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覺得這個小說好看,推薦給朋友們吧,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好書多多,無彈窗,力求全文字,爭取全txt)
所以,爸爸與孩子要經常換位思考,這樣可以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溝通;可以讓我們揣摩到孩子的心理,使我們能夠抓住重點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可以讓我們發現孩子的優點,有利於家長樹立科學的成才觀,鼓勵、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使孩子有更大的發展。
依依在她的書裏曾得意地講述過自己做“家長助理”的表現以及感受。“家長助理”是我臨時想的稱號,有市長助理、經理助理,自然也可以有“家長助理”。讓孩子偶爾當一回家長,做一些平時家長做的家務,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問題,對孩子來說未嚐不是一件好事。
給了依依這樣一個職務之後,她參與家庭事務的積極性可大了,做家務活也很主動。而且,除了做家務,她還常“參政議政”。每當家裏有什麼事情需要商量,隻要孩子可以旁聽的,我們都會通知她:“開家庭會議啦!”於是,依依會拿著本子和筆,神情肅穆地端坐在旁邊,一邊聽一邊做“會議記錄”。當然,她也沒忘記“發言”,談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尤其是在談和她有關的事情的時候,她更不會放棄自己發言的權利。
當依依有過做家長的這段經曆後,我發現,孩子比以前更理解我們了,在和我們意見發生分歧時,她也能夠為我們著想。孩子能夠有這樣的思維,我很欣慰。同樣,這也促使我時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去理解孩子。
2能使自己變得智慧和理智
爸爸對孩子過多的指責,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孩子會犯錯,不僅僅在這個時代存在,就是遠古時期乃至未來,它都一直存在。可我們有的爸爸,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總是一味地指責。適當的指責可以讓孩子知道做錯事的後果,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可是過多的指責就隻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爸爸和孩子都學會換位思考,就能使自己變得智慧和理智,就可以減少矛盾衝動與盲動;學會換位思考,就會使自己善解人意,與人為善。而不懂得寬容,就會以自我為軸心,凡事以“我”為出發點而忽略或不顧他人的感受,做出損害他人實則也損害自己的事情。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搭乘火車,上車後坐在一個靠窗的位置上。火車剛剛開動,他就不小心把一隻新鞋丟在了車窗外。有人說,你快跳下去撿鞋子!可他非但沒有跳下去撿鞋子,反而把另外一隻鞋子也扔了出去。人們議論紛紛,都說他太笨了。而他卻以一種淡然平靜的口吻說,在你們看來,我或許真是很笨。但是跳下去撿鞋子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安然無恙,鞋子也撿回來了,但是我卻耽誤了行程;另外一種就是在我跳下去的瞬間,我摔斷了腿,或者成為輪下之鬼。而我把鞋子扔出去,別人撿到的就是一雙鞋子。如果隻撿到了一隻,那也隻能是一隻無用的鞋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