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感受到自己生命具有獨特意義的人,是沒有存在的價值的,是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在社會這個巨大的圓形監獄中“死”去了。人永遠生活在別處,而不在自己之中。
福柯的“人之死”,就是想要殺死價值模式化所建構的標準人、樣板人,讓鮮活靈動、自由舒張的人性解放出來,就像福柯所希望的,“人的生活應當成為藝術品”。
人與自然得不償失的交易
“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們往往拿這句話來說明現代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沒有現代科技,就沒有我們乘坐的汽車,沒有我們撥打的電話,甚至沒有我們愜意的現代生活。
然而,這句話並不是培根思想的全部。在培根看來,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駕馭自然,但“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即認識自然規律,掌握科學知識。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知識是力量,但要是應用不當就是不可逆轉的破壞性的力量。
1948年瑞士化學家保羅·米勒因發明了對人和動物有劇毒的有機氯殺蟲劑DDT而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最初DDT確實呈現了巨大的功效。二次大戰末期,各國士兵用DDT來殺滅虱子,以阻止斑疹傷寒的傳播。而斑疹傷寒是影響部隊實力的嚴重疾病,譬如影響到拿破侖軍隊於1812年遠赴莫斯科的征戰。在1948年的諾貝爾獎授獎大會上,瑞典的G·費希爾興奮地說:“出人意料地、戲劇性地突發轉機,DDT成為力挽狂瀾的角色。”
然而1962年,美國女生態學家萊切爾·卡遜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指出,DDT作為劇毒化學物質殺死了大量生物,而且對人和環境也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嚴重危害:作為美國象征的白頭海雕因DDT和其他殺蟲劑的毒殺瀕臨滅絕,世界許多地方的青蛙因DDT汙染而致畸形,DDT使用較多的地方導致鳥類減少甚至滅絕。DDT不僅抑製人和生物的免疫係統,損害神經和生殖係統,而且有致癌作用。萊切爾清醒而擔憂地預言:“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以為是一條舒適、平坦的超級公路,能讓我們在其上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在等待著我們。”
萊切爾所描述的恐怖景象,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正在一步步擴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為,大量事實證明,每年由人類釋放到環境中的汙染物中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毒性是最大的。隨著從南極企鵝的體內檢測出DDT超標的消息傳來,也許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一塊淨土了。人類如果不限製有毒化學物質的生產與消費,最後吞下苦果的還是人類自己。人類依然在拚命破壞環境、耗竭資源來換取一點生活欲望的滿足,但是始終沒能跳出叔本華的悲劇性斷言,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就是為了吃、喝、拉、撒的欲望之需,且把地球搞得越來越糟,人類遭受更大痛苦的危機日益加重。這是何等得不償失的一場交易!
如果人們問培根,知識是如何獲得改變自然的力量的呢?培根的回答應該是,人的知識是對自然的因果規律的了解,了解自然的因果關係之後,就可以改變它、命令它,趨利避害,使自然規律為人類的利益服務。然而可惜的是,現代人隻看到了知識具有力量這一麵,卻忽視了知識本事就應該建立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從而導致像濫用DDT造成惡果的事件一再發生。
1988年,波蘭導演基斯洛夫斯基拍攝的《十誡》以十個當代波蘭人的故事將古老的“十誡”重新演繹,揭示了當代人所處的種種道德困境。其中每一集與基督教教義裏的《十誡》有著一種鬆散的對應關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