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分封諸侯(2 / 2)

張良解釋說:“韓信雖然被封為齊王,但是並非大王本意。魏王豹已死,彭越也望封王。如果把睢陽以北之地直至穀城封給彭越,將陳以東直到海邊之地,封給韓信,兩人一定火速領兵而至。”

劉邦於是采納張良建議,專派張良去調兩路大軍,最後在垓下消滅了項羽。

劉邦滅了項羽以後,認為天下已定,功臣未封,諸將相互爭功,時間長了,恐怕釀成新的內亂。劉邦將楚地分為兩塊,淮東稱為荊,封堂兄劉賈為荊王;淮西仍稱楚,封少弟劉交為楚王。代地自陳餘被殺,久未封王,劉邦封其兄劉仲為代王。齊地有70餘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封未起義之前與外婦所生之子劉肥為齊王。這是最初分封的4個同姓王。

劉邦封蕭何為酂侯,所食城邑最多。

很多功臣說:“我們衝鋒陷陣,浴血奮戰,有的多達一百多戰,少的也有好幾十戰。而蕭何未曾有汗馬功勞,隻是搞搞後方的工作,發表點議論,反而封賞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

劉邦說:“各位將軍知道打獵嗎?打獵,追殺狡兔的是獵狗,而發號施令的卻是人。如今各位將軍的功勞,所得到的飛禽走獸,是獵狗之功;至於蕭何,作用在於發號施令,是有功之人。”

劉邦叫張良自己選擇天下三萬戶城邑為自己食邑,但張良隻願意得到陳留,劉邦隻好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封陳平為戶牖侯。

陳平又推辭說:“臣沒有功勞,不敢受封!”

劉邦說:“我用先生之謀,克敵製勝,不是功勞又是什麼呢?”

陳平說:“如果不是魏無知,我哪裏能有功勞?”

劉邦說:“如果不是先生提到,我差點兒忘了他。”於是重賞魏無知,因為陳平是由於魏無知的推薦才受劉邦重用的。

劉邦還封周勃、曹參、樊噲、酈商、夏侯嬰、王陵等人。

封賞功臣完畢,劉邦下詔議定功勞最大的18人。

很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餘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大,應該排名第一。”

而關內侯鄂千秋反駁說:“這種說法不對,曹參之功,不過一時之功而已。皇上與楚軍相爭長達五年之久,失軍亡眾,隻身逃遁多次。但是蕭何治理關中,補充軍需,輸送兵力,供給不乏。皇上多次丟失山東,而蕭何保全關中,這些都是萬世之功。如果沒有曹參,大漢的損失不大,而沒有蕭何就沒有大漢的根基。怎麼說一時之功而比萬世之勞大呢?蕭何應該名列第一,曹參第二。”

這番話正合劉邦的心意,於是他賜蕭何帶劍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秦法規定:群臣上殿,不得帶尺寸之兵器。臣下進殿,要碎步如趨,表示對君王的尊重。所以劉邦特許蕭何這些特權,表示蕭何功高勞苦。

為表彰蕭何功勞第一,劉邦還下令加封蕭何父子兄弟十餘人,皆有食邑,並追加蕭何食邑2000戶,和曹參、張良並列為萬戶侯。由於蕭何一直未參與前線戰事,他對戰局的影響力是透過劉邦發揮出來的,參與作戰的官兵很難感覺到他的重要性,他的功勞的確隻有劉邦和幕僚人員清楚。因此,劉邦如果過分強調蕭何的功勞,必遭到這些前線將領們的反對。

劉邦是個聰明人,身旁更有張良、陳平這兩大超級天才為之謀劃,所以他采用了這種逐步讓人接受的方法,以凸顯並確認蕭何的重要性。

先是功人和功狗的辯論,設定蕭何在功勞評鑒上的位置,再拿他和武將中的魁首曹參相比,並透過鄂千秋的說明,由劉邦肯定經營後方、穩固國力才是萬世之功。

劉邦還宣布:“我聽說‘推薦賢臣的人更值得受上賞’,蕭何雖有大功,但如果沒有鄂君的推薦,功勞也無法如此彰明了。”

於是再追加鄂千秋的食邑,並封為安平侯。

劉邦分封諸侯,是曆史原因形成的。有的出於安撫,比如韓王信;有的是屬於拉攏,比如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有的屬於舊製,比如趙王張耳;有的是屬於關係,比如燕王盧綰。劉邦漢初分封這些異姓王,主要是曆史的原因。

韓信為劉邦評定三秦,攻魏,占代,取趙,平燕,下齊,整個江山大部分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在劉邦兵敗的時候不發救兵,挾封齊王,劉邦不得已加封。英布、彭越的情況類似。如果劉邦不封他們為王,他們就不會出兵滅楚,楚漢之爭不會結束,並且還可能獨立或者助楚攻漢。另一方麵,漢初的這些異姓諸侯王,對於穩定邊疆,安定地方,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