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1樂章 歌壇往事說從頭(3)(1 / 3)

周恭妙音團50457周興薔薇社10145

徐潔茉莉社51453汪佛龍薔薇社10243

周璿名字的由來

2004年9月15日,上海的《新民晚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曹義的文章,標題是《小學同窗話周璿》,文章說:

當年與周璿同班的,滬上尚有幾位健在,都已年近九秩,家母屠月英即是其中一位。

周璿就讀的“寧波旅滬同鄉會第八公學”位於虹口唐山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門牌是313弄元吉裏,周璿的家也在這條弄內。“寧波旅滬同鄉會第八公學”,顧名思義,專收寧波籍子弟,外地籍的則要加收費用。校長張黎祥和班主任老師劉翠芳在收到周璿的入學申請後,在家訪時驚奇地發現,養父母是廣東籍的,周璿居然同時說得一口像模像樣的寧波話,長相也活潑可愛。張黎祥當下就決定,讓周璿享受寧波籍子弟的同等待遇。周璿進小學時的學名叫周守貞,是尼姑庵的主持替她起的。尼姑庵離唐山路不遠,周璿常去。尼姑庵養有孔雀,周璿經常帶回幾枝孔雀毛夾在書本內,說這樣會使人聰明。

童年時的周璿性格開朗活躍,弄堂裏經常可以看到她踢毽子,跳繩子,蹦橡皮筋以及和玩伴戲嬉的身影……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周璿上小學時的名字叫周守貞,是尼姑庵的師太給她起的,這個名字意味深長。周璿又經常去尼姑庵,和尼姑庵關係密切,她的身世應該沿這個線索追查,也許這後麵會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已時過境遷,無從考證了。

周璿八歲上學,那是1928年,此前兩年她被周家收養,養母為她取名周小紅。1931年她經章錦文介紹進入“明月社”(聯華歌舞班時期)時,用的名字也是“周小紅”。1934年,上海《大晚報》舉辦“三大播音歌星競選”,6月14日公布競選結果時,在當天的第五版發表了介紹“三大歌星”的文章,介紹周璿的一篇是黎錦暉親自寫的。文章說:

民念一年(民國二十一年,即1932年),明月社的小朋友們,共有十姐妹,周女士年紀最小。她原名小紅,自己嫌這芳名兒太平凡,教我改做今名。女士性情溫柔,心思靈敏,而對人接物偏偏又很圓通周到,猛然想起“璿”字的字義是圓形的美玉,於是取定了這個雋雅的名字……她總之是一位好女孩兒,遵守師長的教導,從來不曾違犯社規,又能自動的勤學,很沉靜地與人競爭,在暗地裏練習技巧。誰也沒注意,她忽然唱熟一支歌曲,非常動聽。我,明白了她,年紀輕輕誌氣不小,將來的希望無限。民念二年(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明月社一部分同誌另組“新月社”,女士也是一份子。不久,她漸漸感到‘新月社’的前途沒有厚望,她不管間是間非,獨自潛心學習。這時,她的進步很快,基本的技巧在此短期中獲得不少。後來“新月”又生變化,她隨嚴華君共同奮鬥多時,於艱苦的環境中照舊努力學習。於是吐字行腔,較前更精進了。迄“新華社”成,播音工作起始,她的節目絲毫不曾敷衍過,一字一句從未含乎,有小的地方,經我偶然提起,下次必改正,從未將錯就錯。將她的好處歸納起來,可用誠意、虛心、勵誌、勤學四德包括之。女士年輕得很,今年不過十四歲(虛齡十五),總是含著一種像“觀世音”式的微笑,相當的沉默寡言。……我應當特別介紹的,就是她的歌曲,句句有表情,滋味很夠咀嚼。但有點可惜,就是表情的變化還不夠動。某一種歌曲,應有某一種味兒,味兒既不同,唱時的表情就應該不同。這一層,她還得深深的研究。年紀太輕,音樂上的技巧雖不推板,文學上的修養還欠功夫。我希望周女士再努力用心地去領會歌意。

黎錦暉的文章告訴我們,周璿進聯華歌舞班不久,就由周小紅改名周璿了。黎錦暉為她取名一個“璿”字,是把她看作一塊“美玉”,一開始用的就是帶王字旁的“璿”字,長時間裏,很多人說周璿的名字是因她演唱黎錦暉的成人歌舞劇《民族之光》的同名主題歌時,因詞中有一句“周旋於沙場之上”而得名,“王”字旁是後加上的,有的說是嚴華建議加上的,也有的說是她從影之後加上的。這些在54年前印在《大晚報》上的黎錦暉的文章麵前都是不能成立的。

江青沒有報考過“明月社”

十年浩劫,江青對30年代了解她在上海的曆史的文藝界人士,極盡迫害之能事。

據此,有人演義說,黎錦暉受迫害,是由於30年代江青在上海報考“明月社”,黎錦暉見她眼神不正,沒有錄取她,因此她懷恨在心,1967年,黎錦暉因她的迫害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