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法三章”真要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從本質上說,“約法三章”隻是一個政治口號,並不是真的隻有這樣一句話,如果過度追究,把它當真,難免拘泥。何況,古人也常常以“三”這個虛數表示多的意思,也不見得這裏就表示一個實數。
劉邦的這一篇政治宣言書,是給父老、豪傑的一顆定心丸,拉攏了秦朝的勞苦大眾!
和平“解放”鹹陽之後,劉邦並不輕鬆,要當“關中王”不是這麼容易的,他還麵臨著許多難題,集中起來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秦王子嬰殺不殺,秦朝的官吏如何處置。如果子嬰負隅頑抗,處死他名正言順;如果投降的不是子嬰,而是秦二世胡亥,處死他順理成章。可是這位主動投降的子嬰,偏偏在秦人心目中印象不錯,不久前又設計殺死了人見人恨的趙高。但不處死他,諸將不服氣。可是劉邦幾句話,把諸將給擋了回去。
其實,殺不殺子嬰,以劉邦這樣的性格,真是無所謂,但是,秦朝的那一大批官吏如何管束?秦國的那些百姓誰去號令?留下子嬰,就有一個抓頭,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以劉邦的那大段關於不殺子嬰的話,不過是用來搪塞眾人的一個借口而已。這件事情被他輕輕一撥,處理得天衣無縫。
第二,秦國的財產如何處理。劉邦對此也是手足無措,他自己也想住到秦宮裏去享受享受,所以,他讓大家搶劫一番,自己也賴著不想出來。最後,他聽從張良等人勸說,駐軍灞上,把這些秦國的宮室、財寶交給子嬰這幫人去管理。其實能夠拿得動的東西,早已被他的部下拿走了,如果將來有人追究,他還可以一問三不知,一推六二五,他的算盤倒打得頗精。
第三,如何對待秦國的嚴法苛刑。秦國法網密布,是套在百姓頭上的沉重枷鎖。劉邦出身於一個農民家庭,他深知最下層百姓所受的災難。繼續執行秦法,無疑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全部廢除秦法,無法無天,百姓不好駕馭,於是他來個“約法三章”,簡明扼要,像歌謠一樣好記,這“約法三章”,隻能是個臨時的規矩,但其影響不可低估。
無論是對待是否殺子嬰的問題,還是對待秦國財產法令的問題,劉邦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就是人心的向背。能夠籠絡人心的,能夠有利於他當關中王的,他就盡力去做,克製自己的欲望。最為集中的表現,自然是“約法三章”。
“約法三章”無疑是劉邦進軍關中以來收攏民心的集中體現,其核心自然是當“關中王”。因此,劉邦在進軍途中,經常表現出不擾民的舉動,還與父老“約法三章”,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通過這樣的“工作”和“宣傳”,“秦人大喜”,紛紛前來慰問劉邦的軍隊。大概百姓也拿不出什麼好東西,不過“牛羊酒食”而已,這些東西對於想奪得一個國家的劉邦來說,簡直算不了什麼,何況安民告示出來前也都已搶掠過一通,劉邦因此打著不敢打攪百姓的幌子,謝絕了百姓的盛情。他的這些做法,全在於安定民心,收攏民意。“約法三章”頒布後確實起到了廢除苛法,安定人心的作用,還得到了秦地百姓和豪傑的擁護。因此,在楚、漢相爭還未開始,“約法三章”就讓劉邦得到了一張無可匹敵的政治選票,成為漢勝楚敗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