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收回海關主權,曆屆中國政府都與洋人進行過這樣或那樣的較量,從晚清政府削弱海關權力,孫中山南方政權與洋人叫板,再到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海關權益的逐步回收,外籍稅務司製度日趨式微,直至在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的禮炮聲中隨風而逝。
由於海關的管理範圍相當廣泛,業務非常龐雜,滲透到各個領域,所以它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既深且巨。海關經辦的業務和活動,牽涉到近代中國財政史、對外貿易史、港務史、洋務史、外交史以及中外關係史等專門學科。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把海關史研究比喻成窺伺中國近代史堂奧的一麵鏡子。令人遺憾的是,盡管中國近代海關史的研究已有時日,但迄今為止,大量的海關曆史檔案尚未發掘利用,許多重要內容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這主要是因為海關機構的錯綜複雜,及其過於廣泛的業務,導致了海關檔案浩如煙海,詳盡地占有殊為不易。
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二檔館)卷帙浩繁,典藏甚豐,不僅是研究民國史的基地,亦是海關檔案資料的寶庫,藏有海關總稅務司署從1861年至1949年的檔案共5萬餘卷,內容豐富,涉及麵廣。這些年來,二檔館在館藏海關檔案的開發利用方麵做了大量有益的嚐試,筆者作為該館培養的海關史專門人才,一直從事晚清及民國時期海關曆史檔案的整理發掘和研究工作。浸淫日久,便有了這樣的想法,如何將純粹學術領域的小眾的海關史研究,變成一種具有流行價值、欣賞價值的大眾文化消費呢?
的確,板凳一坐十年冷,那些皓首窮經,凝聚著專家學者們心血的學術成果,卻鮮為人知。要知道,筆者作為曾經的一名海關史碩士研究生,尚且不能細讀那磚頭似的《中國近代海關史》,更遑論一般讀者。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全麵發展這門學科呢?竊以為,海關史研究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不僅需要學術界大力扶掖,開展學術爭鳴,多出成果,還應該不遺餘力地、大張旗鼓地進行該專門史的普及工作。因為,要讓更多的人了解曆史喜歡曆史,就必須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從某種意義而言,這種工作或許更為重要。因為再精美的鏡子,在象牙塔裏擱久了,也有生鏽之虞。
這本小書正是基於此理念而浮出海麵的。
本書通過對北洋政府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所發生的重大海關事件的翔實梳理和全麵考察,及對相關重點海關人物深入細致的探討與剖析,深刻揭示海關外籍稅務司製度如何式微以及北洋軍閥及國民黨內部的矛盾鬥爭,並以管窺豹,折射海關視野裏風雲變幻的曆史鏡像。
誠如《看曆史》主編唐建光先生與筆者交流時所言,海關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大主題,惜乎有關海關史的普及讀本存世不多且多有舛誤。本書將以筆者多年來探索中國近代海關史的心得為基礎,運用珍貴的圖片和翔實的史料,結合本人及中外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為讀者勾勒出民國海關曆史的發展概貌,使其領會海關曆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用黑色的眼睛,發現彩色的曆史”,這是《看曆史》的辦刊理念。
海關視野裏的曆史鏡像,是否也是斑斕的彩色呢?
楊智友
2012年8月22日
① 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53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