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代曲曆史之考源
1927年,時代曲登陸中國樂壇,這是時代的呼喚,曆史的必然。
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中國社會,要求“民主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已成為時代的呼聲。時代曲的基本特征是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它可以滿足人們用歌聲唱出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愛與憎的強烈願望。時代的呼喚,國人的需要,是時代曲登上曆史舞台的中國社會自身的因素和條件。
20年代的中國,伴隨著經濟活動的“西風東進”,歐美和日本的戲劇、電影、音樂、歌舞也紛紛湧入中國。意大利的米蘭大歌舞團、美國的丹尼斯古典歌舞團、法國的鄧肯舞蹈團、日本的寶塚舞蹈團……都先後來上海演出,俄國僑民的業餘劇團常活躍在上海的舞台上,西方的流行音樂和歌曲也開始在上海流傳。外來的影響也催生了時代曲在中國樂壇的崛起。
黎錦暉以其超出常人的認識水平,代表著時代新潮的思想觀念。此時他的視野從少年兒童已進一步擴展到成年人,因為需要歌曲陶冶情操,享受美育,豐富生活的有更廣大的人群。於是,他開始為成年人寫歌,《毛毛雨》在他的筆下應運而生,這是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文明進步的標誌,也是中國音樂追趕世界流行音樂發展步伐的重要一步。
“明月”的由來
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第一代的作曲家、詞作家和歌星多出身於“明月社”,“明月”稱謂的由來,是研究中國流行音樂史不應回避的課題。
1920年的中秋之夜,在北平鬥雞坑家中,和戲曲、曲藝、音樂界的朋友聚會時,黎錦暉提出成立一個民間的音樂團體,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皓月當空,千裏共嬋娟,人人能欣賞”,依此,他為這個團體定名為“明月音樂會”。
1921年,黎錦暉應上海中華書局總經理陸費逵之聘,南下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及教科書部編輯,11月又任國語專修學校教務主任兼教員。為開展課外活動,他購置多種樂器,“明月音樂會”也正式開始活動。
黎錦暉在他1965年完成的回憶錄《我和明月社》一書中說:“在明月社的曆程中,由於各個階段必須適應環境,社的名稱不盡一樣。如‘語專附小歌舞部’、‘中華歌舞專門學校’、‘中華歌舞團’、‘明月歌舞團’、‘聯華歌舞班’、‘明月歌舞劇社’、‘明月歌劇社’等七種稱謂。而與社休戚相關的‘明月音樂會’,對內服務,對外負責,它的名稱始終如一。”七種稱謂的大致時間和經過是:
語專附小歌舞部
1922年1月,黎錦暉出任國語專修學校校長,為了實驗新編的課本和新的教學法,他在“語專”設立了附屬小學。此時,他的活動主要是宣傳、推廣普通話,創辦《小朋友》等兒童文學讀物,創作兒童歌舞表演曲……此期間他的創作還沒有進入流行音樂的領域。
中華歌舞專門學校
1927年2月在上海愛多亞路(今延安中路)966號宣告成立。開學不久,黎錦暉最早創作的成人歌曲開始在校園內傳唱,黎錦暉的創作開始由為孩子們寫作品,向為成年人寫歌轉型。這是黎錦暉1926年離開中華書局後,為推進歌舞事業而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培養新興歌舞人才的學校。5月開始以中華歌舞會名義對外演出,7月,黎錦暉發起舉辦“中華歌舞大會”。他創作的成人歌曲,由在歌專校園內傳唱到走上舞台,走向社會。
美美女校為赴南洋巡演排練節目而組建,王人美、黎莉莉均在此時入校。
中華歌舞團
1928年5月,為赴南洋群島巡回演出而組建。這是黎錦暉領導的中國第一個出國演出的民間歌舞團體,在南洋群島受到熱烈歡迎,為中國的新興歌舞贏得了榮譽,意義深遠,影響巨大。
明月歌舞團
1929年10月,黎錦暉和徐來、黎莉莉、王人藝由新加坡返回上海。辦完和徐來的婚事即開始籌建“明月歌舞團”。1930年初“明月歌舞團”正式宣告成立並很快移師北平,黎錦暉此時租住在北平東城棲鳳樓59號“京師第二蒙養園”,開始以“明月歌舞團”名義發廣告招生。
《北洋畫報》從3月30日開始一直對“明月歌舞團”的演出和活動進行跟蹤報導,一直稱這個演出團體為“明月歌舞團”。9月4日,《北洋畫報》副主編王秋塵,在他的《秋來明月滿春和》一文中說:黎錦暉所領導之歌舞團體,於西風初動時再度來津。該團體本為上海“明月音樂會”之旅行團,“歌舞團”一名辭,在黎氏認為原係一種臨時性質。此次來津,由津將赴大連,轉之沈陽。而此“旅行團”上之“明月音樂會”乃正式改為“明月歌劇社”,以歌劇社名義表演,在津此又第一次也。
從這“第一次”開始,接下來在大連(9月8日—14日)、沈陽(9月17日—21日)、撫順(9月23日)、長春(9月下旬)、哈爾濱(10月1日—10日)演出,均以“明月歌劇社”的名義。
10月末,演出全部結束,全體團員返回北平,新聞媒體12月中旬采訪回國探親的黎明暉時仍稱這個團體為“明月歌舞團”。
聯華歌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