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同時呈了一份給乾隆和嘉慶,所以嘉慶帝立刻明白了和珅的意圖,但是由於自己力量太過弱小,有時甚至尚不能自保,更別提別人了,自己現在隻不過是個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軍國大權一直操縱在乾隆手中,他隻能據理力爭,希望說服乾隆不要隨意更改:“按照大清的體製,銓選官吏一向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大學士同察,朕以為考功司多年經辦此事,對官員狀態清楚了解且經驗豐富,而且吏部尚書大學士劉墉辦事幹練、清正廉明,定能稟公而斷,不至於出什麼紕漏。”
乾隆真是左右為難,一邊是自己的寵臣和珅,一邊是自己的兒皇帝,他決定考慮一下再做決定。和珅趁機背著嘉慶向乾隆進讒言:“太上皇,皇上此舉是為了能掌握銓選天下官員的權力,好選擇任用對他忠誠的官員,擴大自己的權勢。”
和珅不愧跟隨了乾隆多年,連乾隆的忌諱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這幾句話恰好說到了乾隆的痛處,乾隆擔心的就是自己退位歸政後大權旁落。聽和珅這麼一說,立刻決定選官權交由軍機處處理,吏部隻是從旁協助。
和珅不可思議地在君臣大權爭奪戰中獲勝,聲望之高更是一時難有匹敵者,心裏禁不住飄飄然起來。殊不知物極必反,當他越來越緊地把權力收攏過來的時候,大權卻開始漸漸從他身邊散去,就如同慢慢溪水的指一樣。
朝廷財政盡掌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和珅人生旅途上的一個幸運年份。三月,和珅還在雲南辦案沒有結束,他的太嶽父英廉就補用漢大學士缺,而其戶部尚書的缺就由和珅補授。由於戶部是掌管天下一切戶籍財經。乾隆帝下令趕快返回北京,和珅未回京赴任前,戶部的事務仍由英廉管理,這對和珅來說是個積極信號;這還不算,四月份,乾隆帝親賜和珅長子名為豐紳殷德,並指為自己最疼愛的固倫和孝公主的額駙,賞戴雙眼花翎,待成年後再派結發大臣舉行指婚禮。和珅沒多久還補授永貴所遺鑲藍旗滿洲都統員缺。六月,又兼任滿洲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
乾隆帝這一連貫的政治動作是在向朝廷內外釋放一種強烈信號,和珅已經完全贏得了他的信任,從此將跨入朝廷要員的行列。乾隆將清政府的財政大權委托與他,並願意與和珅結成兒女親家,建立一種特殊的君臣關係,使和珅成為大清國帝最親近的大臣,無疑是對和珅的最大肯定和獎賞。
戶部尚書可以說是大清國的財政大臣,和珅之前戶部事務一直由他的太嶽父英廉主持,皇帝的內侄、大學士傅恒的兒子福康安以及和珅負責具體事務。後來太嶽父英廉升為大學士,戶部事務即由和珅全權處理了。這其中必定有英廉在其中保舉,和珅才得以迅速坐穩這個位子,但有一點也要承認:和珅自身也是有一定能耐的,否則他也不可能長期擔任這一職務,甚至在後來升任大學士,兼任吏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職務的情況下,也沒有離開戶部尚書這一職務,如果和珅真的沒有一點兒管理才能和真本事,估計乾隆帝也不可能放心大膽地把權力交給他。
和珅接任戶部尚書一職務後正好趕上乾隆的七十大壽,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風風光光地操辦了當年八月乾隆帝的七十萬壽慶典,獲得了乾隆的首肯。
人生七十古來稀,誌得意滿、統治大清國巳經四十五年的乾隆帝,自然希望這次慶典大辦一番,以顯示自己統治下“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他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花費國家財政,避免損害了自己愛民恤民的仁慈君主形象。
這件事聽起來前後矛盾——哪有不花錢就能辦起大場麵的事?可是和珅做到了,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讓朝中和各地官員身上搜羅錢財罷了。和珅在雲南就已經知道自己是戶部尚書了,所以當時他就開始考慮這件事,回京後就忙不迭地張羅開了。
他不斷給各地官員和富商,特別是一向富有的鹽政、鹽商們打招呼,對他們又是威脅又是哄騙,目的是讓他們打著孝敬皇帝的名義出錢。有關這次慶典的具體情況,官書中記載不多,也不夠具體。但我們可以從史書中關於整修工程中窺見當時花費之巨。朝鮮使臣就曾這樣記載:“皇城內樓台之窮極華麗,不可殫數。而以臣等所見言之,則宮城內紫禁城之間有太液池,環池左右前後,寺院佛塔橫亙蓮絡,殆至眩目……直隸保定府長蘆隘甲’即各省富商輳集之所。眾商預輸蘇杭間彩緞與奇玩,路旁結棚如物形,或樓台狀,窮極眩采,橫亙數十裏”。以至於使者感歎說:“為遊觀之娛,役民興作如此,而以帑儲厚給工費,故民不為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