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音字位:獨特性與易構性(1)(1 / 1)

二、單音字位:獨特性與易構性

漢字的獨特性在於,它屬於單音字,一字一音,很少有一字二音及二音以上的情況。這一點與西方語係形成鮮明對比。以英語為例,英語中也有單音節字,如“I”,但那隻是極少數現象,屬於特例之列。

單音字看似隻是一種存在形式,但對漢字語言係統的影響至深至大。最典型的表現是楹聯,但楹聯隻是其萬千表現的一端而已。始自戰國時期的賦,便與這種單音字位存在著內在關聯性,後來出現的律詩與絕句則是更為傑出的字位表達方式。這裏限於篇幅與全書布局的考慮,姑且說說楹聯。

楹聯的音節基礎在於單音,排列基礎在於單音字位。換句話表述,非單音字位莫可成也。英語詩中也有提出特別行數與韻律要求的,如十四行詩,但像中國楹聯這樣排列整齊,左右對稱,一字也不能多,一音也不能少的對偶性規範,是做不到的,因為它的詞性基礎就不屬於這一類型。

楹聯的構成有三大要素:一是對偶齊整,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或十一言,或多言,均可,這是外在形式要求;二是平仄相對,在一定的規則下,平仄相對,這是語言音律要求;三是詞義相反,如山對水,上對下,白對黑,大對小,公子對佳人,白馬對青牛,這是內在語言要求。

中國古人中,尤其明清以後,能聯者甚多,楹聯的學習,也被列入啟蒙教育中。現代中國人雖然在提倡愛國、提倡保護民族語言方麵,絕不亞於前人,但在應對措施這個層麵,卻有些誌東意西,行動不力之處。現在的大中專學生甚至他們的師長,會做對聯的大概不算很多,因為缺少這方麵的教育內容與環境。這一點,想來在今後的教育發展中應當有所彌補。

古代啟蒙教育中曾有此類專門教材,如《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等。前者通俗易懂,且易記易背;後者雅馴有致,且於史有證。隨便摘取一段,便覺很有意思。

如對似,減對添,繡幕對朱簾。探珠對獻玉,鷺立對魚潛。玉屑飯,水晶鹽,手劍對腰鐮。燕巢依邃閣,蛛網掛虛簷。奪槊至三唐敬德,弈棋第一晉王恬。南浦客歸,湛湛春波千頃淨;西樓人悄,彎彎夜月一鉤纖。①

楹聯的形式眾多。從理論層麵上,從一言到無數言,皆可為對,實際創作,則以五言、七言、十一言為多。極端的長聯,也有數十言乃至數百言的,其中最著名且最具文學品位的,首推雲南大觀樓的長聯,上下聯各90字。比之更長的楹聯也有,但說到藝術成就與影響力,則至今為止,還沒有超過它的。這對聯傳播極廣: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天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而短的對聯,可以三言,可以二言,也可以一言,甚而至於無言。中國近代史上,確實有過無言之作。無言之聯也是一種極端形式,但格式依規依矩。上聯為一“?”,下聯為一“!”,或者上聯為一“!”,下聯為一“?”。這樣的對聯在民國時代也曾產生過特殊的作用。雖然沒有文字,那內容,那情緒,那意願,那個性,都有鮮明的表達。

上聯為“?”。其意若曰:很疑惑。為什麼,不說,雖然不說,自有“?”在心頭。

下聯為“!”。其意若曰:很憤怒。為什麼,也不說,雖然不說,自有仇恨在其間。

上聯為“!”,所表達的情感是:出奇憤怒了,無可言說了,於是畫一個大大的“!”。

下聯為“?”,所表達的情感是:萬千疑問在心頭,無法敘說了,故而畫一個大大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