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2000年5月5日,我來到山西太原,參加在這裏召開的全國民辦教育創新和發展研討會。
會議的組織者——《中國民辦教育》和《素質教育》兩刊的主編張忠澤先生見到我熱情地說:“你終於來了,歡迎你呀!”我開玩笑說:“人說山西好風光,我豈能不來?”
參加這個會議,是學校決定了的。但就在我打點行李準備出發之前,卻接到了一份來自北京的傳真。傳真內容說太原這個會議是“非法”的,未經上級同意等。其中還反複陳述了有關“中國民辦教育”署名權的糾葛,最後要求我:不要參加太原的這次會議。
這真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此前,我對發出邀請函的《中國民辦教育》雜誌社不了解,主編張忠澤先生是什麼樣的人,我也不清楚。我反複研讀手中的兩份文件:邀請函明明白白,會議主旨,內容,邀請了哪些人,都列了出來。而那份傳真呢,怎麼看都感到有點邪門。我從直覺上判斷:這是不是在爭什麼山頭?
也隻有民辦教育的初創時期才可能出現這樣的新鮮事!
我覺得要證實一下。
於是,我打電話到中央教科所的所長辦公室,找到副所長兼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長發同誌,他在被邀請之列,我問他,他本人是否應邀參加這次會議。徐所長堅定地說,他受到邀請,肯定參加這個會議。他還說,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室侯小娟副主任也參加,還有前任國家教委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楊海波同誌也參加。
這還有什麼問題!我向會議組委會回了電話:我們英豪學校一定參加這次會議。
後來,那個發傳真的人又給我打來電話,反複糾纏那些說不清的問題,要求我不要參加山西的會議。此事已經發生好幾年了,我記不清當時怎樣回複了他,但我向他表達了兩個意思:一是我們不介入你們那些彎彎繞的事,二是凡對民辦教育有利的事,我們就會支持。
到太原一下飛機,我從會務組接機的人員那裏又得到了信息,說有北京來的人已到太原,他們還要做我的工作,會到我下榻的地方去找我,勸我放棄這次會議。我笑一笑說,我們值得他們費這樣的精神嗎?為了免去麻煩,我上了太原市正在籌辦中的一所民辦學校——英德學校的車,也放棄了會務組當晚給安排的賓館。這所學校的老總曾帶一批創辦學校的人去英豪參觀、考察,我接待過他們。那天他們派車到機場接我,說:“明天開會,今天下午有空,請你到我們學校去看看。”
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安排,客隨主便,我跟著他們上了車。他們學校離機場不遠,在太原市郊,當時還隻是一片空曠的土地。我們在那片平整的地頭合影留念,又來到學校籌備處,聽他們關於建校的介紹,欣賞他們擺在大廳的效果圖。
第二天,會議按預定的計劃召開。這次規模不小,有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140多位民辦學校領導、各級教育部門負責同誌以及研究部門的專家參加了會議。徐長發副所長、侯小娟副主任分別從民辦教育的研究和立法的角度進行了發言,楊海波同誌也作了講話。會議安排當時在全國民辦教育中比較有名氣的黃河科技學院、黑龍江東亞大學、廣東英豪學校、南洋科技專修學院、南通新世紀學校、西安歐亞學院等院校代表在大會上作重點發言。
民辦學校參加這一類的會議,主要目的是了解他人,也讓他人了解自己。當代中國的民辦教育,尚無老路,要走新路,有很多需要探索的課題。學習他人,借鑒他人,讓自己少走彎路,是大多數與會領導的目的。此外,能借這個場合介紹自己的學校,以擴大影響和知名度,也是其中少數能獲得大會發言機會的學校代表的心願。
對於許多參會者來說,英豪學校是個謎,她因在校學生人數之最而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很多與會者都想了解個中奧秘,想發現一點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我的發言題目是《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從“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三個方麵介紹了英豪學校。英豪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戲劇性的情況,我也做了一點介紹,但我主要從理性的角度闡述辦學的創新理念和發展思路。
教育儲蓄金製度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很多人私下問:“你們當時怎麼就想到了這個點子?”我借發言的機會進行了分析。我說:“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用教育儲蓄金形式集資辦學,簡直是一個近乎瘋狂的想法,因為無論從教育消費的傳統觀念上,還是從辦學方式的習慣做法上,都大大超出人們的日常經驗和認識範圍。一個大膽的設計終究要接受實踐檢驗,唯有將那些看起來似乎是無理性的創意衝動與理性思考融為一體,這種創意才是科學的、有生命力的。”“實施這個創意,首先必須有市場需求。而滿足這個需求對人民有好處,不是歪門邪道,那麼,即使現行政策未涵蓋也可以去突破它,因為政策總是滯後於現實,教育需求催生教育對策,呼喚教育政策,政策一定會根據社會實踐作出調整。”
不少與會領導對我的這個觀點很欣賞,認為說得有道理,很深刻。
其實,這時候我們已經改製了,已經變儲蓄金模式為每年交學費的方式。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我又說:“收費改製是英豪學校發展史中頗為重大的事件,它說明,一個模式、一種方法、一項措施,其使用價值和局限性往往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變化。當運用一種模式、方法或措施已經弊大於利時,就需要有一種勇氣去變革它。這種變革,既有對曆史的揚棄,又有對未來的創新。這種揚棄和創新不是一個簡單的否定或者循環往複,而是辯證的否定,是螺旋式發展,是從一個目標到另一目標的追求,是從一個成功到另一個成功的動態轉化和滾動發展。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沒有永遠不變的模式、方法或措施,民辦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要學會適應社會的變化,不斷調整,不斷變革,不斷進步,這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創新的需要。”
與徐所長參加一個會,不會有錯!中央教科所徐所長私下見麵時讚揚我,說我的發言很辯證,有高度。我借機向他簡單彙報了我校的情況,邀請中央教科所的領導到我校指導工作。他很感興趣,春節時給我寄了張題有“馬年大吉”字樣的賀年卡。
會後,有校長向我開玩笑說,搞教育儲蓄金你們是師傅,搞起來了;改教育儲蓄金你們又是師傅,又改成了。你們總是比別人快一拍,即使我們跟在後麵跑也跟不上。我說,今天稱師傅的可是你啊,我們自己可從來不敢啊!其實,真的有個人,一見到英豪學校的陳老板,就說:“你是師傅,我是向你學的。”他,就是廣東碧桂園的老板楊國強先生。
楊老板很謙虛,很低調,是一個非凡的“高徒”。當年他“山路不通走水路,樓盤不活先辦學”,從準備送自己的孩子進英豪學校讀書,到采用儲蓄金模式自己辦學校,越過了企業起始階段的那道坎,樓盤搞活了,運作非常成功。現在,他做起來了,盤子大了,市值有600個億。英豪學校收費改製,他也跟著做。退還巨額儲蓄金如九牛一毛,輕輕鬆鬆。而很多學校卻始終甩不掉這根尾巴,步履維艱。教育儲蓄金由英豪學校發起,在碧桂園學校圓滿結束,真所謂“天道後起者勝”。
這次會議開得很好,很成功。《民辦教育法》的名稱,在此次會議之前尚在《民辦學校法》和《民辦教育法》兩個選擇中徘徊。會議就此問題組織了多次座談,達成了名為《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初步意見。然後有關部門又到浙江調研,最後確認了。大會還成立了“全國民辦學校協作會議”的機構,組委會由在全國比較有影響的九家民辦教育機構組成,其中來自民辦中小學係列的有三家,英豪學校位列其中。協作會議聯係人由張主編擔任。
通過這次會議,大家了解了中央的精神,獲得了專門立法的信息,學習了不少經驗,也提了搞好民辦教育事業的信心。
《中國民辦教育》雜誌社能把全國近20個省的民辦學校凝聚在一起,研究、探討民辦教育,為民辦教育作了很大貢獻。我帶著一種很崇敬的心情私下向張主編提出,能否參觀一下編輯部,看看一期期《中國民辦教育》是從什麼樣的地方搞起來的。張主編閃爍其詞,不太願意。我一再堅持,他最後說:“沒啥好看的,真的沒啥好看的,你一定要看就看吧,不過你要做好失望的思想準備。”
我走進編輯部一看,果不其然,編輯部竟如此簡陋!麵積僅十幾個平方,辦公條件極為簡陋,整個房間堆滿了書籍和雜誌,給人的感覺是:這隻是個做事的地方。我終於明白了這個聰明睿智又憨厚實在的山西漢子——張主編不想讓我參觀的苦衷。
我沒有古賢劉禹錫的才華,否則我一定會寫出一篇新的《陋室銘》,讓這編輯部主人的境界和精神,在民辦教育事業中發揚光大。
與聰明睿智又憨厚實在的山西漢子張主編合影留念會議結束了,英德學校的餘老板說,反正離登機還有不少時間,我們不妨輕鬆一下,去看看太原附近的一個著名景點——晉祠。我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出發了。
晉祠果然名不虛傳,當年我給學生講吳伯簫的《難老泉》這篇課文時,曾找了很多資料來介紹晉祠。現在,我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大、美、幽。
“難老泉”在晉祠“三絕”中最為出名,有一個“飲馬抽鞭,柳氏坐甕”的美麗傳說,有以《詩經》詩句“永賜難老”取名的典故,更有讓人們向往的“青春常在”的蘊涵。可惜的是,難老泉還是“老”了,它於1994年斷流了,現在的泉水是人工設計的循環水。我在惋惜之餘,禁不住格外佩服古人的聰明和智慧。它被叫做“難老泉”,而不名為“不老泉”,足見古人取名時看得非常透徹。世上萬事萬物,不管怎麼樣,都會“老”的,這是曆史的規律,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如今有著最悠久曆史的“難老泉”老了、枯了,它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留給人們更多的是記憶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