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這時候呂後一黨的奪權意向已很高,如果不再強化曹參接棒的合法性,也是有可能產生變數的。一個是皇帝,一個是現任相國,一起商定的事,呂後也無可奈何。隔月,蕭何便去世了,曹參繼任。
很多時候,創業君主去世,國家政治將陷入動蕩不安。此時,繼任的皇帝年少軟弱,呂後又殘忍專權,漢皇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這段期間最辛苦的便是相國蕭何。他一方麵要用盡各種方法,阻止呂後過分傷害劉氏政權,避免呂氏勢力擴大。一方麵又要疏導功臣們對呂後的不滿,避免強烈內爭,造成皇朝崩潰。
蕭何對漢皇朝最大的貢獻,應屬內政、財政和經濟方麵,他針對創業時期的財務困難,作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
初入關中時,他搶到秦國文書檔案,讓他得以正確掌握全國的生產實力及經濟狀況,在開源和節流的合理規劃下,漢王朝初期的財務處理是非常成功的。
蕭何本人卻不富有,除了英布造反時,為降低自己在關中的聲望,曾故意強購民產外,他在理財上是非常保守的。他每購置田產必找窮鄉僻壤的劣地,以免傷及農人的生產力;雖然曾經規劃興建豪華宮室,但自己家卻窄小簡陋,一點也不像相國府。
很多人勸他至少要為子孫準備點像樣的家產。
蕭何卻笑著表示:“我的後世若賢能,必能師法我的儉樸,根本不會在乎家產;後世若不賢,再多的家產也會被人奪走的。”
功勞第一,食邑最多,但蕭何終其一生,恭儉勤勞,從未放任享受,輕賦薄稅,藏富於民,漢皇朝日後的富強,蕭何所培養的廉潔風氣貢獻最大。
曹參是劉邦班底的一員猛將,沛縣起義時,曹參和蕭何又同是主角,也是劉邦最早期的班底和親密夥伴。
曹參和蕭何早年感情非常好。
楚漢相爭期間,蕭何在關中負責人力和糧秣的經營,曹參則在外參與戰事。從出陳倉、定關中開始,曹參一直附屬於韓信軍團,黃河以北的戰事,曹參幾乎每戰必臨,並充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韓信的軍團中,除了直屬部隊外,還有最主要的兩支附屬軍團——灌嬰負責的騎兵部隊和曹參負責的步兵部隊。
除了因為這兩人獨立作戰能力較強之外,他們還是劉邦用來監督韓信、分散韓信影響力的王牌部隊。
騎兵負責衝鋒和追擊,但真正攻城略地、擊潰敵人或占領城池的是曹參的步兵軍團。所以在辛苦和危險程度上,曹參更甚於灌嬰。
曹參個性勇猛,常在前線指揮,因此據說他全身受創達70餘處。在皇朝論功時,曹參功勞僅次於蕭何,排名第二。
其實更重要的是,在朝廷大臣和將領眼中,曹參功勞更甚於蕭何。在封爵時,曹參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萬戶,高於蕭何起初的8000戶。張良雖也封為萬戶,但實際仍在曹參之後。
劉邦判定蕭何功勞第一,這件事造成曹參和蕭何的心結,從建國後到蕭何去世的八年多內,雙方似乎沒有什麼交往,劉邦甚至還刻意將曹參調往東方的齊國為相國。
雖然如此,劉邦晚年的兩大軍事戰役——討平陳豨和英布的戰爭中,劉邦還是征召曹參率齊國軍隊過來馳援。可見劉邦對曹參在軍事上的依賴,猶高於身旁的大將周勃、樊噲和灌嬰。
據《史記》上記載,曹參的功勞計有攻陷諸侯國兩個、郡縣多達120餘個。俘虜諸侯王兩名、宰相3人、將軍6人、大莫敖(楚國之上卿)、郡守、司馬、侯、禦史各一人。
治理國家,獄政管理至關重要。
在奉命為齊王劉肥之宰相後(惠帝元年,廢諸侯相國法,相國改稱宰相)曹參在作風上卻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他一反軍人的強勢作風,改采審慎弱勢的黃老之治,一切順其自然。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改變。
由於劉肥年歲尚輕,曹參便召集齊國之長老和儒生,開會討論如何讓一向複雜又動亂頻頻的齊國天下安定,讓百姓生活能豐衣足食。
各家各派的齊國學者,也提出了各種看法,爭辯紛紛,莫衷一是,讓曹參深感無法做出適當的決定。
後來他聽人推薦,在膠西有位叫蓋公的老先生,深懂黃老之術,立刻托人以厚幣及重禮前往聘請。
蓋公很爽快地應邀見了曹參,他告訴曹參,治道應該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相信人民自己處理的能力,則政治自然會趨於安定。
曹參聽了,頓然領悟,於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給蓋公居住,以便能不斷向他請教。此後,曹參在齊國的施政,均以黃老治術的原則行之,安定養民、與民休息,不求自己功績,但求民生安定富足。九年之內,齊國安定繁榮,曹參被公認為管仲及晏子以後的齊國第一賢相。
曹參在這段時期,也學會了透視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蕭何去世的消息傳開,曹參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長安的準備,並著手移交齊國丞相的職務。
眾人問其故,曹參沉靜地說:“我將入京為皇朝的相國,及早準備,以免倉皇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