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我們真的擁有自己嗎 (1)(1 / 2)

人的命運一半是由外力造成的,一半是由自身設計的。如果我們不能改變我們周圍的際遇,那麼起碼可以掌握我們自己的內心。

人生隻有一次,上帝在這件事情上賜予眾生無與倫比的平等。我們又怎能將這僅有的一次生命讓他人做主?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認為,做自己的主人,人生的所有法則都將變得簡單,孤獨將不再孤獨,貧窮將不再貧窮,脆弱將不再脆弱。

認識你自己,凡事勿過度

古老的哈佛比美國曆史還長,世人都說“先有哈佛,後有美國”。哈佛以她獨特的人文關懷精神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哈佛人。

哈佛學子之所以不平凡,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他們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適合過什麼樣的生活,自己該有怎樣的人生,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

翰森先生赤手空拳,艱苦奮鬥,終於成為一名成功的金融家。

翰森隻有威特一個兒子,從小就給他創造了一個優越的環境,希望威特能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威特從入學起,他的成績在學校就是出類拔萃的。在6歲時,威特就夢想著當一名糕點師,做出最棒的布朗尼蛋糕。

高中快畢業的時候,威特躊躇滿誌地報考了3所烹飪學院,但最終卻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遭到各個學院的拒絕。這對從小就十分優秀的威特是個很大的打擊,他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待了好幾天。無奈之下,威特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

幾年後,威特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進了翰森先生的公司工作。威特憑借自己的能力不僅很快熟悉了金融業務,而且很快在金融界嶄露頭角。畢竟歲月不饒人,翰森先生病倒了,雖然不嚴重,但醫生還是叮囑他臥床休養。

這天晚上,威特拿出自己烘焙好的布朗尼蛋糕遞給翰森先生,棕色的糕體散發著巧克力香味,看上去鬆軟可口。威特捧著蛋糕,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那笑容是翰森先生很久不曾看見的,他記起兒子孩提時的理想。

翰森先生的眼睛濕潤起來,他接過蛋糕,認真地問威特:“這麼多年,你工作得並不快樂,對不對?”

威特怔了一下說:“可我一直幹得很出色。”翰森先生低頭咬了一口布朗尼蛋糕,咀嚼半天,說:“我一直為擁有一個出色的兒子自豪,但是吃了你親手做的布朗尼蛋糕,我才發現原來擁有一個快樂的兒子更重要。”

說罷,翰森先生帶著兒子到書房,從保險櫃裏拿出當年威特考烹飪學院的成績單,全是優秀記錄——當時是他隱藏了威特真正的成績。

第二天,威特就宣布辭去公司所有職務,正式經營一家糕點店。

一塊美味的布朗尼蛋糕,不僅是威特的夢想,而且也是他與自己的較量。

世界上最難認清的就是自己。一個人要想真正認識自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要求我們必須從性格、愛好等方麵全麵分析自己。隻有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並且按自己的意圖去做事,才能讓自己具有無窮的魅力。

我們都知道在戴爾菲神殿上刻著“認識你自己”這一行字,“戴爾菲”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希臘神殿,古希臘人把阿波羅神殿視作一個解決人生謎題的神聖殿堂。戴爾菲神殿中供奉的是阿波羅神,阿波羅神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他是光明、理性的代表。人生總是充滿著困惑與不解,加之當時的教育又不夠普及,當人們在迷惑不解時都會到戴爾菲神殿去求簽,請神殿中的祭司加以解釋。

對希臘人來說,戴爾菲神殿可以算是信仰的中心,而能夠被刻在神殿上的語句一定是極其重要和特別的。其實,在戴爾菲神殿上還刻著一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字,那就是“凡事勿過度”。這句話是在警醒世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過度執著,要懂得適可而止。

一個背著大包裹的憂愁者千裏迢迢跑來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他訴苦道:“先生,我是那樣孤獨、痛苦和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了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嗓子因為長久的呼喊而沙啞……為什麼我還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哲人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麼?”

憂愁者說:“它對我可重要了。裏麵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這兒來。”

聽完後,哲人帶憂愁者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哲人說:“你扛了船趕路吧!”

“什麼,扛了船趕路?”憂愁者很驚訝,“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

“是的,孩子,你扛不動它。”哲人微微一笑,說:“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了河,我們就要放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華,但久久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