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界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不射門,你百分之百沒有命中率”。意思是說,不經過嚐試,不麵對失敗,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一個管理者或者一家企業絕不可能成功。在創新的層麵上,不能容忍員工的失敗,不能給員工更多的機會嚐試,便很難形成有效的創新機製。像英特爾公司一樣,很多歐洲企業正在將“勇於失敗”作為衡量員工創新能力的標準。法國一家汽車製造公司的老板,在對眾多應聘者進行麵試時,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在以往的工作中,你犯過多少次錯誤?”在獲悉大多數應聘者很少犯錯誤時,他錄用了一個在工作中犯過多次錯誤的“倒黴蛋”。他說:“我不要20年沒有犯過錯誤的人。我需要的員工是犯過無數次錯誤,但每次都能及時吸取教訓、立誌創新的人。”
其實不僅僅是這些西方企業,世界上很多優秀企業同樣非常注重員工在過去工作中“犯錯誤”的經曆,他們不但優先錄用那些曾經有過創新經曆的新人,而且還繼續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做進一步的創新,並授予他們充分的權力。這些優秀企業之所以在員工當中極力提倡“勇於失敗”的創新精神,是因為在他們看來什麼事都不幹才不會犯錯誤,而犯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及時總結經驗。所以,鼓勵和支持員工創新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對員工的錯誤和失敗予以包容,並對他們的創新嚐試進行幫助和指導。
當然,僅限於包容還遠遠不夠,曾任3M公司總裁的路易斯·雷爾指出,任何條條框框,無論來自於何處,都是有害於創新能力的,而這位總裁在3M公司留下的名言是:“假如你在人們周圍設置太多的圍欄,那裏就變成了一個牧羊場。哪裏會有什麼發明專利是頒給羊的呢?”在他的領導下,3M公司推行業內皆知的“15%規則”。這項規則允許3M公司的每個員工利用15%的時間來“幹私活”,製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方案,而不管這些工作方案是否直接有利於公司。“15%規則”最重要的作用在於為每個員工提供了創新的自由。阿馬布勒的研究也證實,對員工創新進行支持的關鍵是賦予他們做事的自主權,因為如果有太多限製的話,員工往往不能大展拳腳,發揮他們的特長和優勢。
事實表明,“15%規則”的靈活性和自由度幫助3M公司實現了多方麵的超越,他們的許多創新性產品都來自於員工在不經意間捕獲的靈感。這些靈感有關於新技術、新材料的,還有突破思維定勢和部門限製而產生的。盡管其中很多想法聽上去微不足道,可它們一旦被付諸實施,便能立即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比如,3M公司發明即時貼的事例就是一個典型。
一次,3M公司的科學家斯賓塞·西爾維想開發一種強力粘合劑,但他最後研製出來的產品卻並不理想,在粘力方麵稍微遜色了一點。他把這種似乎沒什麼用處的粘合劑交給了3M公司的其他科學家,看他們能不能找到什麼辦法來使用它。幾年過去了,這項工作一直沒什麼進展,眼看這一發明將被束之高閣。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3M公司的另一位科學家阿瑟·弗萊伊忙裏偷閑萌生了一個創意,立即使這種粘合劑成為了人們現實生活當中經常用到的東西。
弗萊伊工作之餘在當地教堂做禮拜時,發現很難在讚美詩集中需要翻到的地方做標記,因為他夾在書中的小紙條經常掉出來。一天,他試著在紙條上塗了點西爾維發明的粘合劑,結果紙條不僅粘上了,而且隨後撕下來時也沒有弄髒讚美詩集。這給了他很大啟發——為什麼不用這種粘合劑製作一些辦公用品呢?隨後,這個創意催生了3M公司生產即時貼。如今,即時貼早已成為辦公用品中的暢銷產品,為3M公司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在3M公司的大多數員工看來,“15%規則”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所透露出來的信息,那就是:公司高層不僅支持他們的創新活動,而且給他們預留了大量沒有任何幹預的自由時間。實際上,正是因為3M公司在員工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給予了他們充分的自由,他們創新的內在動機才得以不斷鞏固,他們才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