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擔當——讓自己更具領袖氣質(2)(2 / 3)

後來,雖然包拯的嫂娘跪著求包拯放過包勉,包拯還是毅然決然地鍘了包勉。

包拯在家鄉瀘州擔任知州時,親朋好友紛紛前來拜訪,覺得可以跟著包拯沾沾光。但是沒想到,包拯一律閉門不見,讓眾親戚都吃了閉門羹。

一次,包拯的娘舅在外麵犯了事,覺得自己的外甥是知州能尋求庇護,但是包拯毫不留情,打了自己的娘舅板子。到今天,廬州地區還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外甥打舅舅——不認老娘親。”雖然很多人因此罵包拯不近人情,六親不認,但是包拯也為此贏得了千古美名。

包拯曾經賦詩一首,表明自己的態度: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種精神,才是真正的領導精神,才是真正的氣質。

身為領導,就是要顧全大部分人的利益,當有人犯錯誤的時候,不要管他是不是你的親信,甚至越是你的親信越是要重罰。因為隻有這樣,你的形象才不會有汙點。否則,偏袒了自己的親信一次,其他人再也不會信任你了。與其這樣眾叛親離,不如壯士斷臂,先從自己人開始嚴懲。

因此,想要做一個真正的領導,就必須先做到一點,那就是不偏袒。隻有真正地心懷天下,大公無私,才能做好領導的工作。不要覺得那些身處高位的人都是靠鑽營贏得今天的地位的,實際上有很多人,都是憑借著自己的一身正氣,才走到了人生的最高點。

我們不能指責那些偏心的人,因為這是基本的人性,如果你連自己的親信都不包容,那麼似乎你看起來是有些不近人情。可是,我們要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度的問題。過度偏袒會讓其他人心理失衡,導致你的群眾基礎流失。

如果一個人想成功,那麼他就必須付出更多,如果他執意在不付出的前提下得到好處,那麼這個領導估計也做不長了。無論什麼時候,領導都應該先檢討自己,這不是裝腔作勢,而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大度的氣質,連這個都做不到,還做什麼領導呢?

⊙檢討自己不是犯傻,而是一個大智慧

或許在一些人眼裏,那些先檢討自己的人是在犯傻,因為他們在領導或者對手麵前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了,無疑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這不是犯傻又是什麼呢?可是他們不知道,就在他們發出嘲笑的時候,所謂的“傻人”們正以無法想象的速度成長著。確實,在很多人看來,自我檢討就是犯傻,幹嗎要把自己的問題放到台麵上讓大家看到呢?要是換了別人,那還不趕快遮起來。

很多人會習慣性地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是完美的。可是,事實卻是,沒有什麼人是完美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有問題,犯錯誤。因此,我們需要明白,為什麼遇到問題要先檢討自己。

首先,這是一個關乎印象的問題。這是讓別人看到,你不是一個推諉責任、沒有擔當的人。當別人有了這麼一個印象後,再來看你所犯的錯誤,自然會下意識地減少對你的指責。相反,如果你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那麼在旁觀者眼中,你就是那個不講道理又沒有能力的人,對你的評價也會因此一落千丈。就算事情真的沒你什麼責任,恐怕在別人眼中你也是那個應該擔首要責任的人。

其次,這是一個心態問題。這一點是從你自身的心理狀況為出發點來看的。要知道,是人都會犯錯誤,差別是,有些人死不悔改,到最後吃了大苦頭;而有些人則是有錯必改,而且改得很徹底,然後再一點一點地進步。

死不悔改的人一輩子都不會有大出息,因為他不明白什麼叫做不破不立。隻有改正了自己以往的缺點,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才有可能取得長足的進步。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完美了,那麼接下來等待你的將是毀滅性的打擊,最終讓你一事無成。

能先檢討自己的人能夠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很可能對他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不要小看自我檢討,它能顯現出你的性格和魄力。那些死不悔改的人往往一無所成,而善於檢討的人則會有大成就。

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煉金術師浮士德期待獲得新的生活,於是他和魔鬼梅菲斯特簽訂了協議。協議中規定,梅菲斯特滿足浮士德提出的所有條件,但是在浮士德覺得自己已經心滿意足的時候,梅菲斯特就會帶走他的靈魂。

就這樣,梅菲斯特引領著浮士德感受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浮士德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完美了,情不自禁地發出了自己覺得已經滿足了的言論。這時,梅菲斯特出現了,要帶走他的靈魂。不過幸好天使及時趕到,挽救了他。

在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人其實是和浮士德一樣的,稍微遇見一點事就會覺得滿足,不思進取,不懂得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他們的靈魂就會變得腐朽。因此,我們一定要時刻進行自我檢討,遇事也要先從己方開始檢討。隻有這樣,才能鍛煉出氣質和修養,才能讓你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