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難啊!我們都不由發出“在野文人”之感慨。
但古人寫詩並非這樣!
想當年,我們的先人寫“杭育、杭育”詩,後來“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又後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再後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目的都很簡單,一寫事,二抒懷,其他的沒管那麼多。
如同人穿衣服,開始為保暖,後來追求好看。寫詩也是這樣,慢慢追求起好讀,好聽,好唱,講究規矩。格律詩很高雅,引了古今無數文人競折腰,出了許多“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經典。即使茅盾、魯迅、聞一多、朱自清這等有個性、有才氣的現代文學巨匠,年輕時對格律不屑,晚年卻很鍾情,足可見格律的魅力。
然詩一講規矩,就越來越“麻煩”。唐詩,宋詞,元曲,一年比一年厲害,一代比一代翻新。到了現代,鼎盛期過了,“式微”了,沒法創新了,也沒法超越。除了專業文人,我們老百姓,沒什麼人敢問津。要寫,隻有寫現代“古風”——自由詩,順口溜。
專業文人也不怎麼敢,他既怕更“專業”的人挑剔,又怕沒什麼人欣賞。挑剔讓人難堪,沒人欣賞就沒了氣氛,熱鬧不起來,詩情感染不了,詩興傳染不開,不尷尬,也冷落了。
毛主席能寫格律詩,盡管後來也有人“挑剔”,但還是被公認為“詩之精品”,堪比唐宋大家。他不主張寫格律詩,他說格律詩束縛思想,不提倡年輕人寫。
看來,格律之難,難於上“青天”。你我都坐過很多次飛機,上過很多次青天,但卻寫不出一首像樣的“格律詩”。
格律,真讓人愛恨不得啊!
說句狂妄的話,與古人比,我們腦子並不差,雅興也夠高。要找原因,隻能說工作太忙,讓人感興趣的東西太多。當然,吃不上葡萄別說葡萄酸,這格律詩我們肯定要學,還是等退休以後吧。
現在,我們不妨寫詩的“毛坯”,寫很自由的詩。自唱自樂,彼此欣賞,反正沒專家盯著,也沒焦距對著。《遊鳳凰》
一進鳳凰古城,即謁沈君從文。湘西多出硬漢,也出大文人。讓人傾慕不已,感慨萬分。
古伯牙、鍾子期知音而遇,留下千古經典,今有世俗百姓,因真摯而記憶,因文心而融通。於是乎,世間少了很多煩惱,多了很多精神。上次我們一起參觀鳳凰城,我給“不易水”發去這幾行字。他當時好像遇到點工作“麻煩”,我想借此聊表安慰,以期排解。《小徑幽幽》
小徑幽幽深幾許,遙見群山舞。輕紗薄霧毛毛雨,山廟傳梵鼓。熙熙攘攘一世間,何人無甘苦?更有人問情何物,盈盈一絲履。周日與我們的老朋友侍老師遊從化深山老林,來到楊朔寫《荔枝蜜》的地方。一路上山清水秀,美不勝收。事後,寫了這“有長有短的句子”發過去,侍老師覺得不錯,回廣州後給別人看。別人說:“這首歪詩有點趣,這‘盈盈一絲履’什麼意思?你交代清楚!”侍老師笑著說:“真有那麼個山中小廟,一個尼姑。這尼姑不知何方人士,帶來一身‘緋聞’。那天啊,千呼萬喚始出來,讓你最注目的,就那一對‘絲履’”。
尼姑穿“絲履”,還有這等的景觀!那“別人”又邀了一幫子“別人”,請侍老師帶路,要去看一看。
從化山水,如深閨處子,自然天成,文靜待嫁,就這樣被我們揭開了一角麵紗。
暑期隨老板到湖北、河南參加國際教育說明會,順道回安慶老家看老母。老同學誌宏邀我到天柱山看一看,潛山新明同學陪同。我攜侄兒群、宇、銳等興致勃勃地登山,剛上山頂天池,遇一場傾盆大雨,冷得渾身發抖,無處躲避。下山後,我給兩位同學發去一段“散散的文字”:《遊天柱》
風暴雨驟,電閃雷鳴;瀑布勁瀉,雲霧隨行。衣無一根幹紗,鞋無布革之分。本意還登天柱之夙願,不料天公竟如此壯行。人人落湯,個個跛行,捱到半山,忽又放晴。未識天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抬望眼蔥綠一片,望身前柳暗花明。看四周茫茫,又一番仙界景致,見山下溝壑累累,好一似我同窗情深。人生有時遇到很艱難的場麵,猶如此次登山。與其悲天憫人,不如樂天視之。現實無法改變,精神可自行決定,於是我發了一點感慨。我遠道來到故鄉,同學盛情接待之餘,又安排妥帖讓你看看家鄉的山水。遊覽以後,一句“謝謝”太輕,送一點禮品太俗,發個信息,意思就全表達了。
根據此前“先寫毛坯後推敲”的想法,我嚐試將《遊鳳凰》改成詞:“西江月·遊鳳凰”
鳳凰棲兮湘西,沈君從文故裏。山水也應無玄機,武者文人之地。
莫愁總無知己,伯牙終遇子期。記取摯意通文心,煩惱如是而已。對照詞譜,字數、押韻沒問題,平仄過得去,字詞尚需錘煉。以後,又想將《遊天柱》改成排律,但我最欣賞的“天公竟如此壯行”一句,卻很難融進,於是作罷。
我越發感到手機的妙用,它不僅讓傳說中的“順風耳”成為現實,也給我等業餘文人有了一個放膽的機會。
在節日裏我們會收到很多讓人開心的祝詞,平常也會收到讓人欣賞的段子,值得讓你嚼一嚼的評論,讓你捧腹的笑話,這些,豈不都是最大眾的文學作品?創作不費很大心思,發表沒困難,閱讀沒障礙,交流沒顧慮,這種手機文學是多麼平民化的文學樣式啊!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有一些10~20歲的年輕人通過手機撰寫小說,如《戀空》、《紅線》等,並在專門網站發表。中國移動也有手機雜誌《營養百科》為我們提供日常保健、科學配餐、全方位營養攻略等信息閱讀服務。看來,我們將這些作品稱之為“手機文學”應該有道理。我們在工作之餘,可以更多地用這種文學了解彼此的境遇,溝通大家的感情,陶冶我們的情操。
祝你工作順利,並結識更多有點雅趣的朋友!
周華明
切莫做四種教師
在教學管理中,我們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老師資曆很深,在之前的工作崗位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工作順手,反響很好。到這裏後學生開始很認他,其本人也自信。但考試結果卻並不盡如人意。有的教師,年富力強,課堂教學很有氣氛。學生上他的課很舒服,對其評價很高,甚至很崇拜他,但大考成績不理想。有的教師理論水平很高,發表了不少論文,但是一進班級,課堂掌控能力明顯不夠,不能較好地實施自己的教學設計。
平常還遇到一些諸如此類的現象,老師工作態度認真,教學經驗豐富,備課,講課,作業處理等都無可厚非,但教學效果不如意。
我們招聘的教師基本都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經曆,不存在剛上講台的入門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學的環境和對象變了,教師的教學思維、方法等沒變,沒實現教與學的有效統一。而一個教師在其之前的工作崗位成熟了,都有自己的一套。當在新環境中需要調整、改進時,又顯得很困難、很頑固。
有教師推諉為學生基礎問題,參差不齊,難以調理。其實,有基礎問題,但不全是,因為很多教師並沒這個困惑,也不這樣認為。
要糾正這個現象,關鍵在於教師要盡快適應學生。
古人說,教學相長。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相互促進的作用。作為教學的主導者來說,三流的教師能讓學生勤學,二流的教師能讓學生會學,一流的教師能讓學生樂學。當然,這裏有個逐步積累和習慣養成的過程。為此,我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切莫做四種教師”的觀點。哪四種?一是課堂無情趣,隻管講,不管聽的“私塾型”教師;二是課堂花花哨哨,熱熱鬧鬧,課後收效甚微的“才子型”教師;三是教學難度小,信息量少,上課舒服,考試沒分的“好先生型”教師;四是寫論文能拿獎,到講台不會上課的“理論型”教師。
我結合當時的實際對第二種情況作了特別強調。我說,課堂常有兩種狀態,一種是混混沌沌的,看起來渾然一體,其實是模模糊糊,或麵麵俱到,或花花哨哨,學生收益甚少;一種是清清爽爽,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知識清楚,邏輯嚴密,學生能力得到提高。
中學是基礎教育,目前檢驗教學效果的權威方式是中考和高考。這是一種選拔性考試,也是一種非對抗性競爭,教師當指導,學生做運動員,在一個特別大的運動場裏進行。教材是統一的,教師要想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在怎樣使用教材上做文章、下工夫、見高低。
就那麼幾本書,千千萬萬的學生要吃透它,千千萬萬的教師在琢磨它,許許多多的教研人員為它絞盡腦汁,許許多多的領導們為它費盡心思。
怎樣對待“那麼幾本書”,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做到既“懂”,又“通”,還“會”。
“懂”指吸收知識,“會”指提高能力。“通”是對知識的貫通,也是從“懂”到“會”的銜接與過渡。吸收知識主要靠學,提高能力主要靠練。
在中學課堂,以“灌輸”為基本形式的“講”,即使爐火純青,盡善盡美,也是低效的。“講練結合,師生互動”是從“懂”到“會”的基本渠道,是提高應試能力的必備途徑。我們提出不做四種教師,就是要把握中學的教學規律,結合本校的實際,讓學生學得更實在、更科學、更有效。
幾年來,很多老師都在改進自己,都成了優秀教師。這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從提出第一個“不做”,到第四個“不做”,經曆了幾年的時間。發現一個,總結一個,並提出相應的防範措施。現在,這些都是曆史了,但形成這一說法的一些情節和細節,我至今曆曆在目。每個類型都有比較典型的現象或個人,這些將永遠儲存在我個人的記憶中。
教育是學校的主旋律,課堂是提高質量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老師認真講,學生認真聽,課堂不亂套,過得去,基本合格;第二層次:師生互動,講練結合,學生有收獲,有進步,優良層次。第三層次: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練習是主線,學生自主學習,學習效果明顯,優秀層次。在民辦學校,沒有誰不想做個優秀教師,大家都在這三個層次中遞進,隻是進展速度不一樣。
有人說,中學時代是人生打基礎的時代。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學生將來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有所建樹,就看中學階段打下的基礎如何。這個基礎,正是教師們通過平時的每一節課幫學生“壘”起來的。因此,教師對學生來說最重要,課堂對於學生來說最寶貴。抓學校,第一要抓好教師;抓教學,第一要抓好課堂。否則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這是教學問題。在另外的一個場合,我遇到一個生活問題。
有個剛來的教師生活習慣不好,常隨地吐口水。年級組長和關係好的老師都提醒過他,但改不了。學生看見後,寫了封信給我,說了他們很不好的感受,要求校長給“教育、教育”。
我感到不能不“教育、教育”,寫了一段話通過辦公郵箱發給全體中學老師。
遇到這個問題怎麼辦?
有老師不時隨地吐口水,學生感到很惡心。不好說,不能說,不敢說。那個感覺,那個忍耐,真的很難受,很難受!難受到什麼程度,可以想象。
常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也不習慣,沒想到英豪學校這個“全國知名的學府”裏竟然還有這樣不雅的行為。受不了!受不了!但不能說,誰願意為這個事得罪人?於是隻能私下裏抱怨說:我最不希望與他在一個辦公室辦公。
領導們很為難:批評吧,不值得。處罰吧,沒條例。特別是這位老師為人不錯,工作態度不差,教學能力不賴。談,開不了口,罰,沒辦法罰,怎麼做都難!
我估計,學生一定還會在家裏給家長說“有老師怎麼樣,怎麼樣”,教師還會在自己的朋友圈子裏談“有老師怎麼樣,怎麼樣”,領導在閑聊中還會說“有老師怎麼樣,怎麼樣”。
這真是個怎麼辦也不好辦的難題!
有誰能解題?唯有當事人!一個念頭,一個決意就行了。此類事還有沒有,不知道。一旦此類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學校的教師隊伍素質和形象,就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第二天,我了解到,這隨地吐口水的事從此以後沒了。
辦公室還出現了一些新現象。一位老教師放在桌麵上的煙灰缸不見了,一位不拘小節的老師辦公桌麵整潔了,幾個最不在意穿著的老師當天穿戴整齊了。
這倒是意外的收獲。
這本是一個小問題,我將其提到影響教師素質和形象的高度。郵件發下後,辦公室格外平靜。我有意走到教師辦公室外麵觀察動靜,正好有位年輕女教師剛看完郵件出門,她一見我,用手捂著嘴直笑,一溜煙兒跑了。
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不恰當的事往往不在意甚至習以為常。在自己眼裏沒什麼,在別人眼裏卻不夠好。這時候,如果有人提醒,改了,有利於改善自己和群體的形象。
我們教師在工作上表現得很優秀,不能因這些沒在意的“不夠好”而影響形象。
社會上,觀賞要求觀眾有素質,開會要求與會者有素質,旅遊要求遊客有素質,這些素質都在小事中體現。當官的有領導素質,當老師的有教師素質,這素質不僅指工作方式,也指生活習慣,都是形象的組成部分。
此事若在十幾年前,我可能聽之任之,但現在不行,推不掉,避不開。因為時代不同了,地點不同了,學生也不同了。
古話說:“不來不怪,來則受戒。”我們進了英豪學校大門,又做了英豪學校教師,有些事不能隨便做。
有離開英豪學校的老師說,出去以後才感到英豪學校的文化底蘊和老師素質並非是一般學校能夠比擬的。要維護這個榮譽,我們得稍稍注意一下,好做的事盡可做,不夠好的事盡可能不做或少做。
我批評了這類“不夠好”的現象,點到為止。
在“練”字上見功夫
來廣東不久,有兩個“沒想到”。一是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我以為黨的觀念淡漠了,“沒想到”廣東各級領導,抓組織建設比北方的學校還強。二是廣東經濟發達,工作機會多,原以為高考意識不會很強烈,“沒想到”教育部門抓應試、抓高考比北方的學校更厲害。
廣州教研室曆任領導,有理論水平,有高考實戰經驗,讓人佩服。各科室有一批會抓教育、會抓應試的精英。廣州市高考每年名列前茅,他們功不可沒。他們抓高考的水平,我認為在全國都領先。
學有學法,教有教法。他們特別強調有效教學,尤其重視“練”。
所謂“練”,就是要讓學生更多地動起來,動腦,動口,動手。他們說:“成績不是講出來的,是練出來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練出來的,是有效的練而練出來的。”這幾句話,簡直是至理名言。對於從北方的學校來的教師來說,尤其有指導意義。
他們還舉了三個很典型的例子。
一位高三生物老師,要學生給自己的測驗試卷最少改5個錯,有學生超過了,一發而不可收,試卷改得密密麻麻,改出了味道。高考考了800分,其試卷成了珍品。這位老師不簡單,當年門下有30多個學生考了700分。究其原因,是想了個好辦法讓學生自己練。
一位剛從外地調過來的特級老師,晚上練,白天講。在外地很有效,到廣東不靈了。學校領導提醒他,他聽不進去。高考成績出來了,令人大失所望,遠不如同行晚輩老師。
一位政治老師很不被學生認可,學生私下說:“靠他沒指望了,隻能靠自己了。”結果高考成績很好。這位老師講課不怎樣,但他深通“讓學生動起來”的道理,在學生不信任自己的情況下,自己少講,指導學生多動,結果產生了預料之外也在預料之中的效果。
這幾個例子,很好地佐證了上述說法。
“練”的理論解釋有三個層麵,從微觀到宏觀依次是“有效教學”、“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講”與“練”的關係上,中學教學有一段不斷發展的曆程。早先以“啟發式”革除“填鴨式”,接著“以練為主線”,後來以“有效訓練”替代“題海戰術”。每次變革,凡走在前麵的,都先嚐到了甜頭。幾年前,“課後訓練,課堂評講”很有效,後來不行了。為什麼?學生做題做得麻木,聽評講聽得乏味,沒效率。所以,要不斷地出新招,尋找切合實際又有效果的方法。
在課堂上“講”比“練”方便。有經驗的教師,不備課照樣能侃侃而“講”,卻不能有效地去“練”。在大學,教授隻要有“料”,就受歡迎。在中學不行,學生要“拿分”,就要練。因此,一味地“講”是一個“懶”辦法,一個不負責的辦法,一個無法體現能力的辦法,一個不可能出成績的辦法。
體育比賽有兩種形式,一是對抗,一是競先。對抗要戰勝對方,競先則是比誰更快、更高、更遠。文化課考試也是一種競先,讀一樣的書,考一樣的題,看誰分數高。於是,教師和教練一樣,都在不斷尋找最先進、最科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我進中學任校長後的第一件事是聽課。在“練”的問題上,我發現喜歡講不喜歡練,善於講不善於練,善於練但不想練的老師大有人在。分析具體原因,個人能力、工作態度、教學氛圍、教學管理等因素都有影響。
教學方法很重要。譬如農民割麥子,有的用鐮刀,有的用收割機,工具不一樣,割麥子的方法不一樣,效率也不一樣。我們要想出成績,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有突破,在“練”字上見功夫。
我們向老師們介紹了三個學校的經驗。
“課堂上連續講課不超過五分鍾,下課前五分鍾一定是學生參與課堂或練習的時間。”這是河北衡水中學的經驗。他們從一所普通鄉鎮中學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品牌學校。
“先學後講,當堂訓練。”這是浙江泰興洋思中學的經驗。全體師生訓練有素,教學效果非常明顯,他們敢說我們不敢說的大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課堂三個限時:一限講課不超過20分鍾,二限練習必須有5~10分鍾,三限學生反饋有5~10分鍾。”這是我們的鄰居從化五中的經驗。五中是一所普通中學,2001年獲得廣州市高考一等獎。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戚校長說,就是三個“限時”!
這三家經驗有報紙上登的,有從網上查的,有發生在我們身邊的。
我決意結合自己的教學,學習他們的經驗。
有老師以前到洋思中學去學習過,自己一直在嚐試。現在已經有路子、有感覺,他需要進一步深入。
有老師認為優選練習給學生,意味著將好鋼放在刀刃上,將有限的時間置換出最大效果。他以前很重視“練”,但沒達到這樣的程度,這樣對下一步的做法有了很明確的思路。
有老師將課堂密度慢慢加大,開始有學生不適應,後來習慣了,能力提高了,成績上來了,也就適應了。
有老師說,三個學校的經驗都很寶貴,要找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是一個整體行為,需要校長重視、領導重視。大家一起做,才能形成氛圍和合力,產生效益。
漸漸地,我們的老師重視了這個問題,經過操作,有了感覺,有了收獲。大家領悟了“練”的內涵,也產生了自己的見解。
語文學科組長張老師總結說,“練”對教師有三個要求:一是組織能力,二是即興應對能力,三是習題優選能力。看一位老師是否具備“練”的能力,首先看他能否有效組織課堂,激活課堂,駕馭課堂。
數學學科組長盧老師認為,我們反對題海戰術,要求精講多練,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其把握的度又各不相同。
化學學科組長楊老師的經驗是,學生“練”的習慣是老師帶出來的,開始有一點“強製”,然後慢慢認同,最後內化成感覺。就像小孩子學刷牙,開始強迫他刷,後來他跟著大人刷,最後他自己要刷,不刷不舒服。
大家還認為,“練”要發揮老師和學生雙方的積極性。教師尤其不要埋怨學生,不要埋怨前任老師,要多“埋怨”自己。不埋怨學生,是認識問題;不埋怨前任老師,是品格問題。要解決三個問題:一使學生想“練”,二要有效地“練”,三讓學生養成“練”的自覺性。
教導處譚主任將大家的發言集中起來,我據此寫成《讓學生動起來,在“練”字上見功夫》的論文,發給大家。各科組又進一步落實,在全校形成了一股抓“練”字、講方法、見效果的風氣。
這一年高考成績不錯,教育局根據高一入學成績給每校製定上線目標,我們四倍完成了重點線目標。中考也不錯,還出了個政治科目廣州市狀元。
這幾年高考出了廣東省英語狀元,幾個考區第一名;中考出了廣州化學、政治狀元,英豪的平均成績一直名列從化市前三名。招生辦據此設計出“狀元的搖籃”欄目列入宣傳資料,進行招生宣傳,效果不錯。
教師要有自己的東西
國家要發展,並沒有明確的指標,國家領導人隻能製定大政方針。改革開放,開辟特區,扶持民營,設立珠江、長江三角發展區,開發大西北等。這些措施很得力,讓國家強大了很多,讓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很多。
學校教學質量要提高,董事會沒布置怎麼做,我們自己想著做。德育處、教導處、生活部各有各的設計,年級組、學科組、班級各有各的安排。大家都在自己的“地盤”內積極努力地工作,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教師要有自己的東西,否則就算不上優秀的教師。這是我們當時的提法。
高一年級組長劉老師組織“最會上課的學生”評選活動。他們根據擬訂的評選條件,選出陳舒、黃碧慧、謝泳怡、黃澄、麥穎君、賴萬健、吳鵬、李斌、薛揚九名“最會上課的學生”。活動把握了年輕人的特點,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同學們都熱情參加。整個過程短、平、快,全班同學都受到了一次“離得近,看得見,學得到”的學習方法指導。
我們在全校進行介紹和推廣,認為這次活動影響很大,對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教育要看長效,不指望一時的努力或一個措施能發生根本性變化。高一生根,高二開花,高三結果。高一紮實了,高二進一步,高三即可期待。
我們與評上的同學合影留念,表示重視,並將照片上網,在專欄公布,使得被評上的同學備受鼓舞。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需要更多訓練的學科。數學學科組長盧老師決定組織定時競賽,形成賽製製度,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他說,歐洲的足球、美國的籃球水平很高,都因采取了俱樂部賽製。每場競賽有板有眼,轟轟烈烈。隊員很重視,觀眾有看頭。我們可以移植這個經驗,讓數學成為我校眾外科目中除外語以外的另一門優勢學科。
我們支持數學組的做法,我表態保證做到三點:第一,認真研讀每次競賽的成績通報。第二,對獲得滿分、接近滿分以及進步特快的學生進行表揚。第三,欣賞並表彰在活動中特別有點子也特別有效果的老師。
生活部棟長張老師組織英語宿舍活動,讓對英語有興趣的學生自由組合住在一起,營造英語學習氛圍,開展課餘活動,並規定“進門說英語,出門說漢語”。
我們充分肯定這種做法。這是新生事物,學校曆史上沒有過。路是人走出來的,沒路找路。他們選了一種形式,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摸索前進,形成章法,肯定有收獲。
對於高三畢業班教學能力比的是什麼?高三年級組長施老師召開研討會,大家暢所欲言,達成了共識。
高三畢業班教學能力比的是什麼?一比誰更有耐心,二比誰更有點子,三比誰更能落實。
高三教學最忌諱什麼?忌諱抓到哪裏算哪裏,沒總體目標,沒具體計劃。忌諱對學生缺乏韌勁和耐心,放任自流。忌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教學中較深層次的東西“摸著石頭過河”。
高考前夕,最需要重視哪些?
第一,把“基礎”始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讓學生從心裏認同。
第二,不斷給學生一個複習“套路”,設法讓學生“進去”,又能“出來”。
第三,能“限時訓練,迅速批改,及時反饋”,讓學生經常找到感覺。
第四,對優秀生、尖子生要有常規性的特別要求和特別指導。
在學校,很多問題要通過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後才能解決。共識是教師自己形成的,實踐起來更明確、更快捷、更實在。一個人的點子是不夠的,大家都出點子,才會很全麵。一個的力量很有限,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決問題。
教學是無止境的,達到了一個境界,勢必要追求一個新的高度。
有老師說,在英豪學校做教師,不僅要學會教書,還要學會管理。我認為很有道理。優秀的教師,專業能力強,課堂管理能力更強。課前備課是好手,課堂教學是高手,課後活動是能手。既是“教育家”,又是“政治家”。
在上層,政治家保證各類專家發揮才能,為專家創造條件,保駕護航,責任非常明確。到下層,管理與專業的界限小了,越往下越小。到教師這一層,則融二者為一體,不會教書不行,隻會教書也不行。教師既要善於教學,讓學生學好,又要善於管理,讓學生好學。
來自湘潭的胡老師肯鑽研,他講數學絕對值,學生沒弄懂,他現場拉個學生當“售票員”,自己當“乘客”。他說:“我到市中心,請問多少錢?”“售票員”說:“5元。”他給了5元錢,又說:“我回學校,方向相反,請付我5元。”“售票員”說:“那不行。你坐了我的車,跟剛才一樣,距離20公裏。”這樣,學生就明白了,生活中的長度沒有負值,“絕對值”就是實在的“距離”。解決了難題,課堂很輕鬆,我們聽課的老師也舒了一口氣。胡老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效果很好,減少了落後麵,擴大了優生麵。他做班主任很用心,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常有“政治家”的風采。
有一次他對我說:“每次開大會聽你講話,我都有一次提高。我堅信,我隻要在英豪做五年,就可以到外麵做校長。”我說:“我可沒這麼大能耐,但你肯定有這個心。”我想他一定在琢磨我,為將來當校長作準備。不久,他到福建的一所學校做了校長,那是他在英豪學校做班主任時的一位學生家長辦的學校。此外,我的一位主任到另一所學校做了總校校長,官做得比我大;我的年級組長在這所學校做總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兼中學校長,事做得比我好;我的一位生活部棟長做總校副校長,主管後勤,將學校安排得有條有理。幾個人將學校搞得紅紅火火,受到老板的賞識。我們經常交流,很開心地談往事、趣事,談學校管理。他們到了新的崗位,有了新的進步,展示了才華,體現了價值。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校長的教師不是好教師。而既會教學,又會管理的教師,才是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