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主動用平等的態度和男孩交流
隨著男孩的長大,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改變對他說話的方式,逐漸開始平等地和男孩進行對話交流。
比如,在我們要讓男孩幫忙做事情的時候,就不要用下命令的口吻,而可以對他說:“幫媽媽個忙好嗎?”在男孩犯錯誤的時候,我們最好也不要指責他了,而可以對他講:“你現在也長大了,媽媽相信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一定能夠積極改正。”
男孩看到了我們平等地跟他對話,他就會感覺我們給予了他應有的尊重,那麼他也就會更加尊重我們,同時也會更願意親近我們了。
l對待發脾氣的男孩,先寬容,再教育
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情緒會變得很容易波動,在生活中難免就會和我們發生爭吵。而此時,我們應該在理解男孩青春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寬容他向我們發脾氣的行為,不要認為男孩是在故意和我們作對,更不能和男孩“針鋒相對”。我們可以等男孩平靜之後,再來心平氣和地和他談一談,與他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l尊重男孩的隱私權
有些媽媽會通過私自翻閱男孩的信件、日記,或是監聽男孩打電話,或是強行索要男孩QQ、郵箱的密碼,來達到自己了解男孩,掌握他生活的目的。這種方式其實是很不可取的。首先來說,男孩也有他的隱私權,同時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們私自翻閱男孩的日記、信件,從一定程度上說是違法的。其次,我們不尊重男孩的隱私權,男孩就不會再相信我們,那麼我們以後再教育他的時候,他也就會不聽了。
因此,我們尊重青春期男孩,就要先從尊重他的隱私權做起。我們可以經常向他強調一些原則、道理,但是不要總想著“打探”他的私人生活了。
92. 千萬別用“嘮叨”來表達愛與關懷
處在青春期的男孩,最不願意看到別人還把他當做一個孩子來看待,也不願意總是聽到我們在“教育”他。可是,許多媽媽卻就喜歡對男孩喋喋不休地嘮叨,生怕他學習不用功,或者是在外麵闖禍,等等。而我們這樣做,恰恰是在無意中觸犯了與青春期男孩交流的大忌。
趙磊已經是一名初二年級的學生了,他也認為自己長大了,可是媽媽卻不這麼想,她還是把趙磊當成小孩,每天都會嘮叨他。
一天,趙磊回家之後,媽媽發現他的校服上麵沾滿了土,便問他怎麼把衣服弄得那麼髒。趙磊不以為然地說道:“課間時,衣服放在課桌上被同學不小心碰到地上了,不過沒關係,撣一撣就幹淨了。”
聽完後,媽媽打開了話匣子,她說道:“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在學校時要把東西放好。校服要是不穿就疊好了放在桌洞裏,不要到處亂放。還有,課間不要跟別人打鬧,這樣很危險……”
媽媽還要說下去,可是趙磊卻不耐煩地說道:“媽,我知道了,您都說過無數次了。我回房間去了。”說完便走開了。而媽媽也隻好收住了口。
誰也不能否認,我們的嘮叨是出於對男孩真心的愛,是為了防止他因為一時衝動或社會經驗不足而犯下錯誤,或者使他自己吃虧。可是,我們這些嘮叨的話語,男孩聽到後就會感覺:媽媽認為我什麼都不懂,還把我當成小孩來教育。這樣,他的逆反心理可能就被激發了出來,所以,我們越是嘮叨,男孩就越是不聽,甚至他會向我們大發脾氣。
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在用“嘮叨”表達對男孩的關心與愛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地位抬高,擺起家長的架子,而這正是阻礙親子交流的一個主要障礙。同時,我們那些嘮叨的話,往往隻有那麼幾句,比如讓男孩好好學習,告訴他收拾好自己的東西,等等。這些同樣內容,同樣語調的話,我們會反複說上很多遍,所以也難怪男孩會煩。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叮囑男孩,怎樣表達我們對他的愛,他才能真心地接受,而不會產生反感呢?
l將嘮叨轉變為親密的聊天
既然我們有許多話要對男孩說,很多愛要向他表達,那麼我們不妨找一段時間,和男孩坐下來好好聊一聊,而不要在他一回家,就向他嘮叨個不停。
說到聊天,我們就要有一個聊天的姿態。首先我們要學會去傾聽男孩,並接受他的一些合理想法,而不要隻是我們在說,而男孩在聽,把聊天又變成了我們對他的叮嚀、囑咐;其次,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叮囑男孩,也要注意用商量的口氣,從側麵表達出自己的意見,而不要讓男孩感到我們又在開始說教;另外,我們也應該向男孩敞開心扉,與他分享我們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男孩就會從這種親密的聊天中感受到快樂,他也就不會再抵觸我們了。
l對男孩表現出應有的信任
看到男孩一天天長大,我們也一定很高興。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對他的成長表示肯定,給予他一些應有的信任,比如說在學習問題上,在一些生活問題上,我們應該相信男孩能夠自己打點好,並且向男孩表達出我們對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