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做個好幫手(1 / 3)

朋友情尚在,一書恩仇

董事會決定把我從中學教導主任的位置“挪”到總校任督導主任,進入董事會,後又任命我為總校校長助理、副校長。根據工作安排,除協助總校朱校長工作外,具體負責對外宣傳、交流和教學研究等幾方麵的工作。

據說,老板辦學是拉著一幫朋友起家的。申報辦學資格需要一家有經濟實力的單位作擔保,他找到廣州發電廠的老總。老板與他們一直有工作上的聯係,他給人的印象是夠朋友、守信用、有能力、能成事。發電廠經過研究,爽快地答應了。

古語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所新學校的發展,需要朋友的支持、高人的指點。老板和董事會的各位高層領導,對此問題都非常明白,都予以高度重視。

在中學時期,《羊城晚報》是我最喜歡的報紙。記得有個“五層樓下”的專欄,它以小見大地報道廣州城中的新鮮趣聞、好人好事和各種不平之事,成為一個很獨特、很吸引人的對話舞台和輿論監督平台。我們班的幾個“新聞愛好者”經常討論裏麵的話題,有時還爭得麵紅耳赤。沒想到,20多年後,《羊城晚報》刊登的一幅英豪學校校園的效果圖,竟使我萌生了到廣東闖蕩的念頭。

在初創時期,英豪學校與《羊城晚報》結成一對非常友好的合作夥伴。在雙方領導的努力下,英豪學校把《羊城晚報》當作宣傳自己的最主要窗口,《羊城晚報》則對英豪學校的誕生和成長予以高度的關注。無論是廣告,還是新聞,都能經常看到“英豪”的字樣。作為一家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都著名的媒體,對教育的新事物進行大力宣傳,這正是其社會責任的表現。英豪學校和《羊城晚報》都選擇了合適的對象,在改革的大潮中,自然而然地結成了一種特別的感情。

然而,一個變故導致了感情的破裂。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學校小學部召開了一次例行家長會,劉校長在會上宣布了學校的一個管理舉措,並征求家長的意見。家長理所當然地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對學校近期的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見。

這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晚報的記者也進行了例行報道。會議地點在廣州芝麻街,記者報道的題目很別致,為《芝麻街風波起校園》。問題出在其中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說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吃不飽”。

也許這位記者的表達不夠準確,或者對個別家長反映的情況沒有說清楚。而一張千家萬戶都在看的大報上出現這一句話,就足以讓剛剛辦起來且很在意口碑的學校非常難堪——你說“吃不好”,學校還能接受。說“吃不飽”,在這樣的學校有可能嗎?有可能餓肚子“吃不飽”嗎?關鍵是,這句話足以影響學校的聲譽,影響學校的招生。

學校對這件事反應很強烈,在要求對方消除影響但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向法院提出了訴訟。據說省高院有“文章內容基本失實,損害了英豪學校的名譽”的批複,但這又怎麼樣?

官司不了了之,這是人們早已預料到的。兩個老總的合作友情遭到了徹底的破壞,有傳言晚報老總在內部交代:今後,凡是英豪學校的廣告不登,凡是英豪學校的事不報道。這兩個“凡是”一下子封殺了英豪學校在《羊城晚報》出頭露麵的機會。有很多朋友在中間做工作,希望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兩個都有個性的老總始終沒邁開融冰的一步。

人世間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兩個有頭有臉又有素質的朋友,若因一時之氣鬧翻了,事後都會在心裏後悔,但誰也不會第一個發出求和的信號。

這個僵局無論從事業還是從個人情感來說,都是不宜持續的。要設計一個台階,讓他們都能體麵地走下來,然後一如既往地合作。

這個台階隻能由我們來設置。

一位持《羊城晚報》證件的年輕記者來到英豪學校,這位記者是湖北人,我接待了他。他說他很想對英豪學校這樣“很氣派”的學校作點報道。我揣摩他一定是剛剛上崗,不知道他們老總提出的兩個“凡是”。我說,你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很高興,但你還需要有勇氣、有智慧寫這份稿子。他問為什麼,我將兩家的矛盾簡單地介紹了一下,盡量地輕描淡寫,怕嚇到他。然後我鼓勵他要拿出年輕人的魄力做好這件事,“冤家宜解不宜結”,做一次非一般人能做的事,做一次小人物能幹預大人物的事。

這位記者是個初生牛犢,他把握住了這一次機會。

不久學校根據省政府的文件精神進行收費改製,他陪同資深記者陳道對學校進行了采訪,對改教育儲蓄金模式為每年交學費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行了報道,並根據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在《羊城晚報》上刊登。

《羊城晚報》破了例,出現了“英豪”的名字,我想這一定是《羊城晚報》在履行黨報的職能,同時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一個善意的表示。這無疑是個很值得把握的機會,我們要利用它,進一步溝通,消除過去的恩怨。我把想法向董事會作了彙報,老板表示同意。根據大家的意見,我反複斟酌起草了一份信函,我自定一個表達的原則:真誠,自尊,不失態。我對稿子作了反複修改,然後請各位董事審閱,請老板審定,最後由朱校長通過同學的渠道轉送《羊城晚報》老總。

事態按預計方向發展,《羊城晚報》終於與英豪學校重歸於好。學校改製後在《羊城晚報》第一版刊登廣告,鄭重宣布“改製成功”。

事情的發展達到了我們的預期,兩家的關係轉了一個彎,又回到原來的狀態,大家心照不宣。

此事想起來也挺有意思。古有“魯仲連一箭下聊城”的典故,今有“廖承誌一書撼‘三不’”的美談,可見書信有時也有不平常的作用。我不知道給《羊城晚報》老總那封信函的作用有多大,但我感覺它是我最難把握的一篇文字。其中有一段話,我費了好大的心思。因為既要做到不卑不亢,合情合理,要浸潤到兩位老總的心裏,還要考慮到他們的麵子和感受。我在信的後部分寫道:“社會是發展的,事物是變化的。事業是不同的,對事業成功的追求又是相同的。人因有感情會在行為上受感情支配,而人們因對各自所從事的事業的追求又必然會表現出理性的坦誠。過去的曆史是已經寫就的,新的曆史卻可以再行創造。”這幾句話給別人看會很含混,而當事者看了卻很明白,很清楚。

事後我想,外交家們也許經常要做這類事情。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自己的國家利益不能受損,對方也要受益,這叫雙贏。雙贏的實質是什麼?是雙方都有麵子,也有裏子。

朋友情尚在,一書泯恩仇。這也是我近幾年來最用心,自我感覺還不錯,認為比較能表達複雜意思和微妙情感的一篇文字。

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

1998年,學校辦學五周年校慶準備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根據“校慶活動十件事”的規劃,有一項是邀請教育名家作指導,這個任務落在我的身上。

我想到了魏書生老師。

魏老師是位名副其實的名家。他的功夫在於他帶兩個班的語文課,兼任班主任,有很多兼職,一年還開半年的會,教學成績仍然領先別人,班級有條有理,學生健康成長。

很多語文教學專家,都因為純熟於教學技巧和掌握某個模式而成功。唯有魏書生老師,使學生的總體素質得到提升。我分析他的真諦就在於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會自主學習,形成了習慣。他有一套章法,如“六步教學法”、“知識樹”,行之有效,又不停地變化、改進。這需要一種精神,需要耐力,需要聰明,需要高度,需要胸懷,需要科學,他在這幾個方麵都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在某個方麵學習他,靠近他,但做不到全方位地接近他。

我們是同行,都教語文,很想學習他,但望塵莫及。他的報告,不是一般的演講,簡直是布道。按照影視界的說法,他是教育界的“大腕”、“天王”。我感覺,他簡直是個神。

我與魏老師的初識是在海南的一個教學研討會上。

當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發現他黑黑的,瘦瘦的,個子不高,貌不驚人,怎麼有這樣神奇呢!經過幾天的接觸,我從敬而遠之到終於可以與之攀談。於是,我利用一個機會請他有時間到我們學校指導工作。沒想到他很熱情,竟留了他住宅的電話給我。

魏書生老師的題詞讓我反複品味經過多次聯係,他終於答應來我校作一場報告。

時間安排得很緊。他上午乘飛機到廣州,下午2:30左右到學校。2:40開始報告,4:10結束。結束後就出發到機場,6:50的飛機返回。

我負責全程接送,招待隻花了一瓶礦泉水。

魏老師的報告很精彩,受到了全體師生的熱烈歡迎,也給校慶增添了光彩。魏老師在臨上飛機前,在我的筆記本上題了“尊敬的周華明老師: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幾行字,以後我與魏老師又有幾次電話聯係,年終他還給我寄來賀年卡。賀年卡上寫道:“春節愉快,樂在教中。”

古人雲: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與魏老師不多的近距離交流中,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地上本沒有路,你若敢走,便成了路

來到英豪學校,我增加了很多外出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外麵的世界很精彩,我看到了很多,見識了很多,也提高了不少。

老板有一個宏願,就是讓英豪學校的學生走向世界,讀世界名牌學校。現在,從英豪學校出去的學生已經有幾百人分別進入了牛津、劍橋、帝國理工、哥拉斯格等大學,也有學生考上哈佛讀研究生。這些佼佼學子,一憑自己的學識,二靠父母的財力,實現了多少人想也不敢想的願望。作為讓孩子啟蒙或打基礎的學校,英豪學校的追求是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機會,開辟渠道。

帶著這個目標,老板帶著我們,來到美國。

在哈佛大學留個影

我們一行八人,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上午來到哈佛大學。

我們算是不速之客,因為我們兩家學校不是一個類型,不是一個檔次。按照常規,哈佛的接待安排一般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會確定,還要在校曆上清楚標明。我們從來沒有聯係過,但路是闖出來的,許多事情有很多融通的方麵。在華裔導遊的配合下,老板再一次體現了他的膽識和智慧,他以“中國最大的民辦學校校長拜訪世界最著名的學校”為由頭,受到了哈佛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美籍華人杜維明教授的熱情接待,並將我們介紹給該校招生辦主任,進行交流以及招生方麵的谘詢。

這是我們這些代表團“團員”們壓根沒想到的事,簡直可以說是“地上本沒有路,你若敢走,便成了路”。

我的教育生涯,從安徽最基層的普通學校,到廣東一所有著現代化氣息的都市學校,這個跨越算是很大。現在,當我跨進這所國際聞名的學府的大門時,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息撲麵而來,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油然而生。哈佛大學,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頂尖大學,也是私立學校,是人們心目中最崇高的知識殿堂,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校舍並不出奇,樹木也並非特別高大;牆是一樣的青色,草坪是一樣的綠色。它與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簡直無法聯係起來,不可想象。此時此刻,我突然感覺到,人世間什麼叫偉大,什麼叫崇高,不是外表,不是宣言,不是姿態;是內涵,是精神,是靈魂。哈佛大學,它靜靜地、莊重地給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

我們非常感謝與我們有著共同血脈的杜維明先生,他的熱情,他的睿智,他的華人情感,充溢於整個行程之間。他使我們在哈佛的這一天意義非凡,讓我們獲得了意外的收獲。我們非常感謝他,衷心希望他能到我校參觀、指導。他微笑著表示,若有機會,他一定到我們學校來。

那次在美國住了19天,夏威夷海岸的安詳、舊金山金門橋的壯觀、洛杉磯華人街的喧嚷、拉斯維加斯賭城的誘惑、紐約街頭銅牛的豪放、華盛頓白宮的威嚴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還參觀了麻省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但我們最難忘的,還是杜維明教授的微笑。杜教授的微笑非同一般,滲透著真誠,顯示著智慧。

當我們離開哈佛後,杜維明教授的微笑一直縈繞在我們的眼前。我知道,我們的邀請是發自內心的,杜教授的表示則可能隻是例行的、客套的。但我們既然說了,就要朝著這個方麵努力。

回國後,我根據旅行訪問總結會的會議精神,代表學校給杜維明教授起草了一份“邀請函”,經老板審閱後,用快件寄往美國。我在函中對我們“闖進”哈佛作了簡要回顧,並對他的熱情接待表示由衷感謝。信的最後說:“哈佛大學以培養傑出人才而享譽全球。作為中國最大的私立學校,我們致力效法貴校,以培養領導型、專家型人才為己任,以教育思想領先、辦學思路新穎為追求。我們衷心期待在您的指導下,為中國中學生直接進入美國留學的工作走出一條前人尚未走過的路。”

“您的學識、氣質,您的熱情、和藹,令我們永誌難忘!”

“我們再次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希望您能有機會蒞臨我校,指導工作。”

2001年12月17日,杜維明教授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我校。在我們的帶領下,他饒有興致地參觀了整個校園,與學校領導進行了座談,還與中學生代表在三樓多媒體室進行了幾十人規模的現場對話。

哈佛杜維明教授參觀學校

整個行程,都由王閔、譚子英兩位同學擔任翻譯。兩個人,一個參加當年中學生托福考試考了770分,獲全國第一名;一個是參加中國傳媒大學專業課考試全國成績第一名。當天,他倆表現極佳,機靈敏捷,口語流利,應對自然。杜教授非常滿意,對他倆的翻譯能力極為讚賞,並建議他們報考哈佛大學。

事後我想,杜維明教授竟然真的來英豪學校了,這說明我們上次在哈佛時,一定在他的印象中留下能讓他決定來的閃光的東西。這閃光的東西,既不是街頭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個回眸,也不是萬人競技場中某一個引人注目的場麵。它到底是什麼,隻有杜教授自己知道。對於我們來說,要想使得英豪學校發展和壯大,就需要讓這些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得出的閃光的東西不斷增加,不斷地發揚光大。

正如杜教授在美國接待我們時所說,中美兩國的交流落後於時代,教育的交流更是如此。兩位中學生的哈佛夢終究未圓,但杜維明教授的英豪一行,卻為英豪學校開啟了“送英豪學子上國際名牌大學”的道路。英豪學校國際教育,從“選擇名校,推薦入學”到“托福培訓,直升大學”,發展到開A—level國際高中,讓中國的學生,在中國學國際高中課程,考國際名牌大學,邁出了一部“三部曲”,路子越走越寬,培養了一批學生。2009年3月14日,英豪學校與英國劍橋大學考試院聯合舉辦“中國基礎教育強校改革發展峰會”,邀請教育部有關部門領導以及全國百強中學校長參加。因形勢的發展,國際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這次會議受到各地校長的重視。來自全國17個省市共63個單位86位領導和校長們會聚英豪,參加會議。其中有北大附中、上海中學、東北師大附中、華南師大附中、西北師大附中、四川師大附中、華中師大一附中、天津南開中學、內蒙古師大附中、杭州學軍中學、江西南昌二中、上海大同中學、湖南長沙長郡中學、江蘇海門中學、陝西西安中學、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江西吉安白鷺洲中學、江西省新餘一中、湖北襄樊五中、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外語學校、河北衡水中學、河北邯鄲一中、陝西西安博迪學校、廣西柳州高中、福建福州一中、山東實驗中學、廣東茂名一中、湖南瀏陽一中、廣東仲元中學、四川都江堰光亞學校、山西太原師大附中、海南中學、山東省泰安一中、山西太原五中、內蒙古呼和浩特二中、四川成都玉林中學、湖北宜昌二十中學、河北唐山一中、大慶實驗中學、山東濟南一中、湖北沙市中學、廣西防城港高級中學等,占了全國百強中學的一半。《中國教育報》的領導和太原市、從化市教育局局長也參加了會議。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葉秘書長以及上海中學校長唐盛昌,北大附中校長康健,英國劍橋大學考試院亞太地區總執行官西蒙·希金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博士陳燦星等中、英、美三國專家和校長作了報告,我代表英豪學校作了“教育需求催生教育對策,呼喚教育政策”的發言,對本校的國際教育作了彙報,也提出幾個很“新”也可能存在爭議的觀點,我的演講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一次百強中學的盛會

學校安排我擔任會議籌備總指揮,陳舒擔任總協調,陸振基主任擔任主持人。老板很重視這個會議,要求辦出水平、辦出特色,並自始至終地參與謀劃。全校各級領導和員工熱情很高,積極投入,把會議當成一件“學校的大喜事”來辦,辦得有陣勢、有質量,受到與會代表的稱讚。

英豪國際教育中心學校於2008年籌備成立。經英豪學生、後在英國倫敦大學畢業的陳舒的努力,取得劍橋大學考試院A—level考點資格。暑期開始招生,2008年,學校安排我到國際教育中心負責,職務變為總校副校長兼國際教育中心校長。

老師們很努力,社會很關注,學校很期待。2010年年初,我們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第一屆7名畢業生全部被世界排名前50強的名校錄取,共收到25份錄取通知書。其中,舒丹同學更是收到劍橋大學等5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首屆國際高中7名學生收到25份世界百強大學錄取通知書

說起來很有意思,我的英語丟了很多年,現在需要撿起來,這很不容易,但又是“形勢所迫”。幾十年的教育生涯,無論是做教師還是當校長,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點:不叫苦,不叫忙,不看工資表。英豪國際教育中心的自我定位是“讓中國的學生在中國的土地上學國際高中課程,考國際名牌大學”。我必須和外教打交道,用英語交流,你要戴好這頂帽子,必須學。現在,我能看英語郵件,能用英語批郵件,能讀英語講稿,也能說一點口語。看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很有道理,隻是要有壓力,有動力,更要努力。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人生在世,會做許許多多的大事和小事。有的事因時過境遷而逐漸淡忘,有的事如輕歌一曲能反複吟唱,有的事因做得尷尬心裏常有懊悔。於是,每個人都有一些值得回味的時光與典故,也有隻能一個人躺在被窩裏咀嚼的點滴。前者是生命價值的凝聚,後者則是生命的靈光。

一份成功的事業,都含有一係列成功做事的點,當這些點構成一條線時,它就是成功的軌跡。小事構成積累,大事能左右全局。而人既要能做事,又要能成事。能做事未必能成事,要成事必須靠做事。做事需要能力,成事則更需要宏觀意識、協調能力、決策膽略。此外,有人能做事也能共事,有人能做事卻很難共事。主要原因或因人品,或因官品,或因性格與習慣等。看古往今來人們做事,大概都有這個規律。

因此,人在世上,要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我們找到了黨組織”

2001年9月27日,是個星期天,中央教科所閻立欽所長以及所長助理等五位領導來到我校。我和劉校長接待了他們。

閻所長參觀了整個校園,又饒有興趣地參觀了校史展覽。我們在會議室進行了座談,我代表學校對教科所領導蒞臨指導表示歡迎和衷心地感謝,並就學校的教育、教學以及教學研究情況進行了彙報。最後我很誠摯地說:“中央教科所是國家教育科學研究的最高權威機構,我們英豪學校是新辦不久的民辦學校,我們尤其需要各位領導的指導和支持。”我還開玩笑說:“今天你們來,我們算找到了黨組織。”

那一天閻所長一行興致很高,參觀時對學校的建築規模之大和校園環境之美嘖嘖稱讚。他在座談會上說:“早就聽說過英豪,現在看到的比聽到的更好。”他還笑著說:“從現在起,你們算和我們中央教科所接上頭了。”

“接上頭”這句話,我們在《革命鬥爭回憶錄》中見過,如今閻所長信手拈來,是對我們工作肯定與支持的表態,也算是對我們找“黨組織”的答複。當天閻所長乘興講的那些話,是我們沒有想到的,我們從心裏感到高興。

中央教科所領導了解學校發展史接著,我提出中央教科所能否給我校安排一些國家級課題和特色性課題的要求。他們說回去研究研究,應該沒問題。

中央教科所為學校安排教育課題

閻所長能到我校參觀也是機緣巧合。2000年在山西太原參加全國民辦教育“創新與發展”研討會時,我曾與到會的主管民辦教育的中央教科所徐長發副所長有過接觸,也曾當麵邀請他到我校參觀指導。後來中央教科所在武漢召開以“創新教育”為主題的大會,我也參加了,並聽了閻所長的報告。他特別闡明那次大會為什麼提“創新教育”而不說“教育創新”的理由,道出了他對教育創新的追求,也闡述了其對現實與追求之間差距之大和運行不易的思考,這種敢於袒露心聲的態度,讓我們印象深刻。分組討論時,閻所長參加了我們一組的討論。我的發言是關於“名校辦民校”的問題,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就我的話題作了一些解釋,表示了理解問題,但也有無奈。我很想和他作進一步接觸,但人太多,擠不上。最後在休會時,我在樓梯口盯上他,自我介紹是廣東英豪學校來的,代表學校誠懇地邀請他到我校指導工作。他說:“有時間一定去看看你們學校。”

終於,閻所長風塵仆仆地趕來了。他講了很多熱情的話,特別是“看到的比聽到的好”一句,更是我們在校刊上熱烈討論的話題。那位年輕的所長助理表示,他回去將親自負責給我們安排課題。我還是不太放心,幾天後,我代表學校給閻所長去了一封信,特別回顧了他在英豪學校講的那幾句話,希望他安排課題的承諾能夠得到落實。

果然,不久之後,中央教科所接連安排我們幾個課題,其中關於遷移延伸課和科技教育的課題是專門針對我校立項的。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擴大學生的知識麵,學校中學部開辦不久就設計了一個遷移延伸課。這是一項有創新意義和有特色的設計,做法是給初一、初二年級每周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安排一節“與教材有關但不直接相關”的課程。授課教師交叉安排,防止老師利用這節課上常規教材課。中央教科所的課題立項使這門課更趨向科學化和規範化。

科技教育課題的立項,使學校的科教工作更為係統和深入。總校請到一位特別擅長科普也很有權威的羅教授,成立了一個專門部門叫“科教委”。羅教授在原單位已經退休,但身體很好,精力充沛,是個“老孩子”,很受學生喜歡。他是個多麵手,既是天文專家,也是生物行家。從國家到地方,他在科技界有一大批朋友。幾年前,我曾陪同主管這方麵工作的梁主任兩次到他家,請他出山。他到校後,大展身手,將這項工作搞得熱火朝天。在他的主持下,學校獲得了一係列榮譽稱號,有廣東省綠色學校、中國青少年南方天文科技教育基地、中華青少年航天科普網廣州站、全國青少年科普示範學校、廣東省青少年科技示範基地電腦機器人工作室、廣東省青少年天文觀測基地、廣州市青少年科技特色項目、廣州市中小學《植物研究式課程》基地、中央教育科研所教育科研“十五”規劃實驗學校、廣州市科普基地、全國青少年航天技師培訓考核站等,出了很多成績。他有一種難得的韌勁,認定一件事,他一定要做到。他認為學校的硬件設備都夠了,就缺一個天文台。於是,他提出一係列有高度、很吸引人的理由,要求學校投資,建一個天文台。在他的提議之下,老板拍板同意了。

獲得榮譽不難,守住榮譽不易專家帶弟子,興趣成特長

在籌建時,我陪他兩赴南京,到紫金山天文台請國家一級教授周必方教授設計,到無錫看圓頂製作車間。我們在談判“目標”上提出三個“最”:最新穎的設計、最優惠的價格、最好的質量。最後,這些目標都基本實現了。望遠鏡的鏡頭為500毫米,介於專業600毫米與科普400毫米之間,是華南地區最大的,也是全國第一台。圓頂外表首次采用碳元素C60結構的板塊,我和羅主任從網上下載結構圖傳給圓頂製造專家朱學誌先生,供其參考。望遠鏡跟星移動,自動控製,既美觀,又防水。廣州大學天文係在我校設立實驗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二部將我校定為天文科普基地,廣東省天文協會的年會幾次在我校召開,這一切,激發了學校天文愛好者們的興趣,也增加了學校的知名度。

一所學校,不抓教育研究就沒有後勁,就不可能成為名校。閻所長的來訪,無疑帶來一股春風,有力地推動了我校的教育研究。由於學校教師時有流動,工作的銜接和資料的籌集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有的課題研究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一想到此事,我就惴惴不安,怕辜負了閻所長,有很對不起其重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