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這個世界隻給你三分鍾——留一個好印象才能開始第二步(2)(1 / 3)

事後,托斯卡尼尼高興地對人說:“她沒說我指揮得好,她說我很帥!”或許大指揮家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讚美他帥。

就這樣,大指揮家把茱莉當成了摯友,經常為她捧場。

課堂指導。

茱莉·安德魯絲對指揮家的讚賞無疑跳出了常規。想要做一個會說話的人,除了要不斷擴大自己思考的範圍,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

哈佛大學畢業生、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副董事長岩瀨大輔說,開拓自己的道路,使自己成為一個能思考、能創造的人,這樣的生命才更有意義。我們在訓練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時,尤其要培養自己的創造能力。提高說話能力最直接也最常用的辦法就是讀書,從書中汲取能量,學習書中那些充滿智慧的表達方式。

然而,如何從讀書中培養創造能力,卻是很值得研究的事情。

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韓南說過:“當你看別人寫的回憶時,隻不過是讓作者的思想在你腦中溜過去而已。”這就是說,我們應該隻把他人的想法當做參考,要以自己的想法為出發點。

比如,當我們閱讀他人的作品時,不免會對作者的美妙文句、描寫方式、修辭手法及幽默的語言等大加讚賞。但是,如果我們依葫蘆畫瓢,照搬照套別人的詞句與風格,用自己的嘴巴,說別人的話,將隻是複製別人想法。

我們如果通過接觸他人的說話風格和表達方式,把自己腦中的潛在意識激發出來,就可以不斷培養自己的思考和創新能力。當然,一開始我們的想法和表達方式可能不太成熟,但它是自己的大腦加工出來的,具有很強的獨立性。當我們發現根據作者的語言風格,可以創造出自己的說話特點時,閱讀別人的作品就具有真正的價值了。

事實上,哈佛一直崇尚這樣的精神:檢測一個人智力發展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誌是他是否具有創造能力,這也是一個人的事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說話魅力的培養也離不開創造能力,我們在學習如何創造性地說話時,如果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思想,那麼說出的話將更真實,更深刻,更有內涵。比如,我們想恭維領導,不要很直接或者很俗氣地說“您的決策真英明”、“您的想法太先進了”,等等,這樣的誇獎讓人感覺沒有誠意,如果我們恰巧看到他桌上擺放的兒女的照片,可以直接誇讚他的兒女很漂亮,看起來很聰明。其實,不論在什麼場合,隻要我們多思考,巧妙地運用語言,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見麵熟”也需要做足功課。

課前預習。

191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剛從非洲回到美國,準備參加參議員競選。因為他是西奧多·羅斯福的堂弟,又是有名的律師,知名度很高。在一次宴會上,大家都認識他,但表情卻很冷漠。

羅斯福想和他們搭話,便對坐在自己旁邊的陸思瓦特博士悄聲說道:“陸思瓦特博士,請你把坐在我對麵的那些客人的大致情況告訴我,好嗎?”陸思瓦特博士便把每個人的大致情況告訴了羅斯福。

了解情況後,羅斯福向那些不認識的客人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經過交談,羅斯福了解到了他們的性格特點、愛好,知道他們曾從事過什麼職業,最得意的是什麼。掌握這些後,羅斯福就有了同他們繼續交談的話題,在不知不覺中,羅斯福便成了他們的朋友。

課堂指導。

我們經常會遇到和不認識的人打交道的情況,想要打破與他們之間的界限,消除隔膜,順利地把自己的意見和思想傳達給他們,使他們能欣然接受,並讚成擁護,甚至把他們變成自己的朋友,需要不凡的智慧。

羅斯福的智慧在於“有備而來”,他先對每個人的背景和基本資料進行了解,然後才能找到交談的話題。簡單說來,就是麵對什麼人,說什麼話。

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曆來被視為人生快事。當今世界人際交往極其頻繁,參觀訪問、調查考察、觀光旅遊、應酬赴宴、交涉洽商……善於跟素昧平生者打交道,掌握“一見如故”的訣竅,不僅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且對工作和學習大有裨益。

所以,與人交談之前一定要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多方麵收集信息,因人而異,運用恰當的技巧,使兩個人順利地交流。

那麼對於不同類型的人,我們在交談中應注意什麼呢?

1.不善言談的人。

這種類型的人比較木訥,就算很客氣地和他們打招呼、寒暄,他們也很難會做出預期的反應,且通常不會注意別人在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