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內容廣博,可說天上地下,人間萬物,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無物不可言之,無情不可達之。而且它既可以作為公共信息,也可以作為完全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前者既可高懸街市,大張門庭,後者盡可安放案頭,或收之於日記。
優秀的楹聯,不但在形式上,在音韻上,尤其在內容上更有上乘表現,而且往往因其言之有致、言之有物而成為傳世之作。雖隻短短的兩句,並不遜於鴻篇巨製,更無愧於任何高頭講章。
這裏引佳聯數副,雖內容各異,藝術價值卻各有千秋。
第一副,警示聯,出自平遙縣衙,是講“為官之道”的。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第二副,詼諧聯,題為“財神爺訴苦”,寫得生動活潑,令人捧腹。
隻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不作半點事,朝又拜,夕又拜,教我為難!
第三副,戲聯,雖為戲聯,不在戲中,而是借“唱戲”二字做文章。字為繁體,拆散安置,甚得漢字形神之妙趣。
上聯詠“唱”字:
唱本兩個曰,曰今曰古,借口為唱表今古;
下聯詠“戲”字:
戲又半邊虛,虛爭虛戰,持戈作戲演戰爭。
第四副、第五副為典型的技巧聯。漢字是以偏旁部首歸類的,於是有聯家將同一部首的字或相類部首的字巧妙組合,其意境雖未必高妙,但技巧卻自見焉。
其一:
水冷酒,一點水,二點水,三點水;
丁香花,百字頭,千字頭,字頭。
其二:
寂寞守寒窗,寡室寧容客寄寓;
逍遙過遠道,迷途邂逅遇逢迎。
一般對聯,多用古字、雅字,近代以來,也有以口語、俗字作對的,傑出者如周作人。他使用的雖然是口語、俗字,宣泄的卻是悲憤之情,所得則是千古文章。內容都是痛悼在“三一八”慘案中犧牲的烈士的。其字麵雖通俗,其情感卻熾烈,正可謂百痛千悲,凝於一聯。其聯曰:
死了倒也罷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閭,親朋盼信?
活著又怎麼著,無非多經幾番的槍聲驚耳,彈雨淋頭。
上述諸例,無論哪一類,都以漢字單音節音位為基礎,否則,便不成聯,或不能成聯。
但也有“另類”的,所謂另類即打破常規。如袁世凱死後,四川省便出現一副另類的挽聯,上、下聯是故意不對仗的。
上聯為:
袁世凱千古;
下聯是:
中華民族萬歲。
於是有人問,怎麼可以用五個字的上聯對六個字的下聯呢?
回答說:“因為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族。”
且不說作為單音節的語言單詞還有多少好處,單憑這楹聯一項,就足以令我們對自己的母語產生自豪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