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我們真的擁有自己嗎 (1)(2 / 2)

憂愁者放下包袱,繼續趕路,他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比以前快得多。原來,凡事不可過度,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會懷揣著遠大的抱負和理想,然後為此執著地、瘋狂地追尋,為此,我們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以至於讓自己身心俱疲,以至於在多年以後才悔悟到因為自己當時的偏執讓自己錯過了太多美麗的風景。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凡事勿過度強求,懂得適可而止,即使無法到達山頂,至少我們享受到了路邊的美景。

一個人的成功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自我認識的過程。一個人對自我認識是伴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和閱曆的豐富而完成的。雖然自我認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完全有能力正確地認識自我。因為隻有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可以做出正確的決斷和準確的選擇,才能懂得適可而止,適時地把握機會,實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人是否能選擇自己需要的

哈佛醫學院的一位著名教授曾遇到過一個名叫波波拉的女人,波波拉是位女教師,她對自己的臉感到很不滿意,覺得哪兒都不順眼,因此決定去整容。醫師仔細地望著她,認為她長得並不難看,問題就在於她把自己估計得太低。醫師還是動手術稍微改善了她的五官,但隻是動了一些小手術,比她所要求的要少很多。

波波拉很不高興,她一邊打量著鏡中的自己,一邊埋怨道:“你並沒有對我的臉作太大的改變。”醫師說:“你的臉本來就隻需稍作改變,問題是你使用臉的方式錯了,你把它當做是一個麵具,用來遮掩你的真實感覺。”

波波拉傷心地低下頭說:“我已盡最大的能力了。”

醫師理解地看著她,波波拉沉默片刻,然後袒露了心聲:每一天她到學校去時,都像戴著麵具,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麵,把所有的感情全部隱藏起來,隻留下她認為“正確”的一部分。3年的教學生涯中,孩子們總是嘲笑她。

醫師說:“孩子們嘲笑你,是因為他們已看出你一直在演戲。身為一名教師,並不一定非要表現得十全十美,偶爾也可以表現得愚蠢一點,學生們仍然會尊重你。摘掉你的麵具,你會更喜歡你自己。”

離開診所後,波波拉心情好多了。幾個月後,她再也不擔心她的臉,也不再抱怨了。

我們的生命、容貌、出身、本能等,都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沒有人會征求你的意見,如你願不願意出生、想要什麼樣的容貌、想選擇什麼樣的家庭背景、都需要哪些本能等,你就已經降臨人世,有了生命,在呱呱聲中,來不及問一聲為什麼,命運的鞭子就已經催你上路了。

正如海德格爾所說“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我們是無法選擇自己的。每一個人一生都會曆盡艱辛苦楚,我們已經無法記清自己經曆過多少次的心碎欲裂:為了枯萎死去的愛情,為了逝去的親人、朋友,為了年少時的夢想,為了太多我們無法得到抑或是得而又失的人或事,我們常常會陷入苦痛的深淵而無法自拔,但每每走過一段人生曆程,我們又常常會感歎於自己竟然能夠走過那麼多的苦難。終於有一天,我們經曆完我們命定的劫難,可以安然地入睡了,但是就在你回眸而望的一刹那,你卻突然疑惑了:這讓你筋疲力盡的一生真的是屬於自己的嗎?也許,你隻是被不幸選中來上演一場所有情節都被譜寫好的戲劇,而且是一場注定就沒有結局的悲喜劇,可是,麵對這樣的情境,我們卻連說“不”的勇氣都沒有。當人生帷幕落幕的那一刻,看客們心滿意足地走出了你人生的劇場,而你隻能站在空曠的人生舞台上,望著他們漫不經心的背影,最後留給自己的隻是欲哭無淚的彷徨……

叔本華勸世人斬斷欲望,斷盡痛苦的根源,最終卻隻能在拈花微笑的佛門找尋人生的皈依。“人們一思索,上帝就發笑”,人生的悖論永遠是無解的,人們在無奈中哭泣地追尋,留下的永遠是那雙布滿憂傷的眼睛。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人生在世,隻不過是過路的旅客。人是不可能永遠活在人世上的,無論你是超級富豪還是一介平民,都逃脫不了人生之大限——死亡。所以說,人生的意義就是在這個旅行的過程中。托馬斯讓我們把幸福寄托於來世和上帝,把追求塵世幸福的行為和想法看成是邪惡的,其實是讓我們否定現在,活在一種期待中。豈不知,人生的旅行並沒有什麼終極的目的地,耽誤了路邊的風景本身就是浪費生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