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高考總分834分,那年北大錄取最低線810分,王彥被上海財經大學錄取了。考前填誌願時,她很想填北大,老師和家長都鼓勵她,但她還是不敢。分數公布後她哭得很傷心。我們與有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試圖修改誌願,但均無濟於事。
廣東省從2008年開始,又重新采取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誌願。要是王彥考大學時遇到這樣的政策該多好啊!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誰又能斷定這不是她最好的選擇呢,她的專業可是國際會計,還是英國班啊。王彥入學後,給母校寫來一份激情洋溢的信。她學得不錯,感覺很好,現在已經畢業,在一家著名的國際公司任職,施展自己的才華。
高朋滿座,賓客滿堂
1996年,我參加全國中學生作文著名刊物《作文通訊》在廣州華師附中召開的座談會,結識了主編趙強。我在座談會上的發言,使他對我們學校產生了興趣。會議結束後,我們進行了交流,談得很投機,我邀請他以及《作文通訊》編輯部同誌們到我校親臨指導。
我在安徽作文教學比較順手,也取得了一點成績。到廣東以後,我決意在作文教學上有一點新的發展和突破,很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得到寫作專家們的指導。
我們是《作文通訊》的編委校
不久,我的學生李山同學一篇《在乳源的日子》在《作文通訊》發表了。第二年,趙強主編帶領編輯部全體成員從天津直奔廣州,到英豪學校考察。學校非常重視,整個接待由我負責。
根據約定,早上八點,我帶車準時在他們下榻的廣州賓館大廳與他們見麵。到校後,安排一係列的參觀、座談。我們還組織了一次大會,請趙主編為中學生作專題“寫作指導”,談寫作的技巧、優秀作文的特點、編輯部用稿的標準、選稿的做法,再加上一點“發生在編輯部的故事”,很受學生歡迎。趙主編還與學生現場交流,回答學生提出的很多問題,互動效果也不錯。趙主編一行在英豪學校的幾天很充實、很愉快,回天津後寫了一篇《每一步都會讓你注目——廣州英豪學校印象記》的文章發表在當地一家報紙上。他說:“想起了該校的廣告語:每一步都會讓你注目,我看是名不虛傳。確實讓你一步一驚喜,一步一讚歎。”
事後,我們進一步提出能否成為編委校,我們願意承擔編委的責任。趙主編說,目前的編委校是曆史形成的,主要由京、津、滬和長春等地的13所創辦學校組成。《作文通訊》的牌子是他們創立的,不能動。他們正考慮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編委校之外設特邀校。於是,英豪學校成為特邀校。兩年後,他們又想了個辦法,為了加強編輯力量,決定將高中版與初中版分開。原編委校都在高中版,初中版編委校另行聘請,於是英豪學校既成為高中版的特邀校,又成為初中版的編委校。
《作文通訊》各位編委會聚南國,共商提高刊物質量其中,初中版的編委校有北京人大附中、天津南開翔宇學校、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南京13中、上海華師大一附初中、蘇州立達學校、武漢,而我校已發表了100多篇。其中,初三學生梁嘉穎還成為封麵人物。
我與趙強主編也成了朋友。每年開年會,邀請全體編委商討編輯事宜,會務組就把我倆安排一個住房。我們無話不說,聊得海闊天空。
人際關係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時髦名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結果。若你做人正派,一心為公,良好的人際關係可能使你的工作更為順暢,會實現互利互惠。若你用心不佳,或牟取私利,最終結果隻能是互相傷害。
趙強主編是個有才氣、有個性的天津人。從對話中,我了解到辦刊物與辦學校一樣,各有各的難處。我們承諾,兩家互相支持,除做好常規事,還要盡做朋友的義務。
2007年暑期,《作文通訊》編委工作會議在英豪學校召開。除了初中版的老朋友以外,高中版編委校東北師大附中、天津南開中學、北大附中、北京景山學校、首都師大附中、南京師大附中、蘇州中學、華東師大一附中、華東師大二附中、上海師大附中、杭州學軍中學、福州一中、福州三中13所名校的編委,與主編趙強和編輯部人員一起來到英豪學校。高朋滿座,賓客滿堂,開了一場盛會。代表們在參加編委會議之餘,參觀了學校,也發了不少的感慨。北京人大附中的朱荃老師尤其欣賞掛在二樓會議室牆上的那副學校全景圖,希望能得到一幅照片,我欣然地滿足了她。老板十分歡迎他們,並宴請他們,還應邀在會上作了家庭教育的發言。
對於這次會議,趙強主編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廣州從化的世外桃源——英豪學校印象記》的文章,對此進行了深情回憶。文章最後說:“我以為,你來從化不能不到英豪學校看看,因為在這裏我們感受的是一種全新理念的教育觀。我遙祝英豪學校能在全國的民辦教育中繼續領先一步,培養出更多的精英來。”
英豪學校有一大批聰明可愛的孩子,又有一大批特別善於寫作指導的語文老師。學生寫文章,能夠發表,漸漸提高了能力,還能編書。2007年,學校“揚帆文學社”編了一本書,名曰《流年·浮光》。編輯班子有陳敏林、胡佳莉、李佩遙、何衍玄、胡蓉、譚韻詩、楊易等,都是高一學生。他們給我送了個頭銜叫“總顧問”,純粹是一個榮譽稱號;又送了個頭銜叫“策劃”,說明我參與了這本書的籌備。而從寫稿、審稿,到排版、插圖、封麵設計,都是他們自己完成。欄目很有新意,有“詩青春”、“辟芷園”、“木已成舟”、“壞孩子”、“年輕的驕傲”、“雜草叢生”等,他們擬訂“揚帆”的宗旨是:打破一切陳規,放飛想象,張揚個性。搞得煞有介事,又像模像樣。老師們看過集子後評價很高,說能登大雅之堂。學生有成就感,很開心。老師培養了這樣有才幹的學生,也有成就感,也很開心。
學生們編了一本能登大雅之堂的書我想,如果將來英豪學校的畢業生因寫作之長而有所成就,如果有學生因為發表了文章而建立自信進而成才,《作文通訊》應有一份功勞。
讓孩子更健康,更活潑,更聰明
有一段時期,董事會安排我兼管幼兒園。於是,我經常到幼兒園,與小朋友交流溝通,與園長、老師們一起研究小朋友。
英豪學校的幼兒園建築很別致,被人稱為童話的樂園。建築時,設計師提出的方案大大超過了投資預算,老板看了看圖紙後說:“為了孩子,從其他方麵省一省吧。”設計方案就這麼定了。
幼兒園建築內外顏色明亮又充滿童話氣息,綠化也很好。每當有重要客人來學校參觀訪問,他們總愛到幼兒園看看。一走進幼兒園,大家都免不了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萌生再當一回小小孩的念頭。
童話的樂園,童年的世界
幼兒園的功能室一應俱全,還專門修了室內溫泉遊戲池,孩子每天都可以在裏麵浸泡、戲耍,非常開心。專家說,別小看這麼個溫泉池,它可以啟發小朋友的聰明因子,有很好的啟智功效。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與全國婦聯負責人曾來學校參觀,對幼兒園讚歎不已。她對圍在她身邊那些臉上洋溢著快樂和童真的孩子們說:“你們生活在這樣的幼兒園裏,真幸福啊!”
健康成長的孩子們
幼兒園的老師們很優秀,個個活潑、開朗,說唱彈跳樣樣精通,更有在繪畫、舞蹈等方麵的特長老師。這些“大孩子”教出來的小孩子,一個個聰穎活潑。陶行知研究會的會長參觀幼兒園後說:“看你們孩子的臉龐,聽你們孩子的說話,就知道你們的幼兒教育很成功。”來自英國的年輕教師波比特別喜歡小朋友們,她給每個小朋友都取了個英語名字。她給周濤小朋友取名為安娜,問她取名的緣由,她說她的母親就叫安娜,周濤很聰明,笑得特別好看,她最喜歡,於是取了與母親一樣的名字。
有個叫嚴明暉的小朋友,被邀請去福建東南台“開心100”欄目參加比賽,學校特批乘飛機前往。陪同指導的譚輝老師壓力很大,擔心成績不好無法交差。沒想到嚴明暉很爭氣,一下子拿了個金獎,與許多參加比賽的知名演員同台領獎。著名演員韓影擔任評委,她特別欣賞嚴明暉小朋友的表演,說她“有藝術天分,很聰明,有氣質,是個好料子”。其實,在英豪幼兒園裏,像嚴明暉這樣的小朋友還真不少。
幼兒園無小事,被蚊子咬了,鞋子不見了,挑食不吃飯了,哭鼻子了,都是老師們要解決的問題。有個新生剛來時,爺爺、奶奶十分擔心孫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恨不得也要住進幼兒園,讓孫子天天都在眼前。經過老師的耐心勸導,兩位老人家在學校附近的賓館住了整整一星期。他們每天都進學校大院,因為怕被孫子發現了哭鬧,就在幼兒園對麵的中學生宿舍樓上用望遠鏡遠遠地看。就這樣他們看了七天,最後決定離開了。臨行前,他們給園長打了個電話,說:“你們做得很好,我們很放心!我們明天就回家了。”
園長不知怎麼回事,一問才知道還有這麼個情節。她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將這件事作為案例,在全園老師的會議上進行分析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家長將小朋友交給我們,不放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孩子進了園,我們就是家長。我們要以“沒缺點”為工作標準,讓家長們真正的放心。
此事對大家的影響很大,老師們工作愈發細致、周全。很多孩子進入英豪幼兒園後不到兩個月,臉色紅潤了,體重增加了,身體健康了,嘴巴張開了,笑容增多了,家長們也放心了。
總校朱校長、林總會計師非常喜歡孩子,經常到幼兒園抱抱孩子。中、小學領導鼓勵學生利用活動時間與小朋友親近。老板的夫人舒女士最關心幼兒園,經常來幼兒園看看,經常幫助解決一些問題。那時幼兒園的孩子接近200人,我說:“若幼兒園的小朋友下學期增加到250人,舒總請大家吃飯怎麼樣?”她一聽,很爽朗地說:“行,你請客,我埋單!”園長又將這個話傳給老師們,大家很高興,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下學期,幼兒園的孩子果然增加到252人。學費每年3.3萬元,仍然有這麼多的孩子來入學。“252”這個數字說明了一切,舒女士沒忘記自己的承諾,請全體幼兒園的老師共進了一頓很豐盛的晚餐。
幼兒園要參評廣州市一級幼兒園,其中有“辦園宗旨”一欄,園長與我商議怎麼填。此事從我兼管幼兒園起就不斷思考,經再三琢磨、醞釀,最後我提出一個方案:讓孩子更健康,更活潑,更聰明!
兒童是人類的花朵,更是人類的希望。在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取得明顯效果的今天,人們對孩子的關心和期待更非前人所能比。我們的工作,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事外,還要引導家長關注並實施好的幼兒教育,要將幼兒教育和時代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們發現,家長對孩子成長的要求逐層提高。五官端正,身材勻稱,發育正常,這是第一層次。性格開朗,童心無忌,天真活潑,心智正常,這是第二層次。智力很好,思維敏捷,習慣良好,想象力豐富,這是第三層次。至於智商很高,特別聰明,是個小天才、小神童,那是天分,可遇而不可求,那是特別層次。
幼兒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時期,身體是第一性的,在此之後,就應該培養性格、開啟心智和開發智能。幼兒教育不隻是為小學教育打基礎,更是為孩子的人生作鋪墊。若我們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性格更開朗,智商更高,更聰明,那麼,這對其今後一輩子的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此後,我又與史園長、王園長、徐園長以及老師們討論怎樣開創英豪幼兒園的品牌和特色問題。我們認為,作為幼兒園,城市的與農村的有區別,區別在設備、條件。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都應該重視的一點就是:設置是否科學,是否有品牌和特色。
就拿幼兒識字來說,幼教界對此有很大的爭議。史園長認為,讓幼兒提前“小學生化”,是揠苗助長,會傷害孩子。而讓孩子在快樂中識字,在玩中識字,在情趣中識字,又是科學的、可行的。徐園長說,作為一項標誌,品牌幼兒園裏的孩子在很多方麵超越了普通幼兒園的孩子。這些方麵不是多識了多少字,會多少英語、算術,而是讓人一接觸就感覺到與眾不同,如身體健康、對人大方、說話流暢、反應靈敏、思維清晰、習慣良好等。孩子有靈氣,有想象力,有禮貌,有個性。這些小朋友進入小學後,他們一定會輕鬆讀書,主動學習,處於前列。
我搞了幾十年中學教育,對此深有感觸。從小學到中學,每個班都有幾個或十幾個成績比較領先的學生。這些學生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們絕大部分一進入小學就處於優秀狀態。他們學起來輕鬆,得到的表揚也多,有感覺,有興趣,於是形成良性循環,越來越優秀。
我經常提醒我自己的孩子,要他們學會教育下一代。我說:“孩子成長有如人們長途跋涉,起步走得好才可能一直走好。中小學有很多孩子品學兼優,主要是頭開得好。孩子在一個班級裏,接受的教育是同等的,隻有家庭教育最能產生差別。開好頭的關鍵是什麼?是學前教育,家庭教育。你看那些優秀子女的家長多麼幸福,多麼坦然,隻管搞好自己的工作,沒有孩子成長帶來的後顧之憂。你想學他們,就要從現在做起。”“怎樣做到開好頭?可以與孩子一起先做三件事:一是講故事,學說話;二是算小賬,學推導;三是養習慣,學生活。”“開好頭,但不刻意增加孩子的負擔,不過早開發智力,不簡單與別人孩子‘比較’、‘競爭’,否則會害了他。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滋養、滲透。”
我用手機將這些內容分幾次發給他們,要他們存進重要信息欄,經常看看。
幼兒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隻是“帶孩子”。幼兒教育講求科學,怎樣才算科學,按照孔子的說法,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是教的對象,二是教的內容。也就是說,由於學校的資源、孩子的智力、啟蒙的基礎等不一樣,施教的內容、方法、要求也不能一樣。
國家製定的幼兒教育大綱是原則性的規定,有空間,就是因為各個幼兒園的情況不一樣,不能太細。有教育理念的幼兒園,會有自己的分寸、自己的把握、自己的做法。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結合孩子的群體特點和個體資質,摸索出最能挖掘孩子潛能的辦法,形成路子,產生效果,表現特色。
英豪幼兒園,在營養上有保證,在習慣養成方麵有方法,在啟智方麵有成效,在品行培養方麵有套路。如何進一步形成幼兒園的特色並深化,如何在科學教育的前提下形成“與眾不同”的“卓越”,還要進一步努力和提高。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一個幼兒園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就必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經學校領導同意,“讓孩子更健康,更活潑,更聰明”作為英豪幼兒園的辦園宗旨雕刻在幼兒園的外牆上,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們更健康,更活潑,更聰明,還需要幼兒園的全體教師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國也需要“伊頓公學”
英豪學校要辦什麼樣的學校?當我第一次走近學校大門時,看著“英豪學校”幾個大字,不由得停下腳步反複端詳。稍微有點悟性的人都不難看出,英豪學校的創業者們如此命名學校,無疑在告訴人們,這是一所要培養優秀人才的學校。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第一批成功人士,一看到“英豪學校”四個大字,誰不想將自己的孩子送來讀書呢?這就是校名的魅力!
幾年後,廣東省教育廳對高收費民辦學校進行調研。《調查提綱》第七條的內容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教學特色。當時廣東高收費民辦學校已有40多家,但辦學宗旨大都未能明確提出,可見一個學校形成辦學宗旨並不容易。
英豪學校的辦學宗旨是什麼?給學校取名時也許有過籠統的思考。現在,學校要舉行建校五周年校慶,紀念冊上必須有一個明明白白的文字表述。
為響應學校“全體員工獻計獻策”的倡議,我擬了個初稿:“健全人格,增長智慧,提高能力。”那天,老板來到我的辦公室,我打印出來供老板參考。老板看了半晌,覺得還可以,但還不是很滿意。
為此,我談了自己的認識:“一個學校的辦學宗旨,是在國家教育方針涵蓋之下,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也表現教育思路的傾向性思考。辦學宗旨的內涵,一要全麵,有整體感;二要有高度,有曆史前瞻;三要著眼於自己的教育對象,落實到受教育者的培養目標。”
“辦學宗旨”的產生
老板覺得有道理,說:“最好進一步明確辦學目標。”我提出:“培養新一代領導型人才’如何?”老板眼睛一亮,很讚同,當即用“陳氏書法”在那張紙上寫上這一行字。於是形成了初稿。
當天晚上,我反複推敲這段文字,拿不準“能力”前麵的動詞是“提高”還是“發展”更好。我給朱校長電話,請他拿意見。他考慮了一下說:“還是‘發展’好”。後來,我給目標又加上“專家型”三個字,“辦學宗旨與目標”完整表述為:“健全人格,增長智慧,發展能力,培養新一代領導型、專家型人才。”
老板與朱校長認為可以,董事會研究通過,形成正式版本。
我保留了這帶有老板墨跡的原稿,給自己留個紀念。
但是,這個“辦學宗旨與目標”並沒有得到一些教育部門領導的認可。
那年申報廣州市一級學校,有關領導就此提出異議,認為中小學是基礎教育,隻能為學生成才打基礎,怎麼可能培養“領導”和“專家”當時申報工作由我主持,我解釋說:“學校的辦學宗旨與目標,一般都兼顧了特定的曆史際遇,時代的需求,家長的期望,辦學者的個人經曆與感受等,同時也表達了對辦學理念和思路的特色思考。我們在‘領導’和‘專家’後麵加上‘型’字,意味著不是定位,而是傾向性追求。我們的教育將以‘基礎性’和‘全麵性’為前提,同時也有一定的個性。”
中國也需要“伊頓公學”我最終沒有說服各位領導,於是,我們在《自評報告》中隻能委曲求全,將“辦學宗旨與目標”中的“領導型”和“專家型”隱去,臨時改成“健全人格,增長智慧,發展能力,培養新一代人才”。結果,我們的申報通過了。
後來,我多次思考這個問題。
古今中外,出現過很多對民族、對國家、對人類有貢獻的成功人士。一個國家的興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樣一批精英。他們是人才的典範,是人們的楷模。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曆、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語言,時時刻刻都在啟迪、教誨和指導著後人。如果我們在教育中,讓孩子以他們為榜樣,更多地學習他們的精神、智慧、道德、修養,對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無疑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古今人才,有領導型、專家型、經營型、技術型、藝術型、競技型等,從不同角度概括,又可分為理論型和應用型等。而創造型人才,更為重要,更能引領時代的發展。從對社會影響的角度分析,領導型、專家型人才的作用也許更為突出。
中國的現行教育製度,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普及教育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更是功不可沒。現在,中國國力提高了,需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而缺乏在國際上有影響、有地位的“大人才”成了人才培養上的瓶頸。
國家提出素質教育,而以“應試能力”培養為主旋律的教育製度已經達到了極致,有著很大的頑固性,也成為阻礙中國教育創新的主要因素之一。如科舉製度,盛行了幾千年。前期它也是進步的,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過了鼎盛期後,因其漸近腐朽而不斷受到批判,不斷進行改良與改革。最終,退出曆史舞台,完成了曆史使命,也完成了非常複雜的曆史進程。同樣,要實行全民的素質教育,並非輕而易舉,需要大刀闊斧,需要一點“離經叛道”,需要“領頭羊”,更需要膽識和勇氣。
現在教育要改革的基本認識是統一的,但很難做,為什麼?說明傳統的東西根深蒂固,改革的力度不夠,操作的過程不夠科學,說明扛大旗的層次還不夠高。
然而,培養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從興趣、愛好,到特長、專長,最後成為專家、精英,有一個培養和發展的過程。我想到英國的伊頓公學,它是一所中等學校,其畢業生95%可上名牌大學,35%可上牛津、劍橋大學。畢業生中出了19位英國首相、36位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英國最高榮譽的獎章)獲得者。他們實行的是精英教育,著眼於培養國家高級人才。
事實證明,精英教育也是一種個性教育,是一種將對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有著特別天賦和興趣愛好的孩子集中在一起進行針對性培養的教育。這是一種國家不可多有也不可沒有的教育。中國也需要伊頓公學,我們能否辦一所中國的伊頓呢?現實又告訴我們,中國到目前為止,沒這個氣候,沒這個環境,沒這個土壤。
英豪學校的誕生,是一定曆史時期的產物。其取名包含有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樸實願望,其開辦時的教育對象定位是改革開放後成功人士的子女。因此,“領導型、專家型”的目標,是一種追求,一種取向,一種有著人才學“取法上得中,法中,得下”的哲學思考。
幾年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廣州做學術報告。他說,中國目前最需要美國比爾·蓋茨和日本任天堂式的創新,而不是愛因斯坦基礎理論式的創新。他還說:“一兩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對目前的中國並沒有多大的用處。”很多人不能接受這種觀點,有網民甚至很尖銳地說:“老糊塗了,自己拿了諾貝爾獎,卻不提倡別人拿。”也許這些評價有點委屈楊教授,他是說中國目前主要需要應用型人才,而基礎理論型人才,因投資巨大,收效長遠,都非當前所急需。
我那天有幸參加了報告會,親耳聽見楊教授的發言。楊教授的話有他的道理,但現在讓他講,他未必還持這種觀點。
讓偉人的話滋潤、陶冶、引導孩子們
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組織下,廣東省民辦學校多次舉行集會,討論民辦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問題。大家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想法。當時有一種認識,覺得民辦學校不應走公辦學校的老路,要有新的辦學模式。有人提出,為了適應國際化教育的大氣候,可以搞雙語學校。這種想法可能是超前的,但這個做法未必符合中國的國情。我在會上做了發言,不主張這種做法。發言稿《不可盲目搞雙語教學》發表於《中國教育》,被《玉溪教育》轉載,並獲“全國教育科研成果評審委員會一等獎”。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其定位關係到學校的曆史和未來的發展。我負責宣傳工作,我給學校後廣場校園文化長廊設計的開頭語為:進英豪讀書,學古今英豪,做未來英豪。
我們選了一批古今英豪,包括政治、軍事、科學、文學、教育、藝術、競技7個係列共78位名人,讓學生看到他們的形象,了解他們的經曆,熟悉他們的成就。我們選了十幾個“自古英豪出少年”的典型,包括匡衡鑿壁借光、神筆馬良、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勤學苦練成“書聖”、數星星的孩子張衡、嶽雲迎戰金蟬子、少年丞相甘羅、“第一市民”小於連、數學神童高斯、愛動腦筋的孩子愛迪生、愛讀書的少年高爾基、電腦奇才比爾·蓋茨,我們將他們的畫像和簡介嵌在比較寬敞的鬆柏大道圍牆上,讓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出門就可以看見,從小有一個學習榜樣。我們在將近300米長的文化牆上,寫上古今名人的話,讓學生學習其精神,汲取其智慧。我們在中學的風雨廊中,集中展現英雄豪傑們成就卓著的典故,讓學生有所感受,有所思考。這些人中豪傑遠大的誌向、淵博的學識、正確的決策、科學的態度、正派的為人、寬廣的胸懷、頑強的精神、堅強的意誌、良好的習慣、敏銳的思維,每天都在無聲地滋潤、陶冶、引導著英豪學校的學子們。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製度規定上、行為規範上宣傳“英豪”意識,構建“英豪”氛圍。以“做英豪”為奮鬥目標,以“學英豪”為行為準則,以學會做人、學好知識、提高素質為目的。
人在社會上,能力決定生存,素質決定提高,專業決定成就,創新決定發展,這是社會現實。
自古英豪出少年
我們期望,英豪學校的學生是高尚的、聰明的、能幹的。走向社會後,要追求成為佼佼者,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或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如果做不到這樣,也要成為一個為社會所歡迎的應用型人才。
可以肯定,英豪學校要想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學校,唯有在這方麵下工夫。而有朝一日,若有更多家長認為要想培養孩子的素質就送子女到英豪學校讀書,那也就進一步肯定了英豪學校的教育特色。
英豪要辦什麼樣的學校?就應辦這樣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