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戰略中的第二個“P”是指“區分”(Partitioning),即按照消費者的不同類型將市場劃分成若幹個部分。通常情況下,不同的市場上會有不同的消費者,他們往往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對產品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比如,生活富裕的消費者可能想買汽車、高檔住宅以及一些奢侈品,而生活相對緊張的消費者可能隻傾向於購買生活用品、教育用品等等;而在相同種類的商品裏麵,肯定有的消費者希望產品質量高,有的消費者希望售後服務好,有的消費者希望價格低,有的消費者希望購買方便。之所以需要按照消費者的不同類型進行市場細分,一方麵是因為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可能符合所有消費者的需求,不可能贏得所有消費者的青睞,隻能針對特定的消費者;另一方麵則是為了突出產品的獨特價值和屬性,便於消費者識記和認知。比如,在中國的牛奶市場上,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產品,但關於“高端牛奶”,消費者可能隻熟知“特侖蘇”。這實際上與蒙牛集團在市場營銷過程中所做的市場細分,以及他們對“特侖蘇”高端產品屬性的集中強調有關。
正因為一家企業不能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所以企業必須選擇那些自己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其需要的消費者,這就引申出了營銷戰略中的第三個“P”:“優先”(Prioritizing)。哪些消費者對企業來說是重要的?哪些消費者是企業推銷產品的主要目標?哪些消費者是企業的直接消費群體?哪些消費者又是通過特定的手段可以爭取到的……隻有首先弄清楚了以上這些問題,企業才能根據目標消費者的特點製造適合的產品,並開展適當的促銷活動。假定我們到美國銷售珠寶首飾,我們就必須首先了解美國市場,區分出各種不同類型的美國消費者。可能時尚的美國女性是此類產品的潛在消費者,而在時尚的美國女性當中經常出席各種典禮和儀式的上流人士可能才是我們的目標消費者。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不應當在美國家庭主婦和女學生身上花費太多的時間開展宣傳和促銷活動。
營銷戰略的第四個“P”是“定位”(Positioning)。定位的意思是說,企業必須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某種形象。比如,一提到“保時捷”,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性能卓越、價格昂貴的跑車,它的形象已經完全印在了人們的腦海當中,並且完全與其他汽車品牌區分開來。如果消費者認可了企業的定位、肯定了企業的產品形象,那麼企業便能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事實上,每家企業都必須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一旦確定了自己的市場定位,企業便可以結合營銷戰術上的“4Ps”,采取相應的營銷措施。比如,如果一家企業將自己定位為“最佳機床生產商”的話,那麼這家企業就必須生產質量最好的機床,銷售價格要適當,銷售渠道要暢通,並且要在最適當的媒體上做廣告。當然,如果這家企業不把自己生產的機床定位為“最佳機床”,而隻是定位為“經濟型機床”的話,那麼就必須采取不同的營銷措施。
綜合上述營銷戰略的4種努力方向,科特勒以一則非常著名的故事闡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市場營銷。
美國一家製鞋公司正試圖開拓非洲市場,就派一名員工到非洲的一個國家進行考察。這名員工到達非洲後立即發回一封電報:“這裏的人不穿鞋,沒有市場。”於是,這家公司派出了第二名員工進行核實。他在那裏待了1個星期,之後發回一封電報:“這裏的人不穿鞋,市場巨大。”那麼,誰才是合格的市場營銷人員呢?第一個員工顯然不是,他隻是一個收訂單的人,沒有訂單,他也就無所事事。第二個員工也不是,他隻是個推銷員,因為他認為:我可以推銷任何東西,盡管人們不穿鞋,我也能讓他們穿上。
那什麼樣的人才是合格的市場營銷人員呢?這家公司派出了第三名員工。他在非洲待了3個星期,然後發回一封電報:“這裏的人不穿鞋,但有腳疾,需要鞋;不過我們現在生產的鞋太瘦,不適合他們,我們必須生產較肥的鞋。另外,這裏的部落首領不讓外來人做買賣,除非我們和他搞好關係,向他進一些貢。為此,我們大約需要投入1.5萬美元。但是,一旦獲得了這裏的市場,我們每年能賣大約2萬雙鞋,投資收益率約為15%。”在電報裏,他並沒有說“我可以賣鞋”,他隻是說明那裏為什麼需要鞋,需要什麼樣的鞋,投資收益率如何,怎樣才能打通銷售渠道等等。這樣一個既懂得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又懂得搞人際關係甚至是財務核算的人,自然具備了一個優秀市場營銷人員的素質。
不過,除了上述已經講解的8種努力方向之外,科特勒認為還有另外兩種努力方向值得關注,一是公共關係(Public Relations),二是政治權力(Political Power)。前者要求市場營銷人員知道如何在公眾中為企業和產品樹立良好的形象,後者則要求市場營銷人員懂得怎樣與政府打交道。這兩者被科特勒稱為“大市場營銷”(Megamarketing),他認為,這是企業必須掌握的兩種市場營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