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很大氣,校園占地700多畝,建築麵積18萬平方米。
學校是湖南設計院設計的。專家評價它的風格是“大氣磅礴,有中國古典建築的風韻,有現代歐美建築的色彩”,曾獲得國家優秀設計一等獎。
校園采用庭園式建築,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室都置於優美的庭園之中,中學大樓內外是林木和草坪。美術老師帶著一批喜歡畫畫和攝影的孩子給這些景點取名,孩子們積極發揮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起了許多諸如“氣衝霄漢”、“泳池蜃景”、“複道行空”、“童侃”、“並非神話”、“流光溢彩”、“天外來客”、“曲徑通天”、“伯仲之間”等很有詩意的名稱。
學校有一塊標準的足球場,多個籃球場、網球場、三個遊泳池,還有當年在很多省都見不到的400米標準塑膠跑道。香港和北京的兩家單位要組織一個動力傘拉力比賽,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後還是選了這裏。每天晚餐後,老師們都要去跑道上走一走,遛一遛。四百米,六百步,八分鍾;腳下軟軟的,微風暖暖的,前麵小鳥低飛,旁邊小河流水,真是愜意極了。
英豪學校始名“中華英豪”,是一位很有才氣的馬女士提議的。不少人認為很霸氣。後根據有關文件“單位不得帶有‘中國’、‘中華’等字樣命名”的規定,改為“廣州英豪學校”,還是有人覺得“霸氣”。後來沒人說了,也許是時間長了,大家也認可了,何況找不到所謂“霸氣”的根據。
有一次,中國市長代表團在美國洛杉磯市訪問,洛杉磯市市長見到廣州市市長時說:“廣州市很好,有個抽水蓄能電站,還有個英豪學校,我去看過。”廣州市市長很驚訝,因為英豪學校才創辦不久,他還沒來得及去看一看。回國後,他馬上來到英豪學校。
我不得不感歎,英豪學校,可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做學問的好地方、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啊!怪不得2001年中央教科所的閻所長到英豪學校視察後說:“早就聽說過‘英豪’,今天來到這裏,發現見到的比聽到的還好!”
現在,雖然十多年過去了,學校的建築外表有些舊了,但其神韻仍在,大氣不減。
從全國20多個省市應聘來到英豪學校的教師,開始都有一個感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變了,變化太大,讓人有些欣喜,還有少許敬畏和一點迷茫。
一位從北方來的老師說:“人要有生活品質,我追求的生活品質很簡單,熱天有遊泳池遊泳,冷天有熱水衝涼。”來英豪後,他滿足了。因為遊泳池有三個,洗的是溫泉水——世界聞名的從化優質溫泉。教師在家裏,學生在宿舍裏,水龍頭一擰就可以盡情享受。
我到英豪學校的第二年,已是家鄉一把手的徐縣長到廣州考察,他帶領幾位局長駕車專程來到英豪學校,說要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校竟讓我著了魔。我帶他們在學校轉轉,晚上我們邊吃飯邊聊天,他說:“你到英豪學校來,我可背了點黑鍋啊。不過,這樣的學校你值得來。”我不斷地表示抱歉,以及感謝,又不斷地給他們敬酒。
麵對如此美好的校園,麵對“造就英豪,報效中華”的校訓,我似乎有些熱血沸騰了。我覺得自己應該在這裏盡一份力,為民辦教育做一點事。我是實行中學職稱評定製度後最早評定的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我要對得起這個稱號。
一所把“貴族”培養成平民的學校
據說,老板辦英豪學校,有一個很樸實也很有創意的動機。
老板說,搞教育是積德的事,改革開放產生了一批先富裕起來的人,這些人在創業的同時,麵臨著一個很讓他們放心不下的子女教育問題。我們把這些人的子女集中起來,專門針對這樣的群體,想辦法找出一條把孩子教育好的路子。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教育儲蓄金的辦法:讓家長將自己富餘的錢交到學校,學校用這筆錢運作,或存銀行,或放入國家信托投資公司。當時國家銀行的存款利息是10.98%,國家信托投資公司的存款利息高達20%,用利息支付學生的費用,學生離校時全額退還家長交的錢。
1993年3月5日,老板作為學校創始人向從化市政府提出辦學申請。3月8日,拿到批文。9日選校址,看中一塊前麵臨水,後麵靠山,交通便利,麵積約700畝的風水寶地。從跟相關人員談判到拿到國土證,用了15天;報建審批,辦完手續,用了3天。4月9日在《羊城晚報》刊登招生廣告。4月25日學校奠基,9月1日開學,建設10萬平方米的校舍用了126天。很多人感歎:這比深圳的發展速度還快啊!
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教育局,從化市政府、教育局等都以極大的熱情支持學校的發展。
5月1日報名,儲蓄金標準為15萬元,後漲到23萬元、30萬元、36萬元,學生從200人增到736人,第二年增長到1391人,創私立學校小學生在校人數吉尼斯世界紀錄之最,總籌資3.7億元。到1998年,總籌集資金近10億元,學生2800多人。
不知道家長怎麼就敢花這麼多的錢!有的開支票過來,有的從銀行轉賬,有的開車送來。還有一位家長很特別,民工穿著,戴個草帽,踏著拖鞋,背著個裝化肥的大塑料袋,鼓鼓的。門衛問他找誰?幹什麼?他說:“給孩子交學費!”財務人員打開塑料袋,哇!一袋子鈔票!
這個模式在當時很時髦,獲得了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的認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了專門的課題組對此模式進行研究,並出版了專著《教育經費籌集的新思路》,厲以寧教授擔任顧問。他在“序言”中說:“應當承認,在國家財政收支的現實條件下,要想在近期內大幅度增加對教育的財政撥款,是不符合實際的。”“教育儲蓄金製度的建立與教育金融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教育金融業將促進教育儲蓄金製度的完善和成長,而教育儲蓄金製度的建立也將使教育金融業加快發展。”
立棟梁柱,育棟梁材 英豪學校的辦學模式在廣東引發了旋風式的效應,以至於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內,廣東省就辦起了40餘所高規格的民辦學校。幾年後,國家的金融政策有了很大的變化,銀行利息從年10.98%降到3.78%,這對采取儲蓄金辦學模式的學校無疑是釜底抽薪。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企業家算不如市場經濟算。風光一時的高收費民辦學校如同霜打的茄子全蔫了,處境非常艱難,甚至倒閉。於是,埋怨者有之,責難者有之,逃之唯恐不及者有之。但是,若我們稍微理智一點思考,在當時國家教育經費極其緊張的情況下,你能說這不是一個適應形勢且富有創意的金點子嗎?我們小老百姓也許不懂,經濟學家可是明白的。假如國家的金融政策相對穩定,年10.98%的銀行利率再維持三年,民辦學校也許會是另一番局麵。
著名的教育家呂型偉教授也很讚同,他說:“80年代初,中國教育領域出現了一個新事物——民辦教育。這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統一的辦學體製帶來了不小的衝擊,讚成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而多數人則持觀望態度。”
他又說:“廣州出現了一所英豪學校,規模很大,氣勢不凡,而且創造了一種新的集資與收費方式,叫收取教育儲備金,即學生入學要支付18萬元……18萬元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一般工薪階層是無緣問津的。於是有人給它取了一個名字:貴族學校……一時間,人們議論紛紛。社會主義國家還辦‘貴族學校’?所以反對者多而讚成者少,即使讚成,人們也不敢理直氣壯地表態,特別後來聽說教育部有同誌表態了,還下了文,不同意這樣辦學。”“廣東的同誌來找我,希望我去‘診斷一下’,看他們是不是貴族學校?”
呂教授真的來到英豪學校做了一番考察,他說:“我了解了他們的辦學宗旨,完全是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課程教學一切都與公辦學校一樣,而且每年都安排學生到農村山區勞動。”最後他得出結論:“這不是培養貴族的學校,而是把‘貴族’培養成平民的學校。學生如果由於繼承遺產將來成為富豪,那也是一個懂得民間疾苦、勤勞儉樸的富豪,而不是八旗子弟。”
呂教授最後肯定地說:“我認為這件事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發展史上也應該記上一筆。辦學模式應該多種多樣,集資方式也不妨多元一些。國家的教育經費如此困難,而民間又有積極性,何必管得那麼死。隻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做法不妨靈活一些。在中國,民辦教育應該有一個大的發展。”
後來,廣東乃至全國教育界出現“江山頻有民校出,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局麵,這是民辦教育發展很不正常的表現。英豪學校從辦學伊始,可謂“出盡風頭,吃盡苦頭”,對它的發展,曆來“大有說頭”。它經曆了很多的艱辛,但我堅信,隻要政府支持,大家努力,渡過這幾年的難關,一定會“大有盼頭”。
我在學校創辦的第二年、中學部開辦的第一年就來到英豪學校,是學校曆史見證人。我經曆了其中的風風雨雨,因此感觸特別深,感慨特別多。
老板其人
在私立學校,老板非同一般人。他是投資者,是法人,是影響學校發展、決定學校未來的核心人物。
老師們私下裏傳,老板姓陳,是湖南人,他身上發生的故事很傳奇。他當過知青,當過兵,參加過自衛反擊戰,立過二等功。退伍以後成了鐵路工人,當過列車長、車隊長。後來下海,成立公司,搞運輸,做煤的生意。老板信譽很好,企業越辦越紅火。後來又看準了教育市場,於1993年投資辦了這所高收費、高品位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