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鳳以朱石麟為她改的藝名,參與演出的第二部影片是1941年在大成影片公司拍攝的《靈與肉》,朱石麟安排她扮演男主人公的表妹。拍完這部影片,王丹鳳就擔綱主演了由屠光啟為“大成”執導的《新漁光曲》。她的演技得到了肯定,但導演還不了解她是否會唱歌,影片中同名主題歌《新漁光曲》安排由出演女二號的陳琦演唱。王丹鳳最早演唱電影歌曲,是1943年她在“華影”影片《三朵花》和《浮雲掩月》中演唱的《春光無限好》和《浮雲掩月》的同名插曲。1944年王丹鳳為“華影”主演影片《丹鳳朝陽》時,演唱了同名主題歌和插曲《童謠》。這兩首歌由編導高梨痕作詞,厲遲作曲。兩首歌詞都是言簡意賅,很有內涵。《丹鳳朝陽》的八句詞是:
天上的白雲悠悠,湖中的碧水長流,前麵是崎嶇的道路,永遠沒盡頭。車兒舊,驢兒瘦,載得人間多少愁!風也走,雨也走,望雲天,翹首憂患幾時休!
《童謠》的詞采自民謠,通俗又有意境:
一個白頭翁,眼花耳又聾,黑白看不清,好歹聽不懂。隻管自己富,不管別人窮。滿屋金和銀,有些什麼用,無兒又無女,到底一場空!
1942年—1945年的“中聯”、“華影”時期,王丹鳳主演和參與演出的影片,除了《浮雲掩月》、《三朵花》、《丹鳳朝陽》,還有《落花恨》、《春》、《秋》、《博愛》、《斷腸風月》、《合家歡》、《兩代女性》、《萬紫千紅》、《新生》、《紅樓夢》、《大富之家》、《教師萬歲》、《凱風》、《春江遣恨》、《情海滄桑》、《人海雙珠》、《鵬程萬裏》、《莫負少年頭》和《幽蘭譜》等多部。抗戰勝利後,1946年—1949年,王丹鳳為“中電二廠”主演了《青青河邊草》和《腸斷天涯》(上下集),為國泰影片公司主演了《民族的火花》、《月黑風高》、《鸞鳳怨》和《亂點鴛鴦》,為“新時代”主演了《夜來風雨聲》,為“大地影業”主演了《無語問蒼天》,在“群星”影片《珠光寶氣》中出演過女三號。
1948年王丹鳳去香港,為“長城”、“南國”等影片公司主演過《錦繡天堂》、《瑤池鴛鴦》、《瓊樓恨》等片。
1951年返回上海的王丹鳳,一直活躍在影壇。她演的影片很多,演唱的電影歌曲除前麵提到的幾首,1947年她主演《青青河邊草》時,還唱過這部影片的同名主題歌。
張瑞芳在影片《鬆花江上》中演唱的《四季美人》
張瑞芳,北京人,原是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學生,“一二?九”學生運動中,參與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開始了宣傳抗日的藝術生涯。隨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到過山東、河南,1938年到重慶。曾在《棠棣之花》、《屈原》、《北京人》、《家》、《大雷雨》等名劇中擔任主要角色,和白楊、舒繡文、秦怡,被稱為話劇舞台的“四大名旦”。
1940年,張瑞芳在重慶的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了孫瑜編導的影片《火的洗禮》;1946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鬆花江上》中扮演孫女,這是她從影的第二部影片,她不僅把“孫女”的形象演得生動可信,還演唱了一首片中插曲《四季美人》。這首歌由青年作曲家李偉才根據東北民歌《月牙五更》改編,具有濃鬱的民歌韻味和東北的地方特色,很受觀眾聽眾喜歡,80年代仍有盒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