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爸爸會理解孩子(7)(1 / 1)

**這本書相當的十分的好看,這是一本精彩的書,精彩連載就在,如果您有什麼觀點,留個評論吧**

換位思考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稍大一點的孩子又會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們在對待事物、解決問題的時候,都習慣用比較單一、主觀的思路進行思考。雖然家長們都知道讓孩子背古詩有很多好處,但有多少家長能在教給孩子古詩的同時,自己也能“學以致用”呢?

換位思考,就是指一方在做涉及另一方的決策時,不但要考慮到己方的情況,而且還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喜歡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如何做,但是卻不告訴孩子為什麼這樣做,而隻是把我們成年人認為的一些想當然的想法強加給孩子。結果呢,事情往往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去了,讓做的沒有做,不讓做的倒是都做了。在我們抱怨孩子不能體恤家長良苦用心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應該在除了關心孩子的吃、穿、學外,試著去了解一下他們的內心呢?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家長很有必要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孩子的問題。※米※花※在※線※書※庫※

有一位爸爸在孩子5歲的時候就要求孩子練習書法,不停地練,但是一直沒有成效。我不知道是因為這位父親自己的書法好,所以自己孩子的書法也一定不能差,還是因為父親的書法不好,自己的理想想在孩子的身上實現,但是這樣的計劃明顯是不合乎最基本規律的。5歲的孩子連筆都握不牢,何談練習書法。這樣明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事情,真不該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

這讓我想起郭冬臨那個讓人發笑的小品《我和爸爸換角色》。有一個老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做了這樣一個試驗,要求她的學生寫一篇作文,題目是《我和爸爸換角色》,要求父子溝通,並寫出感受。通過與孩子交換角色,這位爸爸認識到以前自己一味責備孩子的不足,由此也就理解了孩子。

換位思考對於家長而言,是拉近與孩子之間距離的必要思考方法。

1可以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現實的教育中,常常會出現體罰學生(孩子)的情況。我們的很多孩子都有被體罰過的經曆,例如某個同學在作文中寫錯了一個字或用錯了一個詞,老師罰他將這個字或詞寫100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不陌生。現在這個權利的行使範圍擴大了,我們的家長也逐漸地喜歡上了這個方法。可是這個方法除了讓孩子厭煩之外,有多大的教育意義呢?試想,如果你做錯了一件事,領導罰你再重複去做100遍,你又有何感受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