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辦學校的校長,我有自己的認識,我有自己的想法。
不久前,中央教科所在武漢召開了一個“創新教育”會議。關於“名校辦民校”的問題,我第一次明確了“民辦學校依托公辦名校辦教育”的提法。
在大會的分組討論會上,我談了自己的想法。在此次會議的座談會上,我再次重申了這個想法。
我認為,名校辦民校有三種基本形式和八個後果。其直接原因,是國家財政撥款有限,公辦名校領導為尋找出路,擴大財路,以滿足學校發展和提高教師待遇的經費需求;而新建民辦學校則希望借助名校的品牌,使自己迅速占領競爭的製高點,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後來,我將發言整理成論文《公辦名校辦民校的形式、後果及原因》,在《中國民辦教育》雜誌社發表了,其後有幾個刊物進行了轉載。
據說,這篇文章受到前國家教委副主任、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副主任楊海波同誌的讚賞。他說:“名校辦民校會擠垮民辦學校的,就像周寫的那篇文章說的。”
現在,此問題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名校辦民校的現象受到了一定的限製。
盡管如此,我仍認為,問題的實質還是競爭。還是那位名校辦民校的校長說得實在:“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你有足夠強的競爭力,你就不在乎。你希望公平競爭,但世上的公平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公平是追求,不公平是常態。從不公平到公平需要努力,需要時間;此時此事公平了,另一個不公平卻又在等著你。唯有提高自己,形成品牌,你就可以一方麵期待公平,另一方麵也不怕不公平。
開完會回到學校,我向董事會作了彙報,介紹了此次會議,也談了自己的認識。董事會全體成員達成共識: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練好內功,在競爭中發展自己。
我又寫了一篇《在競爭中鼎立民辦學校的地位》的文章發表在《素質教育》上,給同仁們打氣,也給自己鼓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山西南洋學校倒了,它可是風雲一時的民辦學校啊,它居然倒了!
全國所有的民辦學校,特別是有一定影響的學校,對這個猝然而至的變故都感到意外和震驚。我猜想,民辦學校的老總們,還有校長們,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一定會反思自己,提醒自己,以免重蹈覆轍。
作為廣東第一家高收費的民辦學校,我們當然不能以“幹卿何事”的超然心態處之。南洋到底怎麼了?是管理原因、政策原因,還是經濟原因?以前有關南洋的傳說很多,特別是它敢於在全國辦連鎖學校的氣勢很讓我們傾慕。我曾借開會的機會參觀過山西南洋本部,還有青島南洋、武漢南洋、廣州南洋等。我在大腦裏閃過這些學校大門的外觀以及參觀中的一些細節,然後開始思考,想找出導致南洋失敗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我們自己怎樣吸取教訓,從而盡可能地避免悲劇重演。
我不是老板,我不能左右學校的乾坤,但我可以在我有限的權限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適當的場合用成熟的意見去影響老板。
南洋學校創始人寫了一本《教育煉獄十年》的小冊子,近十萬字。我曾反複讀過,作了不少的夾注、批注、感想。它有很多不足,或有失公允,或失之偏頗,或分析偏激,或有推論和評判失當的地方,但作為了解民辦教育的參考資料,還是有其價值的。讀後,我對民辦教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體會。2005年在湘潭召開的民辦教育發展與對策懇談會上,我把自己的這些認識和體會與大家進行了交流。
君子以自強不息——民辦教育湘潭會議湘潭是毛主席誕生和開始革命的地方。毛澤東是個偉大的曆史人物,其勇氣、智慧、毅力、精神,是一筆永恒的財富,影響著後人。有人說,毛澤東精神就是一種強烈的自信、自尊、自主、自立、自強精神,就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民族要活得頂天立地的精神。在民辦教育處於低潮的情況下,選在這裏召開研討會,應具有特別意義。
我在大會上作了《民辦教育——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的發言,希望借此機會向教育界呼喊,也向同仁們呼籲。
對於公、民辦學校之間的競爭,我做了個比喻:教育好比是一個家庭,當老二能和老大一起競爭而使家庭有更多的收獲時,做父母的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若兄弟之間不公平競爭,甚至老大欺負老二,占老二的便宜,而造成一富一窮時,父母必然會無比的揪心。有識有能的父母會幹預,能協調,鼓勵會賺錢去賺別人的,別“窩裏鬥”;無識無能的父母隻能黯然神傷,聽之任之。
公辦教育是公益性事業,其經費必然要依靠國家財政。若民辦教育能夠健康發展,能像西方的一些國家那樣占半壁江山,那麼,國家可以省下一半的教育經費來彌補公辦教育的不足,豈不兩全其美!所以,民辦學校倒閉,感到難受的一定是辦學者,感到心疼的應該是國家。
關於盈利問題,我旗幟鮮明。我認為民辦學校不盈利,學校肯定辦不下去;沒有盈利目的的選項,肯定沒有人投資辦教育;你放手給民辦學校去盈利,它未必能盈利;民辦學校能盈利,那肯定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國家都有利。
對於教育改革,我認為首先需要有衝破種種阻力的勇氣;其次要達成共識,形成決策;最後要有推進的魄力和堅定信念。要有能扛旗子的人。對於我們自己,民辦學校禁不起折騰,需要穩健地走好每一步。我們要少犯錯誤,最好不犯錯誤,尤其不能犯根本性錯誤。
我最後說,南洋這艘民辦教育的旗艦停止運行了,帶著遺憾,也帶著缺憾離開了我們。它給了我們很多經驗,也給了我們許多教訓。望著它黯然離去的背影,我們不由感到,民辦教育是一件大事,要做好很不容易,也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逝者如斯夫,存者當自強。發展是硬道理,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唯有振作起來,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使民辦教育事業在曆史的軌道上不斷前進,不斷發展。
同心同德誌同道合這篇論文宣讀完畢,與會代表反應強烈。回座位後,很多代表圍到我的身邊,索取論文原稿或我的名片。後來,我將論文提交到廣東省民辦教育論壇,獲得了2000元獎金。
英豪學校的老板正好在長沙作“家庭教育”報告,他也應邀參加了會議,作了發言。對於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的競爭問題,他有一個很獨特的見解。他認為公辦教育受到民辦教育衝擊後,產生戒備,乃至於排擠的做法是在情理之中的,民辦教育必須有容忍的雅量和麵對的能量。英豪學校自開辦以來,經曆過“貴族學校”疑問的風波,麵對過勸說幾千家長接受改製的困難,承受過教師流動、生源減少、資金不暢等的難題。老板的感受更為深切,同很多民辦學校一樣,我們有過困境,有過尷尬,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總是咬緊牙關,想方設法發展自己。
這個說法讓一些在會上頻發牢騷甚至潸然淚下的辦學者們耳目一新。陳老板在最困難的時候,按他自己的話說就差一點沒跳樓了,有朋友勸他“走人”,他沒動心。他說:“我一不能對不起家長,二不能對不起老師。”
老板的話影響了周圍的所有人。
會議結束後,會務組安排大家參觀毛主席的韶山舊居和滴水洞。滴水洞,因“天幹大旱,洞中仍滴水不斷,回聲悠揚,其韻如琴”而出名,洞旁建築麵積有幾平方公裏。1966年,毛主席在這裏住了11天,不見客,不出門,隻看書,批文件,並給江青寫了一封信,影響很大。我參觀了整個景區,對滴水洞大門前的題詞石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一個一個認真地看,一個一個反複地想。
滴水洞前見精神能在這裏題詞的,大大小小都是一個“人物”。有毛主席的戰友、部下、仰慕者,有他的誌同道合者、事業繼承者,有學生、朋友、親屬等。但一看那題詞的內容,你就會發現題詞人的心態各一:有信誓旦旦的,有發自肺腑的,有敷衍命筆的,有言不由衷的……抒真情的,立壯誌的,說套話的,喊口號的,顯文采的……應有盡有。你若稍有一點閱曆,或對毛主席的時代有一些了解,你一定會在佩服毛主席偉大的同時發出“人心呢,竟如此的豐富多彩”的感慨!
有史以來,大凡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免不了要曆盡千辛萬苦。在艱苦卓絕之中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能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追求成功。
毛主席的自強精神和旺盛的鬥誌尤其需要我們搞民辦教育的同仁們學習和繼承。
這次民辦教育的會議,參會的都是從事民辦教育的人。他們遇到的問題不一樣,他們的認識和體會也各有不同,但對民辦教育現狀的分析和感受基本一致,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都有著堅持到底,絕不放棄的信念。
一樣中有不一樣,不同中有相同,這就是社會。
會議前我與張總編應嶽陽市社會力量辦的邀請先行到嶽陽,參觀了幾家民辦學校,也瞻仰了古今聞名的嶽陽樓。參觀時,我感到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確實夠高,而當年有此境界的人可能鳳毛麟角。現在,在民辦教育的事業中,能“先民辦教育之憂而憂”的人不會多,而“後民辦教育之樂而樂”的人肯定不少,因為他們一旦投身於民辦教育,就不得不與其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氣可鼓而不可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是境界所致,更是現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