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一江春水向東流——夜宴背後的南唐史(1)(1 / 3)

“原來南唐開國國主李囗原名徐知誥,是徐溫養子。為了從徐氏手中奪取軍政大權,徐知誥曾預備以毒酒毒殺徐溫親子徐知詢,親自用金杯奉酒道:‘願弟弟能活千歲。’徐知詢猜到酒中有毒,故意取了另一盞金杯,將毒酒一分為二,道:‘希望和兄長各享五百歲。’堅持要與兄長各飲半杯。徐知誥臉色大變,環顧左右心腹,始終不肯接酒。兄弟二人正當眾僵持時,伶人申漸高假裝貪戀金杯精美,上前奪過兩杯酒一齊喝下,揣金杯入懷退出大殿,片刻便頭顱潰爛而亡,可見毒藥藥性之烈,而此刻徐知誥派來解救他的人還在半路上。”

上麵這段在《韓熙載夜宴》小說中提到的“金杯毒酒”的慘烈故事,取自曆史真事,也由此可以看出李囗建立南唐跟後來趙匡胤創建宋朝一樣,均是用陰謀取自他人之手,並無昔日漢高祖劉邦和唐太宗李世民馬上征戰打得天下的經曆。

李囗,徐州(今江蘇徐州)人,字正倫,小名彭奴。其生父名潘榮,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彭奴出生在唐朝末年,適逢黃巢領導農民軍起義兵敗身亡不久,時局混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彭奴六歲時,父親潘榮病死,他隨伯父、母親一道來到淮南謀生。不久,母親也不幸染病身亡,彭奴成了孤兒,為了活命,跟著伯父投身到濠州開元寺做了一名小沙彌,勉強維持生計。剛好淮南節度使、吳王楊行密攻下濠州,到開元寺留宿,偶然見到彭奴相貌不凡,勤勞機警,對答伶俐,十分喜愛,就將他帶在身邊,還想收其為養子,但親生兒子們極力反對。楊行密無奈,隻好將彭奴給了最得力部屬的徐溫,彭奴由此成為徐溫養子,改名為徐知誥。

楊行密死後,大權落在徐溫手中,徐溫死後,則落入徐知誥手中。徐知誥稱帝後,為了以唐正統作號召,複姓李氏,改名為囗,是為南唐烈祖。李囗還尊徐溫為義祖,表示不忘義父養育之恩。但奪位前後對養父親生兒子的勢力都進行了鏟除和防範,譬如意圖用金杯毒酒毒殺徐知詢等。甚至連失勢已久的楊氏遺族(楊行密後人)也不放過,將他們全部從潤州(今江蘇鎮江)丹陽宮遷往海陵永寧宮(今江蘇泰州)監禁。這些人長期被關在宮中,與外界隔絕,為了延續宗祀,隻能男女互相婚配,後全部被南唐所殺,一個不留。

李囗在位七年而卒,長子李璟繼位,即為唐元宗。李璟共兄弟五人,因李囗生前鍾愛次子和四子,並在病危時有傳位四子之意,由此造成李璟兄弟之間矛盾重重。李璟繼位時,“以仲弟遂為皇太弟,季弟達為齊王,仍於父柩前設盟約,兄弟相繼”,改元“保大”,希望不動幹戈保持太平,由此可見李璟身上的文弱氣息。

李璟即位之初,尚能銳意進取,攻滅閩國、楚國,南唐疆土遂“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據長淮,凡三十餘州,廣袤數千裏,盡為其所有,近代僭竊之地,最為強盛”。

在外交政策上,南唐有心謀取中原,宋朝建立前,中原王朝更迭頻繁,南唐遂與塞北的契丹積極通好往來,隱隱有遠交近攻的策略。李囗在位時,契丹曾數度遣使至南唐,獻馬、羊等。中主李璟即位後,派遣公乘鎔由海上至契丹,以續舊好,自此兩國使節不斷,南唐宰相宋齊丘還曾經利用殺契丹使者事件以離間後晉與契丹的關係。由於南唐雄踞江南、地處江淮,契丹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正處於中原腹地之北,兩國互通友好,有夾擊中原之勢,後周對此深以為忌,有意從中破壞。顯德六年(959年)十二月,契丹派遣使者到南唐,南唐特意為契丹使者在清風驛舉行盛大的夜宴,使者酒酣之時,離席去上廁所,被後周泰州團練使荊罕儒派遣的刺客所殺。南唐久等不見使者回來,趕到廁所,才發現使者首級已被割走。從此,契丹與南唐斷絕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