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構建創新型組織:創造新事物是企業成長的最有效途徑(1)(3 / 3)

在丹麥工作了幾年之後,西蒙伊又輾轉到了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書。1972年,他被施樂公司電腦研究中心錄用。該公司離著名的斯坦福大學不遠,西蒙伊決定一邊工作,一邊攻讀博士學位。隨後,西蒙伊所在的施樂公司電腦研究中心與斯坦福大學開展合作,研究出了一種新的電腦工具——鼠標。西蒙伊對鼠標非常熟悉,他開發的供施樂公司阿爾托電腦使用的文字處理程序,就是第一個使用鼠標的軟件。後來,施樂公司因銷售方麵出現問題,導致人心渙散,大量頗具才華的年輕人流向了蘋果公司和微軟公司。西蒙伊正是在此期間遇到了他未來的老板比爾·蓋茨。

為了滿足西蒙伊成就一番事業的夢想,蓋茨給他安排了最富挑戰性的軟件開發工作,他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沒有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唯一的要求就是產品富於創造性,並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1981年12月13日召開的微軟年度總結動員大會上,西蒙伊迅速成為了主角。他在會上陳述了開發應用軟件對公司發展所具有的戰略意義,並一一列舉了其他公司在軟件開發上已經取得的成績。他指出,開發應用軟件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場潛力,隻有將目標集中在盡可能多地開發各種不同的應用軟件上,微軟才能在操作係統之外開拓出另外一片天地。在這次大會上,西蒙伊的創造性、自信心、凝聚力和戰略眼光給蓋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蓋茨稱西蒙伊為“微軟的創收火山”,而西蒙伊的這次演講也被蓋茨稱為“微軟的創收演講”。

隨後,以西蒙伊為首的開發小組完成了一種叫做“多計劃軟件”的設計,並投入試生產。但這款軟件未能打動當時微軟的合作方IBM公司,卻引起了蘋果公司的興趣。蘋果公司從微軟與IBM公司的合作中,看到了這家年輕公司蘊藏的不可估量的潛力。因此,它很希望與微軟結成“戰略夥伴關係”。1981年8月,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親率一批幹將,訪問微軟。此時,蘋果公司正在研製他們的麥金塔(Macintosh)個人電腦,因此,他們非常希望與微軟合作。西蒙伊給喬布斯等人演示了“多計劃軟件”,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肯定。

1982年1月22日,微軟與蘋果公司正式簽訂合同:蘋果公司同意提供給微軟3台麥金塔電腦樣機,而微軟需要利用這3台樣機開發3款應用軟件,即電子表格程序、貿易圖形顯示程序和數據庫。而所有這些應用軟件的開發工作最終都落到了剛到微軟沒多久的西蒙伊頭上,其挑戰性不言而喻,但正是這種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讓西蒙伊感到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並且迅速以其豐富的創造性脫穎而出,成為微軟的核心成員之一。

隨著西蒙伊研發工作的展開,微軟不僅擁有了日後得以稱霸應用軟件市場的Office係列辦公軟件,而且通過合作,微軟還從蘋果公司的麥金塔個人電腦的圖形化操作係統中學到了經驗,並於隨後推出了風靡全球的Windows操作係統,而這兩件法寶後來成為了微軟的聚寶盆。

蓋茨曾多次說:“在高科技領域,用人之道並不在乎年齡、閱曆,微軟看重的是開拓創新能力。”為此,他實施了多項旨在激發員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舉措,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高壓式管理”。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一樣,這種風格獨特的管理模式略顯殘酷而又不近人情。為了使員工的工作成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值,蓋茨很少對員工進行讚美,通常都隻是批評,一旦員工在創新的力度上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他更不會手軟,甚至揚言要開除他們。事實上,建立創新型組織,必須樹立係統創新的觀念。如果微軟一直隻靠蓋茨一個人的智慧,那麼微軟就不會擁有今天這樣強大的創新能力。在創業初期,企業依靠單項創新能力也許可以支撐自己的發展,而一旦進入成長期,企業就必須由“單項創新”向“係統創新”過渡,這也正是蓋茨時刻充滿著危機意識的原因。

蓋茨有一句名言,“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之所以是18個月,這與微軟產品的更新速度有關。微軟推出產品的平均周期是18個月,如果產品得不到用戶的認可,那麼他們不得不麵臨重大損失。蓋茨的用意十分明確,旨在警醒微軟的員工開發的每一種產品都是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如果他們不能始終以創新的姿態投入工作,那麼最終的結局隻能是慘敗,不僅是公司的慘敗,也是他們自己的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