對方拉進自己戰壕。

課前預習。

蘇聯最受廣大青年學子歡迎的演講家加裏寧被邀請在一個中學發表演講。

加裏寧的演講是這樣開頭的:

“親愛的同學們,我也經曆過像你們這樣的學生時代,我深知作為一名在校學生的追求和夢想。我的想法跟你們現在的想法一樣,就是能好好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不但是你、我的希望,也是家長的願望,更是政府、社會以及老一輩人對你們的共同期望!”

課堂指導。

加裏寧在演講的一開始就從自己的經曆入手,坦言自己也經曆過這樣的學生時代,而且表示自己理解作為學生的心理感受,從而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讓台下的學生感到親切,激發認同感,從而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