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計稅依據的稽查
按稅法的規定,營業稅的計稅依據為納稅人的營業額,即為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在具體檢查時要注意:
(1)檢查從事營業稅稅目表經營業務的單位和個人是否依法計征納稅,有無應納未納的情況。
(2)檢查運輸企業是否以從事聯運業務的營業額為其實際取得的營業額,並據以計算納稅。
(3)檢查納稅人從事安裝工程作業,凡所安裝的設備的價款作為安裝工程產值的,其營業額是否包括設備的價款在內,其工程價款組成、工程價款的結算方法、分包工程的核算等是否正確、合規。
(4)檢查金融保險業營業額的確定是否合格、正確,對保險企業實行分保險的,初保業務是否以全部保費收入減去付給分保人保費後的餘額為營業額。
(5)檢查娛樂業的營業額是否包括了為經營娛樂業向顧客收取的各種費用,台位費、點歌收費及飲料是否計入了營業額。
(6)檢查服務業營業額的確定是否合規、正確,旅遊業務是否以全部收費減去為旅遊者付給其他單位的食宿和交通費用後的餘額為營業額;單位和個人進行演出是否以全部票價收入或者包場收入減去付給提供演出場所的單位、演出公司或者經紀人的費用後的餘額為營業額。
(7)檢查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價格是否合理,對於價格明顯偏低又無正當理由的,稅務機關是否按規定程序核定其營業額。
對營業稅計稅依據的檢查,要重點檢查納稅人是否按照國家稅法的規定及有關財務製度,正確核算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是否存在違反會計核算原則,導致計稅依據不真實偷漏稅金的情況。
3.稅率及應納稅額的稽查
(1)檢查營業稅適用稅率
按稅法的規定,營業稅稅率是按不同行業的不同經營範圍設置的,僅3%、5%、20%這些檔次,一般不會出現稅率用錯的現象。因此,在審計時要重點檢查從事多種經營的納稅人,是否對各項適用不同稅率的業務收入分別核算,按規定稅率計算,對未分別核算的是否從高適用稅率,有無用錯稅率、從低計稅、少納稅金的情況。
(2)檢查營業稅應納稅額
按稅法的規定,營業稅的應納稅額為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的營業額和規定適用稅率的乘積。在檢查完營業稅的計稅依據、適用稅率後,對營業稅應納稅額的檢查的重點隻是檢查其計算是否正確,有無數學運算中的錯誤。其驗證公式為:
應納稅額=營業額×稅率
4.減、免稅的稽查
國家為了某些行業經營的實際情況,體現獎勵政策,對某些項目的經營收入和某些單位給予減稅和免稅的優惠政策。稅法對減稅免稅的項目和單位都有明確的規定。
檢查重點:
(1)檢查納稅人是否按批準的減免規定執行,是否存在混淆業務收入性質將應納營業稅收入列為減免項目的情況;是否存在減免到期應恢複納稅而未執行的情況;是否存在謊報經營情況騙取減免稅的情況;是否存在地方部門隨意減免營業稅的情況。
(2)核對減免稅的項目和範圍是否符合統一規定,有無自行擴大減免稅範圍或以鄰近的經營項目搭車減免稅的情況。檢查時應掌握具體情況,按規定加以區分,分別核實其營業收入。
(3)檢查有無混淆征免界限,錯將應稅收入計入免稅項目內的問題。檢查減免稅的營業額時,除了從賬戶設置上看是否做到單獨核算以外,還應仔細核對減免稅營業額的原始憑證,看是否都屬於批準減免稅的項目和範圍。
5.納稅申報表的檢查
(1)適用稅目的檢查
營業稅是按不同行業和不同經營業務設置稅目的。現行營業稅共有9個稅目。即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因為營業稅稅率的設置依不同稅目而有別,所以對適用稅目的審核是非常重要的。
營業稅9個稅目的內容如下:
[1]交通運輸業。運輸企業包括陸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裝卸搬運,以及與運營業務有關的各項勞務活動。
[2]建築業。建築業是指建築安裝工程作業。其征收範圍包括:建築、安裝、修繕、裝飾及其他工程作業。
[3]金融保險業。金融是指經營金融、保險的業務,包括貸款、融資租賃、金融商品轉讓、金融經紀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
[4]郵電通信業。郵電通信業是指專門辦理信息傳遞的業務。包括:郵政、通信業務。
[5]文化體育業。文化體育業是指經營文化、體育活動的業務。包括:文化業、體育業。
[6]娛樂業。娛樂業是指為娛樂活動提供場所和服務的業務,包括經營歌廳、舞廳、卡拉歌舞廳、音樂茶座、台球、高爾夫球、保齡球嚐遊藝場等娛樂場所,以及娛樂場所為顧客進行娛樂活動提供的飲食服務及其他各種服務業務。
[7]服務業。服務業是指利用設備、工具、場所、信息或技能為社會提供服務和業務,包括代理業、旅店業、飲食業、旅遊業、倉儲業、租賃業、廣告業、其他服務業。
[8]轉讓無形資產。轉讓無形資產是指轉讓無形資產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為。包括:轉讓土地使用權、轉讓商標權、轉讓專利權、轉讓非專利技術、轉讓著作權、轉讓商譽。
[9]銷售不動產。銷售不動產是指有償轉讓不動產所有權的行為,包括:銷售建築物或構築物,銷售其他土地附著物。
(2)計稅金額(數量)的檢查
營業稅的計稅依據是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的營業額,轉讓無形資產的轉讓額或銷售不動產的銷售額。它是納稅人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款之外收取的手續費、基金、集資費、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等一切費用。
計稅金額(數量)的檢查,應嚴格按照《營業稅暫行條例》的規定,正確計算計稅營業額。對不同稅目的營業額的確定,具體規定如下:
[1]運輸業務的營業額一般包括客運收入、貨運收入、裝卸搬運收入、其他運輸業務收入和運輸票價中包含的保險費收入,以及隨同票價、運價向客戶收取的各種建設基金等。
[2]建築業的營業額為承包建築、修繕、安裝、裝飾和其他工程作業所取得的營業收入額,即建築安裝企業向建設單位收取的工程價款(工程造價)及工程價款之外收取的各種費用。
[3]金融保險業。
貸款業務中一般貸款業務的營業額為貸款利息收入,轉貸業務營業額為貸款利息減去借款利息後的餘額為營業額。
融資租賃的營業額為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包括殘值)減去出租方承擔的出租貨物的實際成本後的餘額,以直接法折算出本期的營業額。計算方法為:
本期營業額=(應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實際成本)×(本期天數÷總天數)
實際成本=貨物購入原價+關稅+增值稅+消費稅+運雜費+安裝費+保險費+支付給境外的外彙借款利息支出
金融商品轉讓的營業額為買賣外彙、證券、金銀的收益額為營業額。收益額的計算公式為:
收益額=賣出價-買入價
金融經紀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的營業額為手續費類的全部收入包括價外收取的代墊、代付、加價等,從中不得作任何扣除。
保險業務的營業額為納稅人經營保險業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即向被保險人收取的全部保險費。
[4]郵電通信業中郵政業務營業額為提供傳遞函件或包件的收入;通信業務營業額為提供電報、電話、電傳、電話機安裝、電信物品銷售、其他電信業務的收入。
[5]文化體育業的營業額是指單位或個人進行演出,以全部票價收入或包場收入減去付出提供演出場所的單位、演出公司或經紀人的費用後的餘額為營業額。
[6]娛樂業的營業額為經營娛樂業向顧客收取的各項費用,包括門票收入、台位費、煙酒和飲料及以經營娛樂業向顧客收取的各項費用。
[7]服務業的營業額為納稅人提供代理業、旅店業、飲食業、旅遊業、倉儲業、租賃業、廣告業、其他服務業的應稅勞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
(3)稅目、稅率的檢查
根據《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營業稅的稅目、稅率依照《營業稅稅目稅率表》、《營業稅稅目注釋》執行,稅目、稅率的調整權限在國務院,納稅人經營娛樂業具體適用的稅率,由各盛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規定的幅度內確定。稅率檢查的重點是:
[1]鑒於交通運輸業、建築業、郵政通信業和文化體育業的營業稅率最低,應重點審查這些企業有無兼營、附營娛樂業、飲食業、租賃業、旅店業、旅遊業等服務行業以及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的業務。若有,則審查企業是否對屬於不同稅目適用不同的稅率申報納稅。納稅人兼有不同稅目應稅行為,而且不分別核算或者不能準確提供銷售額的,是否從高稅率申報納稅。建築業的各種工程作業均按最低檔稅率3%計稅,而與之聯係密切的房地產業,開發產品的銷售均按5%的稅率計稅。監督檢查施工企業時,應注意有無將自行建築並銷售的建築物及附屬設施,以建築業的低稅率申報計稅。
6.納稅申報時間的檢查
納稅申報時間的檢查包括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檢查與納稅申報期限的檢查兩部分。
(1)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的檢查,應按以下規定進行
[1]營業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納稅人收訖營業收入款項或者取得索取營業收入款項憑據的當天。納稅人轉讓土地使用權或者銷售不動產,采用預收款方式的,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收到預收款的當天。納稅人有自建行為的,其自建行為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其銷售自建建築物並收訖營業額者或取得索取營業額的憑證的當天。納稅人將不動產無償贈與他人,其納稅義務發生時間為不動產所有權轉移的當天。
(2)納稅申報期限的檢查
營業稅的納稅期限,分別為5日、10日、15日或1個月。納稅人的具體期限,由主營稅務機關根據納稅人應納稅額的大小分別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計算納稅的,可以按次計算納稅。
納稅人以1個月為一期納稅的,自期滿之日起10日內申報納稅;以5日、10日、10日為一期納稅的,自期滿之日起5日內預繳稅款,於次月1日起10日內申報納稅並結清上月應納稅款。
納稅申報及時性檢查,主要審查納稅人是否按照稅務機關規定的期限進行申報。
15.4企業所得稅的稽查
1.企業所得稅稽查重點
企業所得稅一直是稅收征管工作中的難點,偷稅現象也較為普遍,往往企業生產經營紅紅火火,而所得稅入庫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一方麵是企業自身惟利是圖的動機驅使,一方麵也由於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政策紛繁,稽查起來較為困難。下麵主要介紹應稅收入及扣除項目的稽查重點。
(1)應稅收入總額的檢查
對應稅收入總額的檢查,主要檢查有關總賬、明細賬,及監督檢查原始憑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檢查應稅項目是否全部按規定入賬,對收入的計量、價格的確認是否正確,有無截留收入轉入“小金庫”的行為,或掛在往來賬上的問題。價外費用是否並入收入,有無直接抵減費用或挪作他用的問題。銷售折扣、銷售折讓與銷售退回是否真實,有無將商品低價轉讓給關聯企業,從而轉移利潤的問題。對來料加工溢料是否計入收入,有無私自將溢料出售存入“小金庫”問題。企業專項工程、福利部門領用的產品(商品)是否按銷售處理,是否存在故意漏記的問題。
另外對企業應稅收入的確認,還應與稅法的相關內容銜接:
[1]對企業減免或返還的流轉稅(含即征即退、先征後退),除國家規定有指定用途的項目外,都應並入企業利潤,征收企業所得稅。
對直接減免和即征即退的,應並入企業當年利潤征稅;對先征稅後返還和先征後退的,應並入企業實際收到退稅或返還款年度的企業利潤征收企業所得稅。
[2]納稅人接受捐贈的實物資產,不計入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但在企業出售或對該資產進行清算時,如果價格低於接受捐贈時的價格,應以實物價格計入應納稅所得額;如果高於當初捐贈時的價格,應將扣除清理費用的部分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3]納稅人在產權轉讓過程中發生的淨收益或淨損失應計入應納稅所得額,繳納企業所得稅。
(2)扣除項目的檢查
[1]稅法規定,企業在納稅年度的當年應該計入費用而沒有計入的,不得在以後年度抵扣,因此,要重點檢查企業的長期待攤費用、預提費用、折舊費用以及其他的調整分錄,凡是涉及到紅字調整的,都要重點檢查。
[2]檢查企業食堂等福利部門,其房屋折舊、人員工資、耗用水電、辦公用品及低耗、福利待遇、維修費、使用車輛費用等一切開支,是否計入了成本。
[3]檢查企業耗用的費用物資,是否已通過了倉庫核算;消耗材料和物資是否合理,如辦公用品要與辦公用品領用台賬相核對,低耗要與實物相核對;是否存在私人使用企業資產情況等。
[4]檢查物資使用者是否都是本企業員工,否則視同捐贈。
[5]檢查企業的工資支出是否是企業的在冊員工;是否在勞動部門登記;是否已經給員工辦理了社會保險;醫務、浴室、理發室、食堂、待崗、下崗等後勤人員的工資是否進行了剔除;有否超過計稅工資。
[6]檢查工資附加費用是否按照計稅工資總額提取;工會經費是否全額撥付並取得“工會經費撥繳專用收據”。
[7]檢查業務招待費的發生額是否與其生產經營業務直接相關,是否超出了限額;招待無關人員或者純粹內部人員的吃喝費用是否扣除,不能按照稅務人員要求提供真實的足夠的有效憑證和資料的,也不得扣除。
[8]檢查財產保險和車輛保險的無賠款優待退款,是否衝減了費用,納入了所得額。如果未發現衝減支出和保險賠款,應進一步調查保險公司的財務賬冊。
[9]檢查稅前應報批的扣除項目是否擅自扣除;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是否報稅務機關備案。
2.企業所得稅稽查形式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企業所得稅檢查工作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1999]155號)的規定,企業所得稅檢查應區別納稅人的情況,分別實施案頭審核、調賬檢查和實地檢查。
(1)企業所得稅的案頭審核是對納稅人的填報的企業所得稅申報表及附表資料的審查核對和稅額評定。企業所得稅的案頭審核以數據驗算和指標分析複核為主。對企業所得稅申報表的有關收入、扣除項目或政策運用有疑問的,主管稅務機關可向納稅人發出問詢函,實施函查,要求納稅人作出說明或補充資料。
(2)企業所得稅的調賬檢查是將納稅人的賬簿、憑證和有關資料,調到稅務機關進行檢查。對內部管理製度健全、財務管理規範、賬證完整的納稅人,應盡可能實行調賬檢查。
(3)企業所得稅的實地檢查是稅務檢查人員深入納稅人的經營管理現場進行檢查。對內部管理製度不健全的納稅人,或內部管理製度健全,但因種種原因不能調賬檢查的納稅人,可進行實地檢查。
3.工資和福利費的稽查
(1)工資的檢查
工資在費用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在稅務檢查中應作為重點項目檢查。檢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有以下幾點:
首先到企業人事部門落實企業職工人數,然後審查工資支出的原始憑證,即“工資計算單”和“工資表”,看所列項目是否符合規定,人員有無虛增,加班是否真實,津貼是否超過標準。對加班工資數額較大的還要審核考勤記錄,沒有考勤記錄的,要結合企業當月經營情況分析加班是否合理,然後詢問有關人員查清事實,最後再與費用明細賬中的工資費用項目核對,看企業列支的費用是否剔除了應由福利費、工會經費開支的醫務室、托兒所、工會專職人員的工資。
年終清算時,還必須計算計稅工資總額,並與企業實際發生的工資總額進行比較,看企業全年實際發生的工資總額有無超出計稅工資總額。如企業實際發生的工資總額不超過計稅工資總額,則按企業實際發生數計稅;如企業實際發生的工資總額超過計稅工資總額,則按計稅工資總額計稅,超出部分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予調整。
(2)工資分配的檢查
企業在月份終了,應將本月應付職工的工資進行分配。對工資分配的檢查,就是要查清非生產人員的工資是否列入生產成本,即福利部門、在建工程等人員的工資是否列入生產成本。檢查方法:
[1]審查企業每月的“工資分配表”,並與企業勞動工資部門的在冊人員名單相核對,查明非生產人員的工資去向。
[2]檢查“應付福利費”賬戶的借方發生額,看福利人員的工資是否全部列支或部分列支,必要時審查“管理費用”賬戶,防止企業將福利人員的工資列入。
[3]檢查“在建工程”賬戶的借方發生額,看在建工程有關人員的工資是否列入該戶。
(2)福利費的檢查
對福利費的審查,主要看其是否按規定計提的標準和基數計提,計算是否正確。年終應核實其全年已提福利費是否符合規定。對工資總額超過計稅工資總額的企業,其應提福利費總額,最多隻能按照計稅工資總額的14%提取福利費數額計稅。對超出部分應予調整。
4.對壞賬損失的稽查
會計製度規定,企業的年末應收賬款可按一定比例提取壞賬準備金記入“管理費用”;不提壞賬準備金的企業經確定認為壞賬的應收賬款,直接進入“管理費用”。
(1)壞賬的認定
[1]企業破產。債務人死亡。逾期三年以上確實不能收回的。
(2)壞賬損失的檢查內容和方法
[1]檢查壞賬準備金的提取是否正確,看企業年末有無虛增“應收賬款”,提高計提基數。對“壞賬準備”賬戶有餘額的在計提壞賬準備金時有無調整等。檢查時主要根據“壞賬準備”賬戶的借貸方餘額進行。同時核實企業轉銷的壞賬是否符合規定。
[2]根據“銀行存款”明細賬,檢查“管理費用”明細賬,看企業是否將收回已核銷的壞賬衝減了當期“管理費用”。
[3]不提壞賬準備的企業,主要審查企業已核銷的“應收賬款”是否真實。對壞賬真實性的檢查,除認真審核“應收賬款”明細賬外,必要時須到債務方作實際調查,核實情況。
5.運雜費及整理費的稽查
(1)運雜費的檢查
運雜費是指商品在整個運輸過程中發生的運費、裝卸搬運費、自有不獨立核算又不作其他業務核算的車船和牲畜的燃料、飼料、物料消耗及同運輸有關的各項雜費,如放空費、調車費、過路費、過渡費、車船清掃費、專用線車站、碼頭租賃費、港務費、過路費等。此項費用數額既大又雜,檢查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有無將固定資產的運雜費和為在建工程購買物資的運雜費列入。如某企業將自建宿舍的材料運雜費分次計入“營業費用”。有無將加工商品的運雜費列入。有無將銷售商品為外單位代墊的運雜費列入企業的運雜費,收到購貨單位支付的代墊運雜費又不衝回的。有無以白條作運雜費原始憑證。
檢查的方法:詳細審閱“營業費用”明細賬的借方“運雜費”欄,對支出數額較大的,要認真審核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弄清運雜費支出的內容、性質,從而確定其是否屬於與企業經營有關的運雜費。
(2)整理費的檢查
整理費用是指商品、物資在挑選整理、分類、分等過程中支付的費用。檢查時,首先要弄清發生整理費用的商品是否需要挑選整理,對無需挑選整理的商品,該項費用就不可能發生。對需要挑選整理的商品,要注意企業有無將與整理無關的費用記入整理費用,挑選整理的損耗是否正常合理等。
檢查方法:根據賬戶記載,抽調記賬憑證,看該項費用支出的原始憑證是否真實、合理。對移庫的商品要審查“庫存商品”明細賬,檢查移出與轉入的數量,看其差額,判別企業有無將非正常損耗列入整理費用。
6.包裝費的檢查
包裝費是指商品、物資的包裝用品費、包裝拆損費、租賃費以及不能列入包裝物進價的運雜費等。審查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對支出數額較大的包裝費,要結合“營業費用”明細賬認真審查原始憑證,對不屬於包裝費用開支的支出應全部剔除。對采勸一次攤銷法”攤銷包裝費的企業,根據“營業費用”明細賬的記載,調閱“包裝物”明細賬,審查落實企業當期是否領用包裝物,必要時與倉庫保管員的實物賬進行核對,並審核結轉攤銷的成本是否正確。對采勸分期攤銷法”攤銷包裝物費用的企業,要將“營業費用”明細賬與“待攤費用”或“遞延資產”明細賬對照檢查,看企業是否按統一的標準攤銷。有出租出借包裝業務的企業,要深入倉庫,了解情況,結合“包裝物”明細賬,審查“營業費用”明細賬,看報廢包裝物攤銷費用的數額是否扣除了包裝物的殘值。對采用“降等攤銷法”、“使用程度估價法”攤銷包裝物的企業,要審查攤銷時的原始憑證,看企業確定的等級、估計的價格是否合理,有無利多多攤、利少少攤、無利不攤的情況。
7.財產損益的檢查
(1)財產溢餘的檢查
財產溢餘是企業用盤點或其他方法查明,經過批準作為企業的商品、原材料、包裝用品、物料用品、家具用具、現金等流動資產的溢餘。企業發生財產溢餘在尚未查明原因或未經批準之前,應先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貸方,不得隱瞞不報或抵減短缺損失,待查明原因經批準才能轉入“管理費用”賬戶的貸方。
對財產溢餘的檢查,主要是通過期末“盤點表”、“商品溢餘報告表”和“待處理財產損溢”賬戶貸方發生額,並結合其對應賬戶進行檢查。檢查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實物負責人,檢查盤點底稿。通過對盤點底稿核對賬麵有關科目的餘額,看溢餘是否真實等。其次查明有無未查清原因就擅自轉衝“管理費用”,或者已經查明原因長期掛賬而不轉入“管理費用”賬戶,以及將財產溢餘衝減財產損失的情況。
(2)財產損失的檢查
財產損失是企業各項流動資產因短缺殘損、黴變和遭受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損失。另外也有因經營管理不善造成的。企業發生損失,尚未查明原因前,先記入“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賬戶的借方,查明原因之後,按照審批程序和權限,報請批準之後,從“待處理財產損溢”賬戶轉入“管理費用”賬戶的借方。
對財產損失的檢查,要將“待處理財產損溢”賬戶的借方發生額和“財產損失報告表”核對審核發生損失的內容和原因,再通過該賬戶的貸方發生額和“管理費用”賬戶借方發生額相對照,並查看批準處理文件,對照財務管理製度的規定分別作出不同的處理。檢查時,應注意如下問題:
[1]對已投保的企業,有無將應由保險公司賠償的部分列“管理費用——財產損失”,如果列入財產損失的應予衝轉。有無將因責任事故而確定由個人或其他單位負責賠償的部分列入“管理費用——財產損失”,已列入損失的應予衝轉。在購銷業務中,少收多發造成的商品短缺,應與對方聯係,並按聯係結果處理,不得擅自核銷。對於調價、政策性降價和殘損黴變削價等情況,應按製度規定分別處理。檢查時,應查核“變價商品價格調整單”和“殘損變質商品削價報告單”及其所附的批件,結合賬麵記錄,按照對不同類型變價的處理情況進行檢查。注意有無將一般調價和由國家財政和上級主管部門或供貨方負擔的政策性降價損失,列作“管理費用”。
此外,還應檢查“管理費用——財產損失”項目的列支金額。因為損失的商品及物資均應按實際成本計算,特別是零售企業商品報損,是否衝減了進銷差價後按進價報損;批發企業商品的新售價不低於原進價的是否也作損失;殘損黴變商品進行加工改製,加工改製後成本高於同類商品進價的,是否也作了損失;商品、材料物資、包裝物、家具用具的報廢損失,是否減除殘料的價值計算。
8.商品損耗的檢查
商品損耗是商品、物資在運輸、保管、銷售等過程中所發生的定額內自然損耗,和經批準轉銷的非責任事故、非自然災害造成的超定額商品損耗。商品的損耗有很多原因,也有不同的處理規定,如屬於自然災害和其他意外事故或殘損黴變的損失,作財產損失處理;屬於責任過失損失,應作應收款追賠處理;商品進貨少收和銷貨多付,則應向供購雙方分別追回商品或價款等。但企業對商品損耗往往不按規定處理,檢查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有無將應由保險部門或過失人賠償的損失計入損耗,將賠償款掛賬或轉入“小金庫”的情況。對超定額損耗,有無不按規定審批程序,擅自列支商品損耗的情況。有無用本企業商品請客送禮,列入損耗的情況。商品損耗應按進價處理,企業是否不扣除進銷差價直接按售價記賬。
檢查方法:根據“營業費用”明細賬,找出相應記賬憑證和原始憑證。審核“商品損益報告表”或“盤點表”,並與“待處理財產損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溢”或“庫存商品”明細賬核對,看賬賬、賬表之間是否一致。然後看審核報批手續是否符合規定。對超定額不正常的商品損耗,要調查倉庫保管員及有關人員,查清商品損耗的真實情況。
15.5個人所得稅的稽查
1.個人所得稅稽查程序
(1)稅務稽查目標
[1]確認個人所得項目申報是否完整。確認稅收協定的適用是否正常合理。確認個人所得項目的分類申報是否恰當。確認個人收入額的申報是否準確。確認費用扣除額的計算是否恰當。確認稅率的適用是否準確。確認應納稅額的計算是否準確。確認境外已繳稅款的抵扣方法是否正確,計算是否準確。
(2)稅務稽查步驟與要點
[1]對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申報的稅務稽查程序:
根據對企業會計係統的實際情況,建立各薪工項目和福利項目與會計科目的對應關係,確認適用的一般項目稅務稽查程序。
執行上述確認的一般項目稅務稽查程序,進一步驗證上述各步驟的初步結論,並確認申報收入的準確性,或導入上述確認的一般項目稅務稽查程序的稅務稽查結果。
審查費用扣除額是否準確,對涉及在我國停留期間有的月份不足30天者,對其定額費用扣除額進行抽樣驗算以查證其準確性。
建立本所得項目申報的稅務稽查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