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金風吹我寒 秋月為誰白——曆史上真實的韓熙載(2)(2 / 3)

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

隻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

待得鸞膠續斷弦,是何年?

幾日後,中主李璟再設宴會招待陶穀,陶穀不肯飲酒,頗有正人君子派頭。韓熙載於是喚秦囗蘭出來勸酒,陶穀這才知道中了美人計,羞愧得無地自容,灰溜溜地回後周去了。

宋朝建立後,陶穀改吏部侍郎,仍為翰林學士承旨,宋代法物製度多為他所定。後累加刑部、戶部尚書。開寶三年(970年)卒,享年六十八歲,贈右仆射。著有《清異錄》一書。

明人唐寅(唐伯虎)曾根據秦囗蘭色誘陶穀的故事繪製《陶穀贈詞圖》,並在上題詩道:“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麵發紅。”詩情畫意,寓意殊深。此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樊若水

樊若水,字叔清,南唐池州(今安徽貴池)人。他多次到金陵參加進士,屢試不第,又上事言事,不被權臣重視,遂謀降宋。他在采石江上借釣魚為名,暗測江麵寬窄並繪成圖。

開寶七年(974年)七月,樊若水聽說宋朝將伐南唐,便潛至汴京,上書陳平南唐策,請造浮橋渡江。宋帝趙匡胤立即召見,樊若水呈上長江形勢圖,趙匡胤大喜過望,如獲至寶。又問其名字來曆。樊若水說:“唐朝有個宰相叫倪若水,為人剛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給自己也取了這個名字。”旁人一聽都暗笑不止,原來那唐宰相名字叫倪若冰。趙匡胤知道此人腹中墨水有限,也不好明說,便賜名為樊知古,字仲師,賜進士及第、舒州團練推官、讚善大夫。

舒州就在樊若水家鄉池州的對江。樊若水上任後,除了謀劃軍事外,還不斷派人過江,與潛伏在南唐的間諜一起探取南唐情報。他本人親人眷屬尚滯留在池州,怕南唐加害,直接寫信向李煜索要,李煜不敢得罪,急忙派船送他家屬渡江。後宋軍南下,樊若水充任向導,在采石造浮橋渡江,尺寸與其之前所繪圖形不差尺寸,宋大軍得以順利渡江,直抵金陵。可以說,樊若水是直接導致南唐滅亡的關鍵人物。

南唐滅亡後,樊若水擢升侍禦史,累任諸路轉運使。任西川轉運使時,境內爆發王小波起義,因望風而逃被免職,憂悸而死。

明人佘翹曾根據樊若水故事創作樂傳奇劇本《量江記》,一度名噪一時,至今仍不時有劇團上演。

■張泌

此張泌並非同時代詩人張泌,而是南唐句容縣尉張泌。與其他南方政權製度多不完備不同的是,南唐的縣級官製沿襲唐製,令、丞、簿、尉大都全設。

李煜初登帝位之時,正值淮南敗後,南唐喪師失地,內憂外患已趨嚴重,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句容縣尉張泌有感國勢江河日下,上疏奏請致治,要他仿效西漢文帝,“服勤政事,躬行儉約,思治平,舉賢良”,並具體條陳十項“急務”:“一曰舉簡大以行君道,二曰略繁小以責臣職,三曰明賞罰以彰勸善懲惡,四曰慎名器以杜作威擅權,五曰詢言行以擇忠良,六曰均賦役以恤黎庶,七曰納諫諍以容正直,八曰究毀譽以遠讒佞,九曰節用以行克儉,十曰克己以固舊好。”最後語重心長地囑咐李煜:“審先代之治亂,考前載之褒貶,纖芥之惡必去,毫厘之善必為。”李煜覽疏大喜,優詔慰答,可惜他能容忍臣下上疏卻不能從諫如流,未能付諸實施。

■李家明

李家明,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南唐中主李璟時為樂部頭,為人詼諧敏捷,善為諷詞。宰相宋齊丘權勢熏天,晚年得一兒子,卻又迅速夭折。宋齊丘十分悲慟,日夜哭泣。李家明便寫了一首詩《諷宋齊丘哭子》:

安排唐祚革強吳,盡是先生作計謀;

一個孩兒撂不得,讓皇百口合如何?

前麵兩句是說李囗廢掉吳國建立南唐,都是宋齊丘的計謀。李囗立國後,將原先吳國楊行密後人全部關在海陵永寧宮(今江蘇泰州)。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榮攻打南唐淮南之地,為了利用楊氏聲望,下詔慰問被關在永寧宮的楊氏族人。當時南唐元宗李璟在位,聞訊後聽從宋齊丘之計,派兵將楊氏全部殺死,楊行密子孫由此滅絕。李家明後兩句提的就是這件事,意思是你自己死一個孩子都不得了,當時殺死楊氏百口人時又該如何,諷刺宋齊丘殺戮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