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樂歌和時代曲
20世紀是中國音樂由傳統音樂向現代音樂轉型的一百年。1903年,清政府迫於維新派的壓力,對學校開設樂歌課予以認可,於是,學堂樂歌率先揭開了傳統音樂向現代音樂轉型的曆史進程。當時積極從事樂歌的編配、創作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誌,高壽田、馮亞雄等人,他們主要是選用美國、日本歌曲的曲調,填詞成為“樂歌”教學生學唱。有些受到歡迎的歌,流傳到社會上,也成為成年人喜歡唱的歌。李叔同用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填詞而成的《送別》,就火爆走紅,廣泛傳唱,流轉至今。但不管這首歌如何廣泛傳唱,它的屬性就是一首“學堂樂歌”,不能把它稱為時代曲(流行歌曲)。
藝術歌曲和時代曲
20年代開始,從歐美學成歸來的肖友梅、趙元任、青主等人,用他們在國外學得的西洋歌曲的創作方法譜寫歌曲,中國樂壇出現了一種未曾有過的歌曲音樂形式—藝術歌曲。1927年11月,肖友梅創辦了國立音樂院,他聘請了多位當時在上海的中外音樂家任教。1929年秋,黃自從美國學成回來,1930年出任音樂院的教授兼教務主任,和黃自同時期在音樂院任教的還有應尚能、李惟寧等名家。30年代先後進上海音樂院學習的賀綠汀、劉雪庵、江定仙、陳田鶴,被稱為黃自的“四大弟子”。從肖友梅開始,到出身於上海音樂院的師生,曾創作有一批“藝術歌曲”,創作“藝術歌曲”的作曲家被稱為“學院派”。
在當年的上海灘,學院派作曲家,認為時代曲不能登大雅之堂,譜寫時代曲是墮落,是有傷風化,他們曾對黎錦暉發起猛烈的抨擊和圍剿。藝術歌曲和時代曲南轅北轍,在我們今天研究時代曲(流行歌曲)的曆史時,不能把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也當做流行歌曲曆史上的重要人物進行介紹。流派不同、觀點不同,曆史上的地位、作用不同,把他們也放在流行歌曲曆史上的重要地位,隻能攪亂曆史,無助於澄清流行歌曲曆史的來龍去脈。
“新興歌舞”和時代曲
黎錦暉1920年開始創作兒童歌曲,1921年開始推出兒童歌舞劇。其作品迅速流傳海內外,使他成為“五四”時期名揚海內外的教育家、作曲家、音樂家。他的作品使中國的樂壇、藝壇出現了音樂史和藝術史上未曾有過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被稱為“中國的新興歌舞”。這些“新興歌舞”主要是寫給孩子們的;而他1927年開始創作的時代曲,則是寫給成年人的“新型愛情歌曲”。這是兩種不同曆史階段登上中國音樂曆史舞台性質不同、風格不同的藝術作品,代表著黎錦暉創作曆程的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領域。他的歌舞表演曲《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都曾被廣泛傳唱,但不能稱之為時代曲(流行歌曲)。
“時代曲”“摩登歌曲”和流行歌曲
在以《毛毛雨》為代表的流行歌曲問世的最初幾年,無論是在歌壇上還是在人們的生活中,都沒有出現“流行歌曲”這樣的名詞。當時,此類歌曲叫做“時代曲”或“摩登歌曲”。當年百代公司為黎明暉灌錄的《毛毛雨》唱片,封套上有“時代”二字,黎錦暉出版的歌曲集則稱“時代新歌”、“時代新歌選”或“摩登新歌選”。我國著名演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秦鵬章老師,1935年進入百代唱片公司,任“百代國樂隊”的演奏員,當時“百代”錄製的唱片,他都曾參與伴奏。他生前曾回憶:“流行歌曲這近代名詞在當年是稱為‘時代歌曲’、‘摩登歌曲’作為商業上的招徠詞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論述當年流行歌曲的文章多把當時的歌曲稱為時代曲了,“時代曲”一詞的意思是這些歌曲屬時代的新潮,“摩登”則是說這些歌曲是“時髦”的東西。
“時代曲”、“摩登歌曲”何時過渡到“流行歌曲”尚無足夠的史料佐證,這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會是一夜之間的“突變”。1935年8月創刊的《歌星畫報》,在第一期的《歌星論壇》專欄發表的一篇《供獻給歌詠界》的文章說:“自從黎錦暉先生首創新流行的歌曲後……”這裏出現了“流行”二字,但還不能把“新流行的歌曲”和“流行歌曲”當成一個概念。隻能推斷,在上海逐漸使用“流行歌曲”一詞,是1938年以後的事情。
流行歌曲和電影歌曲
“流行歌曲”是一個專用名詞,不能把凡是廣泛傳唱的歌都稱為“流行歌曲”。
中國流行歌曲問世的時間,比電影歌曲問世的時間早了三年。到1936年,黎錦暉離開上海前,流行歌壇火爆走紅的是他的幾百首時代曲。1930年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問世後,電影歌曲中具有時代曲特征,在歌壇廣泛傳唱的電影主題歌和插曲,成為流行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是由於中國電影由無聲到有聲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到1936年才完全進入有聲時代。此前問世的電影歌曲不超過百首,火爆走紅的隻有《漁光曲》等十幾首,和當時大量灌錄唱片、整天在廣播和留聲機裏播放的時代曲無法抗衡。因此不能說是“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和發展才有了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