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去掉領帶和西裝後,你還應該有這些想法(3)(2 / 2)

這種認同感在與人溝通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是哈佛溝通課教授尤蘭達經常給學生們強調的溝通秘訣。她說,在人際溝通中,人與人之間會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有意的,有時卻是無意的,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有意”的影響,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有意施加影響的技巧很多,“自己人效應”便是其中之一。“自己人”就是認為對方和自己是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指的是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加信賴,也更容易接受。

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尤蘭達教授講述了美國某個知名記者的一段回憶:

在西班牙戰爭爆發前,這位美國記者遇到了一位著名的國會議員。這名國會議員剛從白宮出來,很愉快地揮著手杖,臉上帶著溫和的微笑。記者對他說:“議員,你今天看起來心情很好。”

國會議員回答:“沒錯,我的朋友。我剛才在白宮裏見到了總統,他用手臂勾著我的肩膀對我說:‘老兄,在所有人中間,這次全靠你去打勝仗了。’我曾經在許多事情上反對過他,但是,現在我擁護他了,因為他還要仰賴我呢。”

不可否認,總統的“自己人策略”的確奏效了,他將議員拉進了自己的戰壕,使他與自己站在同一條戰線,並輕鬆地“俘虜”了議員的心。

利用“自己人效應”強化我們在對方心中的印象,就是要讓對方確認我們是他的“自己人”。林肯引用過一句古老的格言說:“一滴蜜比一加侖膽汁能夠捕到更多的蒼蠅。人心也是如此,假如你要別人同意你的原則,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實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贏得他的心,你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上。”

想要釀成“自己人”的這“一滴蜜”,關鍵在於我們自己。這裏需要引入兩個專業概念,態度與價值觀的類似性和情感上的相悅性。前者是指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以及對某事物所持的態度相類似,那麼這兩個人比較容易互相產生好感。同理,如果兩個人在感情上可以相互取悅,那麼這兩個人就更容易建立起關係。所以,要想將這兩個概念具體化,運用到“自己人效應”中,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挖掘與他人產生相似性的事物。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促使對方產生“自己人”的認同感要注意哪些技巧呢?

首先,保持相互平等。

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首先要和對方縮短距離,與之平等相處。法國大革命時期最出色的宣傳家馬拉之所以深受人民的喜歡,被群眾稱為“人民之友”,就是因為他與群眾建立起了“自己人”的平等地位,使自己更容易被群眾所接受。

在保持相互平等時,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交往中的用語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某次公開談話中,如果我們說“希望在座各位獻計獻策”,這就像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在命令大家,容易被人理解為對人不尊重。如果改說“我們一起商量”,就承認了大家具有平等的地位。

其次,要對別人感興趣。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曾說:“你要是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兩個月內你就能比一個光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紐約一家電話公司曾作過一項有趣的調查,結果發現在電話交談中出現得最多的詞竟是第一人稱的“我”。這說明人們總有一種“想要讓別人對我感興趣”的心理趨向。因此,我們應該活學活用“自己人效應”,調整這一心理趨向在交談中產生的影響,使之盡量對我們產生有利的影響。在交談中,先要對別人感興趣,然後才是讓別人對我們感興趣。

最後,給人以可信感。

在與人交談時,必須讓他人感覺到我們的話說得中肯,這樣才能增強信息傳遞的效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與人交談時要說真話,保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可信度。這一點看似簡單,卻是最難堅持的,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要堅持讓自己言行一致,該說的話誠懇地說,不該說的話不要信口開河。

著名的心理學家、哲學家、已故的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士認為,在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的時候,如果能熟練應用“自己人效應”,通過情感、地位、目的、經曆等方麵的相似之處,引起對方的共鳴,找到我們與對方心靈溝通的連接點,那麼,我們的談話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