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明月歌舞團”在天津演出時,嚴華和他的妹妹,當時在春和大戲院做領票員的嚴斐,經春和經理高士圻介紹,見了“明月歌舞團”團長黎錦暉,要求加入歌舞團。對嚴華的條件黎錦暉很滿意,隻是由於在一些學校、單位的演出繁忙,無暇處理此類事情,就要嚴華等待適當時機。1931年3月22日,“明月歌舞團”招收的第二批學員赴上海時,嚴華才隨隊同行,開始了他在上海60年的藝壇生涯。
第二,直到巡演結束,在“明月歌舞團”還沒有所謂“四大天王”的稱號,查遍《北洋畫報》等報刊對“明月歌舞團”的跟蹤報導,一次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說法。當年參加巡演全過程的王韻清大姐,以她的親身經曆也證實,巡演近一年,團裏沒有出現這樣的稱號。“明月歌舞團”如有“四大天王”,也應是“聯華歌舞班”以後的事情。
第三,黎莉莉的名字,從黎錦暉1929年在上海組建“明月歌舞團”時就已使用,1930年3月16日為安琪兒畫報社的募捐演出,《北洋畫報》的報導就有黎莉莉演出《天鵝湖》的內容,巡演期間,新聞媒體不斷報導的消息,她的劇照,都稱她為黎莉莉。但在黎莉莉2001年出版的自傳《行雲流水篇》中,黎莉莉自己說,她1929年在新加坡認黎錦暉為義父時取名黎明莉,1929年末回到上海進南洋高商英專讀書時,自己取名黎珂玲,1931年6月的“聯華歌舞班”時期,隨班到南京演出時,她為自己改名黎莉莉,“黎莉莉”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節目單上,一直沿用下來。
這一說法和《北洋畫報》報導的史實時間上不符,她是1930年在平津和東北巡演期間,以“黎莉莉”的名字成名的,如果1931年6月才開始使用“黎莉莉”為名,那1930年在平津和東北紅極一時的黎莉莉又是何人?當時的《北洋畫報》發表的黎莉莉的劇照有幾十張之多,應該可以肯定黎莉莉從南洋回到上海,再到平津和東北巡演,就已開始使用“黎莉莉”一名。
唱片業的三巨頭和流行歌曲
中國唱片業的三巨頭,指的是“百代”、“勝利”和“大中華”三家唱片公司。“百代”公司問世於1908年,由法國人樂濱生創辦。這個年輕人20世紀初帶了一台手搖的大喇叭唱機和法國出版的“洋人大笑”的唱片來到上海。他在上海的南洋橋一帶(今西藏南路)擺攤放“洋人大笑”唱片,聽一次10分錢。在笑聲中他賺了許多錢。
1908年樂濱生在南洋橋附近租了房子,開辦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銷售唱片和唱機。他從法國運來錄音設備,帶來錄音師,把中國著名的京劇和地方戲曲演員的名段錄下來,帶回法國製成唱片,再運回中國銷售,啟用“雄雞”商標,“百代”公司正式在中國起步。
1917年,樂濱生把“東方百代公司”遷至上海徐家彙路1434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生產唱片的外國公司—法商百代公司。這個地址延續80多年,一直是百代公司的所在地,直到近年才遷往上海欽州北路。
百代公司灌錄時代曲唱片,始於1928年。這一年的1月4日百代公司為黎錦暉出版了《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人麵桃花》、《賣花詞》和《桃李爭春》五首時代曲的唱片,暢銷國內,遠銷國外。
1930年,法商東方百代唱片公司被英國電氣實業有限公司收購,注冊的名稱是“英商東方百代有限公司”,亦稱EMI上海分公司,沿用“雄雞”商標。EMI是一個全球性的唱片公司,上海的“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作為EMI在東南亞地區的唱片出版製作中心,是我國和東南亞地區設備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唱片公司,到1949年春節前後宣布停業,出版的歌曲唱片,有目錄可查的近萬首,對時代曲和電影歌曲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0年代,百代公司曾灌錄過一批“麗歌”唱片。“麗歌”不是一家唱片公司,而是“百代”的副牌,是用來推薦歌壇新人的。
和“百代”具有同等實力的是勝利唱片公司,20年代由美國RCA投資,在上海的平涼路1890號購地建廠,出版勝利唱片,以小狗“尼柏”作為商標,當時“百代”和“勝利”的競爭,被稱為“雞犬大戰”。
“勝利”最早灌錄的時代曲唱片,是1931年1月6日為“明月歌舞團”灌錄的《舞伴之歌》、《桃花江》和《特別快車》。當時的“明月歌舞團”沒有男聲獨唱演員,《舞伴之歌》和《桃花江》兩首男女聲對唱歌曲,由黎莉莉和王人美對唱,莉莉唱男聲,人美唱女聲。《特別快車》由王人美獨唱。唱片發行紅極一時,這是勝利唱片公司最早為傳播時代曲作出的重要貢獻。
1937年以前,“百代”出版的時代曲唱片數量不多,灌錄時代曲唱片,使大批時代曲廣泛傳播的是勝利唱片公司。
30年代末期,“勝利”改組為“中國唱機有限公司”,由日本人控製了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在上海,“勝利”在與“百代”的競爭中已呈劣勢,東北淪陷區的唱片則主要由“勝利”錄製。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勝利”全部由日商接管,由於經營慘淡,40年代,“勝利”擁有的唱片模板,多數出售給“百代”,很多歌曲由“百代”以“雄雞”商標重新出版。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勝利唱片公司,但未能恢複生產。1951年“勝利”改名為上海唱片製造有限公司,牌名“紅唱片”,1952年出版的第一張唱片兩首歌是《新中國的青年》和《墾春泥》,1953年2月並入上海唱片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