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2)

即使人們茶餘飯後偶然談起聚寶山,也不再是議論昔日雨花台之主人韓熙載是如何風流倜儻、才氣高逸,而是津津樂道於發生在韓府最後一次夜宴上的一樁離奇命案——那一晚,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在眾目昭彰之下被人巧妙下毒,當堂死於非命——豪門夜宴,紙醉金迷;預謀殺人,內藏玄機;紅顏殞歿,一屍兩命。這個又香豔又血腥的故事,著實比韓熙載本人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更具吸引力……

在中國的東南部,有一座奇異瑰麗的城市,名為金陵[1]。據說戰國時期,楚威王看出此地有王者之氣,便埋金以鎮之,由此得名。然而,“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2],金陵的帝都之氣與生俱來,即使埋金也無法鎮住這虎踞龍盤的江山勝景。

在金陵城的東邊,亦有兩座奇山——寶華山[3]和東廬山[4]。這兩座山各自發源出一條河流,婉轉西流,剛好於金陵城東門外交彙,這便是名聞天下的秦淮河了。此河古名“龍藏浦”,意為龍藏身的水域。相傳昔日秦始皇東巡之時,望見金陵上空紫氣升騰,有天子之氣。為了防止這裏也出個皇帝,他派人將連綿的山崗鑿斷,龍藏浦就是鑿山鑿出的副產品,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又稱為“秦淮”。

秦淮河在金陵東門交彙後又分為兩支:一支繞道南城牆外向西流,稱為外秦淮河;另一支內秦淮河通過東門東水關進入了金陵城,由東向西穿過全城後,從九西門西水關穿出,足有十裏之長。河上畫舫淩波,絲竹飄渺,晝夜不絕;兩岸酒家妓館林立,舞榭歌台一座接著一座,自六朝以來便是著名的風月煙花之區,金粉薈萃之所,富麗繁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正是由於秦淮河的點綴,金陵變得一腔脂粉,半麵愁容,令文人騷客惆悵無窮。

隻是,表麵的金粉繁華掩飾不住城市積澱的氣度,“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像金陵這樣,折射出盛衰的滄桑——“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盡此中。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自金陵得名的那一天起,人間的幹戈起伏,王朝的興亡更替,在這片土地上反反複複地上演。

不過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混戰,北方烽火狼煙不斷,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南邊的金陵反倒成為一方樂土。自徐州人李囗創建南唐王朝,整個江淮地區成為中國南方的中心,“比年豐稔,兵食有餘”,金陵於亂世中傲然挺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

轉眼到了南唐第三代君王李煜在位。此時,雄才大略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已經立國於開封,先後討平了南平、後蜀、南漢,天下開始呈一統之勢。作為江南大國的南唐政權,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這是一個令所有金陵人在情感上都難以承受的悲慟日子。這一天的夜晚,南唐都城金陵在堅守了一年多後,終於被宋朝大軍攻陷。因主帥曹彬事先約束將士,宋軍入城後秋毫無犯。深宮中的南唐國主李煜本來立誓“聚室自焚,終不作他國之鬼”,已經在宮中準備好了柴禾,預備一旦城陷便自焚殉國,但臨到最後點火的關頭,他驀然畏縮了,最終除去冠服,隻戴青布小帽、穿貼身白衣,捧玉璽降表出降。隨後,李煜及親屬被曹彬派軍押送大宋京師開封。離開金陵時,這位更適合當詩人而不是國主的大才子揮毫寫下了《渡中江望石城泣下》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