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字義:意會性與模糊性(1)(2 / 2)

賒字之意,可短可長,不但此也,我們看張相先生的研究,知道在短長之外,變化猶多,它既可作“遠義”,又可作“長義”,還可作“多義”、“遲義”、“緩義”、“豪義”、“高義”、“殷義”,乃至“迅疾義”,“渺茫義”,“疏義”,當然也可以作“近義”,“不足義”、“少義”、“差違義”、“空缺義”、“闃義”②。

語義相差如此之多,個中奧妙諸君細想。

例證三:“意氣”二字。它既作正麵解,如“意氣風發”,又可作負麵解,如“意氣用事”。意氣風發,好不精神;意義用事,就有了賭氣的成分在內。雖然從字麵上看用的都是“意氣”二字,那內容卻所謂“這丫頭不是那鴨頭”。

例證四:“躊躇”一詞,既有積極含義,又有消極含義。表示積極含義時,可作“躊躇滿誌”;表示消極含義時,又可作“躊躇不前”。

以上為同詞同字而意義相差甚至相反的,也有異字異詞,所表達的內容卻是完全一樣的,請看——

例證五:勝與敗在漢語中絕對屬於反義詞,兩者水火不同爐,但有時作為特定的語句成分出現時,那含義與結果卻“殊途同歸”。如:

我們戰勝了敵人;

我們戰敗了敵人。

我們戰勝了敵人,固然是我勝敵敗;我們戰敗了敵人,依然是我勝敵敗——所以,想與中華民族為敵的人,你們可要小心喲。——因為無論戰勝戰敗,勝者都是我們。

如此種種,賦予了漢語強烈的情感色彩。換句話說,你不能隻從字麵上去理解它,還要從種種相關因素去體味它。尤其一些口語性回答,更需要“說話聽聲,鑼鼓聽音”。仍以“好”字為例,這一次連語氣助詞都不加了,隻是一個好字,因為語調、音調不同,可以產生種種效果不同的結果。為了表示這“好”字的語調差異,我特地在它的後麵加上了不同的標點符號。

好。——語態平穩,表示可以、同意。

好!——語態幹脆,表示讚成、欣賞。

好!!——語態亢奮,其意約等於“真棒”。

好?——語態遲疑,表示“好嗎?”有疑問。

好??——語態反感,約等於“好什麼?”或“好什麼好?”

好?!——語態賭氣,其意若曰:打住,讓我想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