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英明決策戰海南(3)(2 / 3)

從12月16日起,在莫斯科的郊外,毛澤東反複思索了兩天之後,終於於18日早晨,摁滅了手中的煙頭,起身來到寬大的寫字台邊,用毛筆草擬了給林彪的電報:

林彪同誌(中央轉)10日14時電悉。慶祝你們殲滅白崇禧的偉大勝利。同意你的部署,即陳賡略作休整即入雲南,四野入桂各軍休息20大,大部分散剿……另以43軍及40軍準備攻瓊崖。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的經驗不相同,即必須注意潮水與風向,必須集中能1次運載至少1個軍(四斤萬人)的全部兵力,攜帶3天以上糧食,於敵前登陸,建立穩固灘頭陣地,隨即獨力攻進而不要依靠後援。因為潮水需12小時後第一次載運船隻方能返回運第二次,而敵可用海空軍切斷我之運輸,故非選擇時機1次載運1個軍渡海登陸,並能獨力攻進,建立基地,取得糧食,便有後援不繼,遭受重大損失之危險。三野葉飛兵團於占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以3個中一團9000人進攻金門島1之敵3萬人,無援無糧,被敵圍攻,全軍覆滅。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海南島之敵,可能較金門敵人戰乃差碎,但仍不可輕敵。請告鄧賴及40軍、43軍注意,並望你向粟裕調査渡海作戰的全部經驗,以免重蹈金門覆轍。

收到毛澤東的電報後,林彪即日致電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等,下達了“準備趁北風季節攻取瓊崖”的預備令。

在廣州市中山路梅花村,有一座小洋樓原來是廣東軍閥“嶺南王”陳濟棠的公館。廣州解放後,這裏曾為15兵團司令部,也就是解放海南島戰役的決策中心。

15兵團的主要首長有:兵團司令員鄧華,兵團政委賴傳珠,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洪學智等。接到毛主席和四野首長的電令後,兵團首長十分興奮,認真研究準備。大家都認為這一次戰役能不能打好,要看戰役準備工作是不是做得充分。而這次戰役的準備工作,與過去任何一次戰役準備工作大不相同。需要一邊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情況,一邊進行各項準備工作。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至少需要二三個月的時間,才可能完成。廣東的北風季節,是在當年12月至翌年3月之間,而當時40軍、43軍仍在廣西進行肅清殘敵的作戰,要到12月底才能進駐雷州半島,1950年1月才能開始進行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

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經過慎重考慮,於12月27日致電四野和毛澤東。電報指出:“一次運一個軍的兵力登陸是巨大的組織工作,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調查研究,準備物資,收集船隻,進行演習等等。以季節論,在舊曆年前動作為有利:以準備工作論,恐時間來不及。如延至年後(即2月17日後)又恐轉刮南風,困難增加。因此兵團的方針,盡一切努力爭取舊曆年前動作,但又不為季節所限,而要以是否準備好為標準,以免倉促莽撞,造成過失。”並希望“派一部空軍直接配合”。

12月31日,毛澤東致電林彪:鄧,賴、洪27日電已悉,同意“在舊曆年前攻取海南”。同時指示:“鄧、賴,洪應速到雷州半島前線,親自指揮一切準備工作,並且不要希望空軍幫助。”

1949年12月底,兵團在兩個軍進駐雷州半島後,即電令兩個軍加緊備戰,力爭在舊曆年前,即1950年2月17日前,完成渡海作戰的準備工作計劃。

然而,因準備時間緊迫且無法爭得空軍支援,渡海兵團的登陸準備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難。40軍與43軍在準備工作展開後,遇到的都是新問題。兵團首長與司令部研究,為確保第一次1個軍的兵力登陸成功,計算需要1000多隻木帆船和數千名船工、舵手。兩軍官兵們都是北方人,進駐雷州半島後看了茫茫大海,產生了對大海的恐懼心理。這就需要有時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進行海上訓練等等準備工作,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是難以解決與完成好準備工作的。

兵團司令部在研究了氣象情況後,了解到舊曆年後到4月20日穀雨季節以前,還是會有東北風可以利用的。這樣可以延長兩個月的準備時間,在準備時間中,我軍即可實行小規模的分批偷渡,4月中旬穀雨前大舉渡海登陸。

鄧華,賴傳珠、洪學智研究後,即於1950年1月5日,報告四野和中央軍委:根據以上情況,舊曆年前要完成此次大規模渡海作戰之準備工作,事實上來不及,必須向後推遲。

四野首長收到兵團鄧、賴、洪1月5日電報後,於1月6日將這份電報轉報黨中央和毛主席。林彪在電報中說,我們對渡海作戰亦無經驗與體會,尚無確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