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對人的影響
風水學,實質上是基於農業文明的文化。人的一切活動要順應自然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生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也是中華民族崇尚自然的最高境界。以儒、道、釋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盡管各家觀點不同,但都主張和諧統一,也常被稱為“和合文化”。道家講人與自然的統一;佛家提倡人內心世界的調適;儒家主張人與人及社會關係的和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們深深地滲透在風水學之中。古代的民居、聚落以及園林都依賴於自然、順應氣候和地勢等自然條件來進行布局。家庭是權力和教化的最小單位,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住宅的風水學是直接為人日常頻繁所接觸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最為密切的。人類文化的傳遞和人的觀念的形成都起始於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單位——家庭,而家庭又必須以住宅作為物質依托,住宅作為人類生存的四大要素之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物質載體,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住宅是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孟子雲:“居可移氣,養可移體,大哉居室。”意思就是說:攫取有營養的食物,可使一個人身體健康,而居所卻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黃帝宅經》中指出:“《子夏》雲: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三元經》雲:地善即苗茂,宅吉別人榮。”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說過:“人造房屋,房屋塑造人。”這些都充分地總結了人與家居的密切關係。住宅即生活,設計住宅也就是設計生活。宅院空間象征著倫常人際關係,體現尊卑秩序,而諸侯、大夫的宅院標準是國家製度明文規定的。民居的布局、體量、色彩、材料等也都是依據於自然規律,社會禮製和宗教信仰。民居的中央設祖宗牌位或神像,采用物化為動植物圖案所象征的吉祥觀念,在室內外的石雕、木雕、磚雕和泥塑等裝飾題材中加以展現,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居環境,用以追求吉祥如意。盡管很多都是相互模仿,但由於國土遼闊,各地風俗民情的差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風格,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借鑒。
風水學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中,它在倡導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上有著顯著的社會文化功用。因此,不僅有著實用的功能,而且也是一種文化活動。
我國的傳統優秀文化,千百年來形成的尊奉“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傳統觀念,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風水學,除了有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外,更依照數千年的經驗作為準繩,其目的在於維護並創造人的現在和未來。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我國古代人本主義宇宙觀的基礎之上,不僅僅是消極地順應自然,更要求積極地利用自然。
改革開放以後,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包括設計思想在內的許多思想理念和文化觀念。以西方工業文明為代表的設計思想、文化觀念及其產品,直接衝擊著原有的民族價值觀念,使得現在很難從流行家居環境文化理念中尋找到民族文化傳統的遺跡。不少人一旦擁有了自己的住宅,幾乎把所有的積蓄全部傾注到家居室內的裝飾上。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又是盲目從眾熱衰於追逐缺乏文化的流行時尚,滿足於“怕窮”而誇富顯貴的心理需求,結果在家居室內環境文化上造成既無個性風格、又無文化品位的酒店風格。
隨著經濟發展、居住條件的改善,也改變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從人與人的關係上看,中國傳統民居是以家長製為中心,長輩居上、晚輩居下、男左女右。這雖然反映了三綱五常封建倫理道德,但其中也包含對長輩的孝道以及男女長幼有別的合理因素。而現在的不少城市住宅(包括很多模仿城市住宅的小城鎮住宅,甚至是鄉村住宅),在設計布局上對外封閉,而隔絕了鄰裏親情的關係,男女長幼在居室上的區別也模糊不清。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上看,傳統民居遵循風水學順應自然、相融於自然。而現代的一些住宅則追求與自然隔絕的人造空間,拒絕自然空氣和自然光,依賴於空調機、燈光及純淨水。許多家居室內環境追求豪華氣派,樓道及室外則雜亂無章。
從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上看,風水學指導下的傳統民居在二者關係上是協調統一的,人們把對皇天後土和各路神明的崇敬與對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臨門”的追求緊密地結合起來。現代的住宅主要是滿足人們所需要的物質享受,而精神生活的空間則幾乎被電視、音響和電腦所占據,廳的麵積越來越大,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隻能維係在電視屏或電腦顯示屏上。而獨立思考的空間,情感交流的空間以及閱讀學習的空間越來越少。
風水學對人類居住的影響
風水學認為對人類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居住的生活環境,家居環境的好壞,對人類的體質和智力發展均有重大影響。《陽宅十書》說:“卜其兆宅者,卜其地之美惡也,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孫亦有死類絕滅之憂。”氣候的好壞,水土的美惡的確對人類各方麵影響甚巨,如在缺乏某種人體所需元素的地方,就往往流行地方性疾病。據流行病資料表明,地方性甲狀腺腫與病區缺碘有關,克山病與病區缺硒有關,氟斑牙病是由於飲用含氟量過高的水引起的;又如某些微生物、寄生蟲在某些特殊的環境條件下易於繁殖和傳播疾病,故在某些地區會流行某些疾病,如流行出血熱則大多分布於湖泊、河灣、沼澤和易受淹澇的豐墾區,血吸蟲病則流行於江南的濕熱地區;而居住在陡崖和低窪之處,則會有滑坡岩崩和洪澇之害的威脅。反之,自然條件好的地方,則會促進人的發育以及改善生活生產條件,“子孫昌盛”自合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