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寫作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書寫,更是對曆史的思考乃至闡釋。遍觀當下書市,當漫漶無邊的“史學書籍”變得越來越有“史”無“學”時,如何站在新的高度來譯解或詮釋曆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由《看曆史》雜誌與藍獅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新曆史記錄者寫作計劃”運作一年有餘,成果破土而出,應是一次有益的嚐試。

該項目的初衷是支持優秀曆史記錄者和優質的非虛構曆史寫作,以推動國家、民族記憶的保存與傳播。如今,《海關密檔》——這部從100多份初始申請中層層選拔出來,作者、主辦方、出版方同心戮力完成的作品終於付梓,確實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驚喜。

這部作者自謙為“小書”的專著,就其篇幅而言,確實不能算鴻篇巨製,但卻稱得上是一部“嚴謹而又不失漢語之美”的佳作。自1985年廈門大學中國海關史研究中心成立以來,海關史研究業已取得累累碩果。但學界的研究基本上側重於宏觀問題分析,圍繞諸如海關製度沿革、曆史地位等大論題展開。我們知道,近代中國海關由於其本身的特殊性、複雜性,涉及領域相當廣泛,包括一係列社會、內政、外交等問題,因此必須擴展研究內容,深入到具體領域展開實證分析。楊智友先生的《海關密檔》,通過對近代中國海關所發生重大事件的曆史背景、具體進程的翔實梳理和全麵考訂,不僅深入考察了民國時期地方政權與外籍稅務司控製下的海關之間的互動關係,還深刻揭示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鬥爭以及外籍稅務司海關製度的分裂危機。尤有進者,該書篇章結構精巧考究,通過大大小小的海關事件,串聯勾勒出晚清到民國時期整個的海關曆史,並透過海關視野,提供了一個觀察那個時代的視角,呈現出獨特的民國曆史鏡像。

書名中的“海關密檔”,絕非時下諸多書刊封麵上奪人眼球的“噱頭”,而是“名實相符”。全書有關近代中國海關變遷的史事構建,均以海關自身曆史檔案和民國曆屆中央政權相關機構藏檔為基礎。正如我們所知,廈門大學是中國海關史研究的重鎮,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是收藏海關檔案最多最全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作者既是廈大中國海關史專業畢業的碩士生,又在二檔館坐了不止十年冷板凳,功底紮實,筆耕不輟。其學曆專長與工作環境密切結合,加上自身的刻苦,厚積而薄發,自是水到渠成。

作為楊智友先生多年來史海遨遊、檔房尋寶的又一結晶,該書的另一特色也值得與大家分享。我們不難看出,作者撚字成文,娓娓道來,通過新史料、新方法的運用,對民國重點海關人物作了更深入細致的探討,對他們的評價進一步趨向客觀,深化、拓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如對於這三位海關人物,無論是名聞遐邇的赫德,還是一般讀者比較陌生的張福運、丁貴堂,都提供了出版物中甚少述及的秘辛;而對於孫中山、唐紹儀、顧維鈞、閻錫山這些民國風雲人物與海關的交集,也頗多新的發現。

雖然相較於盤根錯節、包羅萬象的民國海關變遷進程而言,書中提及的各樁海關事件確實隻能是“掠影”,但在流暢而生動的文筆之下,體現出的不僅是作者闡釋宏大曆史題材中鉤沉稽玄、串珠連璣的功力,更是時刻不忘與讀者諸友分享中國曆史文化深厚底蘊的情懷。

是為序。

吳景平

2012年12月12日

複旦大學曆史係教授

近代中國人物與檔案文獻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