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積極向上,母親總是跟著她的感覺走:一起設計,一起分析,一起分享。女兒高興,她陪著一起開心;遇到小麻煩,幫她及時解決。
這並沒有什麼教育之道,她說,在他們家,一直就這樣,平平靜靜地生活。若有什麼問題,都能敞開心扉,訴說衷腸,什麼事都不藏在心裏,這是他們家的風氣。爺爺、奶奶住在鄉下,他們定時去看望,這是他們家的規矩。
從小到大,他們沒給孩子報什麼培訓班,或者補課。孩子讀書成績一直很好,也很平穩。她說,什麼事都有依賴性,你補了第一次,她就等著第二次。關鍵要有好的開頭,然後保持良好的習慣。
她家的牆壁上,有幾張獎狀特別引人注目。仔細一看,“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都是不同時間、不同單位給家庭頒發的榮譽稱號。
盧女士說,自己和先生都有很多獎狀,女兒也有很多獎狀。女兒提出,各人獎狀貼在各人房間裏,或放在抽屜裏,唯有這類獎狀掛在大廳。他們都同意。
看到這些,我們不由想到,在教育過程中,理論用於指導,方法用於操作,而這環境、氛圍,它以無聲、無形的力量,時刻都在影響、浸潤、熏陶。它有著看不見的力量。
有人說,對孩子要麼“不怎麼管”,要麼“管到位”,切不能似管非管,不倫不類。看很多家長,用盡心思,講究科學,孩子成才;很多家長,好像沒用什麼心思,隻是看著孩子成長,孩子照樣成才。如此說來,這家庭教育,又有著另一番道理。
平靜的生活蘊藏著幸福,溫馨的生活滋養著智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成才的第一任教師。
讓孩子走更多的路——一位有效利用家庭資源的家長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資源,要讓這份資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這是李先生在子女教育中一句感受至深的總結。
李先生是廣州一家國際旅行社的總經理。女兒喜歡旅遊,李總就這麼一個女兒,豈有不滿足的道理!他從女兒九歲開始就帶著她出國旅遊,跑了十幾個國家。女兒從隻看熱鬧,到學看門道,幾年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更開朗,更熱情,更善於交際。女兒的語言能力很強,能講流利的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在高二時,作為來校訪問的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的全程翻譯,受到杜教授的特別讚揚。
女兒高三畢業時參加中國傳媒大學的專業考試,在幾萬名考生中,專業課拿了第一名。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她的英語會話。
有一道題,要求考生就美國的一座城市談談自己的看法。她瀏覽了閱讀材料,清清嗓子,侃侃而談。從城市談到市民,從人文談到經濟,從市政方針談到個人認識,談得“知識麵廣闊,見解深刻、獨到”,談得主考老師從心裏麵稱讚。材料所涉及的城市是美國洛杉磯,她去過幾次,有一次在那裏住了六個月。
按規定,此類麵試的時間是十分鍾,但已經大大超過了,家長在外麵很著急,不知道怎麼回事。帶隊的盧老師卻說:“別急,有戲了!”後來一查,果然如此,主考老師給了最高分,全國五大考區第一名。女兒被中國傳媒大學英語播音與主持專業錄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家長會上,大家要求李總介紹子女教育的經驗。他說:“古人說要‘讀萬卷書,行千裏路’,就是要長見識,長知識。讀書的事靠孩子自己,走路的事我能幫她。我讓女兒走千裏路,走萬裏路。讓她盡可能地到世界各地,了解風土人情,領略自然風光,汲取人文精神。”
每位家長都從事不同的事業,也就有不同的教育資源。你搞企業,你可以讓孩子利用假期幫你管一個班組,提高管理能力;你是畫家,你可以培養孩子欣賞書畫的雅趣,提高藝術素養;你是領導,你可以讓孩子學學對問題的分析與處理,進行思維訓練;你是農民,你可以讓孩子和你一起下農田耕耘,感受那份辛苦和收獲的喜悅。當孩子在綜合能力、文化素養、精神、意誌等方麵得到與眾不同的提高時,說明你的教育資源已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這是做家長的一門學問。
李總經常到學校與老師探討孩子教育問題,他陪同孩子到北京前也曾與我們商議有關指導。孩子在參加麵試的前一天晚上,我給她發了個信息以作臨場前的鼓勵:“人在做一件大事的時候,不僅要聰明,而且要精明。”學生做到了,她在麵試中表現得非常得體。孩子的父親,利用自己的職業,提高了孩子的素質,幫助孩子圓了大學夢。
成功的家庭教育有不同的做法,利用家庭資源幫助孩子成功是更方便、更有效的做法。
每月找校長講幾句話——一位鼓勵孩子大膽交流的家長
那一年,有一個學生找我特別多,每月至少一次,有時兩三次,想請教校長,和校長聊聊,我當然很熱情地接待他。以後發覺這裏有文章:一是每次都有新問題,二是找的地方不隻是辦公室,還有球場、閱覽室等。談的內容很廣泛,有他自己的事、班上的事、家庭的事、國家的事等。
我一直很重視與學生交流,覺得我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更多的學生願意與校長交流,對學校管理很有意義。而我自己,也能找到近距離接觸學生的感覺。
以後,我發現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談的問題越來越有分量,談的語言越來越有水平,談的方式越來越多樣,談的內容越來越讓我感興趣。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他,覺得跟他談話很有意思。若有一段時間沒見他,倒想找他聊聊。
有一次,我表揚他,說他進步很大,尤其是說話水平。他說:“我老爸告訴我,若能每個月找校長談一次話,他就獎勵我。開始我喜歡在家裏找老爸辯,不敢找校長談,後來敢了,漸漸上了癮,不找爸爸,隻找校長。”
原來如此!我不得不佩服家長的高明,他把與校長對話也納入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中,孩子豈能不進步。
說話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孩子說話能力的提高。這一能力要經曆一個敢說和會說的發展過程,這裏有知識的積累、有技巧的使用、有水平的提高。善於說話、多交流可讓孩子開朗、活潑、豁達,有利於人格的健全。
我還是很熱情地與這位同學交流,但沒敢在大會上表揚他,我擔心全校的學生都學他找我個別談話,那會成為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與孩子分享快樂——一位善於鼓勵孩子的家長
女兒數學競賽拿了一等獎,回家告訴父親。父親很開心,二話沒說,卷起衣袖,走進廚房。他親手做了孩子最喜歡吃的三個菜,端上桌子。他拿出兩瓶可樂,喊著女兒的小名說:“玲玲,祝賀你。幹!”說完,他一口氣喝幹。
父親是醫生,平常不吃甜食,今天例外。家裏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隻要女兒在學校能拿個什麼獎,父親都要“分享快樂”,表示祝賀。做法很簡單,給女兒做幾個菜,喝一瓶可樂、雪碧或女兒最喜歡的酸奶。
父親是個大男人,平時不下廚房。大家都各吃餐廳,很少聚餐。父親很斯文,話不多。每當這樣的場合,他就像是另外一個人,眉開眼笑,情緒格外好。女兒不在意可樂、雪碧或者酸奶,就喜歡吃父親親手做的菜。不是父親做的菜有什麼特別好吃,而是喜歡看父親那個高興的樣子,讓她心裏格外幸福。小學三年級時老師讓學生寫“你的理想是什麼?”,女兒竟然寫道:“讓爸爸開心!”於是,她總是很努力,爭取拿更多的獎讓爸爸開心。
母親也很高興,說:“爸爸做飯,我洗碗。”又講了幾句“媽媽”的話,意思仍然是兩點:“一祝賀你拿獎,二祝願你再拿獎。”
按照慣例,女兒要介紹一下獲獎的有關情況,如怎麼複習怎麼考試,得分和排名,老師的評價和同學的議論等。說到高興時,女兒還會唱一曲小調,那是她最喜歡的一段家鄉戲。在學校不敢唱,因嗓子不靚。現在,她可以撒個嬌,放肆一下,而且規定媽媽要陪著唱。三個人,三個菜,吃得有滋有味,吃來一屋子歡樂,吃來女兒學習的新動力。
人需要鼓勵,需要表揚,特別是孩子,尤其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
表揚能鼓勵孩子,當然非千篇一律。適當表揚有用,濫用表揚無益,而且為表揚而表揚則可能有害。做父親的若能做到與孩子融洽相處,他的精神、他的向往,都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和前進的動力。今天,父親采用的這個方式,很簡單、很樸實、很真摯、很深情。它凝聚了愛心,又蘊涵著用心,也顯示了期望孩子進步的內心世界。國有國情,家有家情,也許它不是最好的方式,卻是這個家庭最受歡迎、最有用也最到位的方式。
它,給了孩子一個肯定,一個欣賞,一個快樂,一個鼓勵。
初一學生做了篇大文章——一位能激發孩子潛能的家長
黎揚在寒假中寫了一篇大文章:《舉辦出國留學報告會策劃報告》,12頁,共計一萬二千字,思路清晰,材料翔實。一份報告,七個附件。從策劃動機,到活動安排,到具體操作,包括會議通知、給兩位指導教授的邀請函以及對他們的介紹,非常周全。一個初二學生能寫出這麼一篇大文章,讓我們感到驚喜。
黎揚小小年紀,少年老成。思考有見地,辦事有主張。寫作能力很強,組織能力也很強。他有意出國讀名牌大學,常在網上搜索有關信息。與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不少同學。於是他想,辦一個報告會,分析一下出國留學的好處、弊端;看哪些人適合,哪些人不適合;怎樣出國留學,怎樣選擇學校,讓大家有個了解。黎揚是學生會主要領導,他希望通過此次活動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掀起一個學習的高潮,促進學校的學風建設;二是讓同學們有機會進入世界名校,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黎揚的爸爸是深圳一家公司的老總,很忙。看到孩子要做這麼大的一個策劃,覺得與他的年齡和資曆都不相稱。但他看到孩子一臉的自信,感到很有意思,決定幫幫他。他們父子約定:報告由兒子寫,父親幫著看;父親隻提意見,兒子進行修改。提不出好意見父親負責,改得不滿意兒子負責。於是,父子倆寫寫改改,改改寫寫,弄了一個多月,犧牲了兒子的旅遊、父親的休假,將這份父子合作的作品完成了。
語文老師看完報告後說,內容既有學生設想的稚嫩,又見父親經驗的成熟;文筆體現了學生的青春氣息,也看到成人思維的痕跡。最後他得出結論:學生下了功夫,家長用了心思。
學生會認真地討論這份《報告》,決定根據策劃意見,舉辦並開好報告會。
一個孩子,當他產生一個有朝氣但也有點超越常規的想法時,家長怎麼對待。是嗬護、支持,還是漠然視之?
一個孩子,當他在興致之下要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時,家長是熱情幫助,不厭其煩,還是隻做旁觀者?
愛好、特長、專長是人的專業發展三部曲,而就其專業內容來看,很少能始終如一。成熟的家長關心孩子的成長,但絕不過早地給孩子“鑄模子”、“圈圈子”、“定調子”。他們的做法是:關注孩子,把握時機,激發、嗬護、培養孩子的興趣與情趣。
孩子的成長往往是兩種狀態的交錯,一是按部就班,步步行進;一是傾注精神,跳躍性發展。前者是常規性積累,後者能獲得突破性提高。有見識的家長重視前者,更注重後者。因為它是難得的發展機會和關鍵時刻,讓孩子的想法得到支持而成熟,讓孩子的做法得到幫助而成功,它將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一生。
黎揚現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就讀,是學生會的幹部。他說,當年策劃這份《報告》有一股初生牛犢的勇氣,在爸爸的幫助下,將一個與自己年齡不相當的事情做成了。現在看來,收益很大。
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一位讓事業與孩子學業
同步發展的家長“父母的事業發展跟我的成長是同步的。”這是一位叫王小紅的同學說的。
小紅的家在汕尾,她還沒出生時,父母開一個小餐館,苦心經營,曆盡艱辛。小紅六歲時,父母改行辦起了製衣廠。父母很忙,小紅一個人待在餐館附近的小屋裏,孤獨寂寞。進小學時,她自己上學,父母沒時間陪她。上中學時,父母擴大投資,將企業發展到有千名職工的規模。父母更忙了,照顧不到家,於是,她遠離家鄉,來到四五百公裏之外的英豪學校求學。小紅的成長,有險遇車禍的驚嚇,有母親邊打點滴邊批文件,打完點滴又進工廠的記憶,有告訴老師家裏不如學校好的感受,有傾聽母親忙於工作而難以照顧孩子歉疚後的理解。小紅對父母的情感,是一根發展的曲線,由無奈到理解,由不怨艾到對父母勞累的同情,由對父母的聽從到對母愛的深刻領會與感激。
很多家庭都有著類似的經曆,但小紅家卻尤為特殊。母親說,為了孩子,我怎麼辛苦也能承受。女兒說,我深知父母為家庭創造的一切來之不易。我必須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父母嚴格管理工廠,認真學別人的經驗,保持產品優質;女兒勤奮學習,成績一直處於班級的前列。父母的產品參與評比,獲得很多榮譽;女兒努力拚搏,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專業錄取。那年夏天,小紅到廣州參加“動感媒體主持人大賽”,在9000名選手中獲得了前20的好成績,為家庭爭了光。
小紅說:“父母事業的發展跟我的成長是同步的”。原來,十幾年來,父母與她既有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的心願,又有在工作和學習上互相促進的默契,還有各自的奮鬥目標。在這個家庭,父母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孩子走進了大人的世界。父母與孩子,互相成為對方發展和提高的動力。
中央電視台“家庭”欄目攝製組來小紅家采訪,他們被這樣的家庭境界感動。他們將鏡頭對準這一家人,對往事進行回顧,他們在短片《起點》的結尾不由發出感歎:“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他們在事業中表現出來的孜孜以求,在困難時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在無形地影響著女兒。有時候,孩子不光是聽父母說什麼,更多的時候,他們在看父母怎麼做。”
女兒太純,像一杯水——一位輕鬆、巧妙調整女兒情感的家長
女兒王玲剛上高二,收到一封男孩的信。她將信交給媽媽,說:“有個男孩說喜歡我。”女兒很單純,特別親近母親。覺得天下唯有母親一人,她可以交心,什麼話都說,不需隱瞞,不必顧慮。
母親唐女士接過信大吃一驚,女兒的學習剛剛上路,竟遇到這麼個問題。她很著急,卻故意淡淡地說:“你大了,長得又漂亮,男孩喜歡你很正常呀,我當年也是這樣的。”女兒聽媽媽這麼一說,抿著嘴笑,說:“真的呀!”母親說:“是呀,媽媽哪會說假的?”母親又說:“你能不能告訴我是哪個男孩,媽媽幫你看看。”女兒點點頭。
那天母親到學校,女兒從教室裏跑出來,拉住媽媽的手,用眼睛朝門內瞥了瞥說:“從門邊數第三組第四個。”母親“仔細”看了看,回家對女兒說:“這個男孩不行,你看他那個眉毛、鼻子長得多難看。你好好讀書,先別想這些。”母親當然委屈了這個男孩,男孩也不知道自己不聲不響地被人“臭”了一頓。女兒呢?聽媽媽這麼一說,沒吭聲,隻低著頭看書。母親看女兒好像有點心思,又沒怎麼當回事,打住了,不再說什麼,她靜靜地觀察著女兒的反應。
唐女士遠離家鄉來廣東工作,女兒離開了特別嬌寵她的爺爺、奶奶,離開了話不多、但可以為她不惜一切的父親。她讀書比別人早,一直是班上最小的妹妹。生性膽小,見人靦腆。喜歡玩,看小說,還有拉手風琴。她憑小聰明學習,成績不是很好。到新的學校適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剛剛有點狀態,就遇到這種事情。所以,這件事讓母親著實擔心。她觀察了一段時間,也很隨便地問過兩次:“那男孩又寫過信給你嗎?”女兒說:“沒有。”母親發現女兒的表情有一點異樣,不知道是不太懂這回事,還是對那個男孩不感興趣,或者是聽了媽媽的話,沒有新的發展,一切很正常,她終於放下了一顆心。
兩年後,王玲考取了理想的重點大學。唐女士的幾個同事在一起談起這段往事時,大家都稱讚唐女士處理得好。唐女士說:“當時我心裏又急又氣,倘若發一頓脾氣,或者講一通大道理,孩子能否接受,還很難說。我把女兒當朋友,是媽媽也做‘大姐’,她能聽我的。其實,她後來還收到別的男孩的信,沒交給我。我知道,裝作沒看見。這件事就這麼悄悄地來,也悄悄地去了。當然,我委屈了那個男孩,那小夥子長得很帥。但我這樣處理,對他也是好事。”
大家又談到自己的孩子,都認為孩子到了青春期,情感意識朦朧,男女孩愛慕對方,是很正常的事。作為家長,有時候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有時候卻要裝點糊塗。隻要細心觀察,充分理解,運用智慧,就能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說到這裏,母親又有了新的擔心。她說:“女兒太單純,像一杯水。在身邊時我能把握,到社會得靠她自己啊!”母親解決了眼前的“麻煩”,想的是將來可能的“麻煩”,真是操不完的天下父母心啊。
愛心、用心、耐心——一位幫助
孩子度過青春困惑期的家長
女兒正是豆蔻年華,與一位男同學關係密切。一個深夜,女兒在家裏接到男同學的電話。對方滔滔不絕地傾訴愛意,表示對女兒的學習非常關心,還告訴女兒要有麵對家長反對的思想準備。
女兒的反常舉動,引起母親王女士的警覺,她在自己臥室通過連線電話“偷”聽到通話的全部內容,如坐針氈,沒想到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竟會這樣。她第一次對女兒發火,要求女兒立即斷掉這種聯係。她告誡女兒,不要毀掉自己的學業,也不要給學校和家庭帶來不好的影響。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女孩的青澀花季。由於身體發育的特殊性,她們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方式有很大被動。她們多了些叛逆,多了些躁動,也容易做出一些衝動的事來。
母親生硬的做法讓女兒接受不了,她認為自己不是早戀。男孩子要求自己好好學習,並非談情說愛。對方平常幫自己補課,他們在一起很開心。她認為媽媽太武斷,沒道理。她一聲不吭地忍受著挨罵,但在心裏決定:你罵吧,盡管罵吧,我一定會與男孩聯係下去!
女兒的逆反心理被母親發現了,她在抗拒,不說話,煩躁,敢怒不敢言。王女士精明能幹,在事業上遇到什麼難題都敢麵對,都能解決。她善於從思想上分析問題,想方法解決問題。如今她有點手足無措,這次她遇到了一個更大的難題,一個家庭教育難題。
此後一段時間,母女倆一直處於一種不冷不熱、不尷不尬的狀態。“罵”不能解決問題,又不能不管。王女士決心換種方法,探尋與女兒溝通的技巧。
一次,著名歌星陳慧琳來廣州,女兒私下約了表姐,倆人在白雲賓館等了幾個小時,就為了看陳慧琳一眼。回家時,她買了陳慧琳的歌碟和書。以前,母親反對女兒追星,認為太浪費時間,也浪費感情。這次,她一反常態,下定決心女兒追什麼她也追什麼,要跟女兒形成共同語言。於是,她跟著聽陳慧琳的歌,看陳慧琳的書。結果,她發現陳慧琳有很多方麵的優點值得自己學習。於是她向女兒聲明,從今以後不反對她追星,支持她追星,自己還要和她一起追,一起尋找共同的感覺和樂趣。
她們終於緩和了緊張的關係。
暑假,為了讓女兒與男孩子保持距離,有個認識和反省的空間,期待她有所感悟,母親安排女兒到國外旅遊。她還登門和男孩家長一起商議,探討防止雙方子女交往過熱而影響學習的辦法。對母親用心良苦的一係列做法,女兒有過抗拒,有過反省;有過配合,有過反複。
母親捧起了放下多年的《心理學》,再一次給自己充電,探尋教育女兒的良方。
家裏最討人喜歡的小狗才一歲,它“早育”兩個小狗崽又很快夭折。母親利用這件事給女兒上了一堂課,她說:“狗不到一歲生崽,太早,沒有經驗,小狗崽都可惜地死去。因為小狗還沒長大,擔負不起生崽的責任,結果傷害了自己,更傷害了孩子。”母親又說:“人也一樣,什麼樣的年齡做什麼樣的事情,否則將會受到懲罰,會遺憾終生。”女兒深有體會地說:“有道理啊!”
母親的不懈努力終於有了效果。在母親的耐心指導和教育下,女兒的感情慢慢從熾熱冷卻下來。男孩轉學時,她曾決定不顧一切地要利用晚自習時間,在校外的另一個地方見他一麵。媽媽知道後立即打電話進行勸阻。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她還是取消了約見,毅然返回學校,完成了一個非常不易的轉變。
來自家庭的關懷和溫暖又填補了女兒失落的精神空間。女兒認識到:“媽媽是對的!”覺得自己讓媽媽費了太多的精力,很內疚,對不起媽媽。最後她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最應該做的學習中去,很快就取得了進步。
一場因男女孩過熱交往而引起的家庭風波過去了,女兒終於從旋渦中擺脫出來。她在人生的旅程上轉了一個彎,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作為母親,對孩子的這種交往看得過去肯定不行,看不過去也不行;任其發展不行,操之過急地製止也不行。在母親的幫助下,女兒完成了一個由熱到冷、由朦朧到清醒、由沉溺到解脫的過程。
回顧這段經曆,我們認識到,青少年在成長中難免走彎路,彎的直徑越大,損失越大,對他們的影響也越大。作為家長,要想孩子盡可能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或隻走很小的彎路,需要正視現實,需要愛心奉獻,需要用心探求,耐心調教。
子女的教育是大事,在這些問題的處理上,家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汲取文化營養——一位善於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家長
匡先生的兒子、兒媳在異地工作,上下班沒個準兒。孫女讀書成了問題,沒辦法,隻好由爺爺、奶奶承擔起來。
有人說爺爺、奶奶帶孩子不利於教育,一是過分溺愛,二是知識落後,三是觀念陳舊。怎樣跳出這個怪圈,培養出優秀的孫女,也為爺爺、奶奶們爭口氣,這讓匡先生費盡心思。
孫女出生一周就來到爺爺身邊,從咿呀學語,爺爺就帶著她玩兒,見什麼,就說什麼成語。如山清水秀、高樓大廈、紅花綠葉、車水馬龍等,看見河中有鵝兒浮水,就教她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孫女喜歡聽爺爺講故事,興趣來時,不吃飯、不睡覺也要聽。爺爺有時很忙、有時很煩、有時很累、有時很不舒服,但不管怎麼樣,孫女的要求,他都會滿足。否則,孫女不答應,還會找奶奶“發話”。每天三個故事,少了孫女會說爺爺“小氣”。
孫女上中班,爺爺買了很多故事書,與孫女一起讀。孫女讀故事認了很多字。遇到有不認識的,畫個橫線,遇到幾次,就認識了。有不懂的,她畫個圈,爺爺解釋一下,她就懂了。爺爺懂拚音,但不敢教孫女,怕教不準。孫女記憶力特好,她識的字,完全是讀故事書記住的。
孫女上幼兒園大班,讀的故事更多。什麼“童話故事”、“成語故事”、“曆史故事”、“睡前故事”等。讀過以後,她講給小朋友聽。平常講話,她時不時會講出一個詞語,一個句子,都是故事中的。於是,孫女成了小朋友中最會說話的“鐵嘴”。
後來,爺爺教她編故事。爺爺說:“從前有座廟,廟裏有一個老和尚,幾個小和尚……”孫女打斷說:“這個故事我知道,我來說。”她說了一通她已聽過的這團團轉的故事。於是,爺爺重新編故事,編“小馬與老牛”、“門前有棵桂花樹”、“從飛機到飛船”等,都是自己編的。聽幾次後,孫女說:“這故事,我也會編。”剛開始她編很簡單的故事,後來又編有點趣味的故事,編有點“彎彎繞”的故事。每編一個故事,爺爺都會評價一番,表揚一番。後來,爺爺編故事升級了,要與孫女聯合編,一人編一段,叫故事接龍,孫女想象力很強,編得很順。
孫女的爸媽放假回家,爺爺吩咐他們:假期孩子交給你們,每天至少給孩子講三個故事,編一個故事。爺爺的理論是:好習慣不能中斷,中斷了很難撿回來。
孫女進小學一年級,老師發現她認識很多字,作業題目不用老師讀,她全認識。考試拿了第一名,老師綜合幾次語文測試成績,發給她語文“狀元”獎狀。爺爺、奶奶很高興,說:“看,讀故事讀出個狀元,下次再拿個數學狀元怎麼樣?”孫女正看《包公審石頭》的故事書,順嘴就說:“知道。”她答得很輕鬆,估計不清楚“狀元”是什麼意思。看完故事,她忽然說:“爺爺,我覺得毛主席和包公都很偉大,但偉大不一樣。”爺爺問:“怎麼不一樣?”她說:“毛主席是管理國家的,包公是解決問題的。”一個一年級孩子能作這樣的評價,很難得。爺爺表揚她說得好,並根據家庭的獎勵機製,給她記三顆紅星。
孫女大了,讀故事不“過癮”,要讀書,讀很多的書。爺爺沒落後,陪孫女一起讀,孫女讀什麼,他就讀什麼。孫女來了興趣,講給爺爺聽。講得好,爺爺表揚她“真厲害”;講得不好,爺爺講講自己的。孫女有時表揚爺爺,有時與爺爺爭論,爺孫倆爭得麵紅耳赤。爺爺說“凡事要認理”,有時你說服我,有時我說服你,但有時誰也說服不了誰。
孫女讀完小學,進了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語文尤其棒,考試拿高分,競賽拿一等獎,電視台還對她進行采訪,作專題報道。
我們很欣賞這位爺爺,要他談談體會。他說:“孩子的爸爸、媽媽沒時間,我們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這個興趣要培養。興趣比金子還可貴,我們不要勉強孩子一定要學什麼,要根據孩子的愛好,要講究方法,要有耐心。”
請你“拿個意見”——一位培養孩子責任感的家長
陳先生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做得很紅火。當年他下決心變賣家產從四川進軍廣州,在考慮是做鞋生意還是服裝生意時卻舉棋不定。夫婦倆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查,發現各有利弊,很難決斷。於是,他們想了個辦法,用兩張紙片分別寫上“鞋”和“服裝”,揉成團放在桌子上,他們對才八歲的兒子小衛說:“你拿個意見吧,你抓哪個我們就做哪門生意。”小衛感到很新鮮,信手抓了一個,打開一看:服裝!於是他們決定做服裝生意。後來服裝生意做得很順手,門麵也擴大了。後來家庭有什麼拿不準的事情,都要小衛“拿個意見”。久而久之,“拿個意見”成為家庭決策的慣例。
小衛漸漸長大了,家裏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研究,他都會“拿個意見”。有添置家庭用具的小事,有買房的大事,有購置店鋪鋪麵等更大的事,還有小衛讀書這種“特大”的事。當然,後來“拿個意見”與第一次不同,小衛隻是提出看法,分析道理,以供父母參考。
父母慢慢意識到,讓兒子參與家庭決策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孩子越來越會說話,越來越會分析問題,越來越為父母著想,越來越有責任感。
與小衛同住一個小區的有幾位校友,小學畢業上初中,有兩位打算轉學。家長們聚在一起商議,父母回家征詢小衛的意見,小衛想了一會說:“如果服裝生意做得很好,又何必改做鞋生意呢。”爸媽覺得很有道理,就沒動讓小衛轉學的念頭。
小衛進了初中,選上了班幹部。班主任說,小衛想問題很周到,特別善用腦子。同學們說,小衛的能力很強,班上他負責的事情,做得最好。一次,學生會組織校外活動,他擔任初中部總指揮,他把活動安排得既嚴密又妥帖,沒讓老師操心。同學們玩得很暢快,也很有收獲,非常成功。
他學習很用功,成績一直不錯。他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要對自己負責。學習成績沒搞好,就像爸媽做生意虧了本,是自己沒努力,沒想辦法,沒盡責任。
原來,父母與小衛有個約定:你好好讀書,父母好好開店,大家各負其責。
責任心,是關係到一個人日後取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重要品質,需要從小培養。小衛父母開始未必有這個意識,後來才逐漸有了這個意識。因為他們越來越懂得,孩子有責任心,是成長中很關鍵的因素。
讀書也像做產品,過程最重要——一位善於“看”作業的家長
王女士夫婦從湖南來到東莞打工,幾年後,先生從工人、班長,做到車間主任,掙了一筆錢。後來,他們夫婦商議:“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於是,他們租廠房、招工人,創辦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皮具廠。三年後,他們的皮具產品在質量評比中獲一等獎,訂貨量大增,他們又擴大規模,投資興建了自己的廠房。
企業做大了,工作更多了,王女士卻“下崗”了。王女士的丈夫林先生說,反正要招聘工人,不如多招一個。他要妻子負責兒子教育,兼料理家務。
兒子林成讀小學五年級,由於跟著父母“南征北戰”,讀了五年書竟換了六所學校。林成特別聰明,讀書卻不上道,做作業一馬虎、二拖拉、三抄襲,沒有學習興趣。孩子落到這個地步,父母不能怪他,因為是父母為創業影響了他。林先生說:“父母耽誤了孩子,有責任補回來,不能賺了錢卻丟了孩子教育。”於是,這擔子就落到王女士肩上。
王女士讀過初中,對於小學課程,語文無障礙,數學沒問題,外語也能撿起來。她給孩子補課,用了所有能用的時間,但效果不佳。後來,她換了個辦法,讓兒子預習,有不懂的,母子倆一起學,效果不錯。每到假期,她給兒子安排豐富多彩的活動,又安排一定的時間學習。兒子玩得很開心,學得很有趣。
林成進入初中後,王女士看課本有點吃力。自己學的差不多都忘了,漸漸地,她看不進去了。怎麼辦呢?她又換了個方式:看作業。怎麼看呢?一看是否整潔,二看是否全對。她說,看“整潔”促兒子作業認真,看“全對”讓他上課更認真。後來,她又加一條,看是否塗改。她說,做作業若能落筆生根,形成習慣,考試就像做作業,不會緊張。她將作業卷麵分“甲、乙、丙”三個等級,幾道題,幾個對號,占多少比例,都記入流水賬,擺在大廳最顯眼的地方。孩子做得好,她會當著他爸爸的麵表揚一番,不時送個小獎品,或者做幾道孩子最喜歡吃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