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亂世頑童之因緣際會,成了宦官之家的寵兒(2 / 2)

(中常侍,漢代皇帝身邊的近臣,從東漢開始指定由宦官擔任,秩比二千石,是漢代宦官可以擔任的最高官職。東漢末年,中常侍員數增加到十二人。居此位者往往權傾朝野,這個官職對東漢末年政權走向衰亡起到過較大的影響。)

曹操家族,誰是宦官?曹操的爺爺,準確來講是曹操的幹爺爺——曹騰。曹騰早在曹操出生之前四十年,就已經淨身入宮做了一名小太監。這曹騰小小年紀他幹什麼不好,幹什麼沒出息,他非得去選擇太監這樣一份職業呢?一來可能是因為家裏比較窮,實在揭不開鍋了,沒活路,你幹脆去做太監吧,還能養活自己。二來在東漢王朝來講,太監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

東漢的皇帝創造了一項曆史紀錄:壽命短。平均壽命二十多歲,忒短了。皇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根本沒有能力處理朝政,就隻好把朝政委托給他的監護人來掌管。誰呢?外戚。所謂外戚,就是皇帝的娘家親戚,像什麼外公、舅舅,這些都是外戚。後來皇帝長大了,找外戚,說:您把政權還給我吧,我現在成年了,我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了。這吃進嘴裏的肉誰肯吐出來啊?外戚不給。不給怎麼辦?搶吧。皇帝平時跟黃花大閨女似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個時候要想推翻外戚奪回政權,唯一的選擇就是求助於身邊最親近的人——宦官。

但是誰曾料到,宦官幫助皇帝奪回政權以後,比外戚還要專橫跋扈,還不如外戚呢,好歹外戚還是正常人,而宦官基本上都心理變態。皇上沒辦法,再來找外戚:我知道錯了,您幫我推翻宦官吧,畢竟咱們自己人,是自己親戚,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就這樣,整個東漢王朝不是外戚壓倒宦官,就是宦官推翻外戚,外戚和宦官互相奪權、輪流執政。皇帝呢,隻好穿著龍袍跑龍套,晾在一邊看熱鬧。所以我們說,東漢的宦官,勢力非常大。

更何況,這曹騰還不是一名普通的宦官,他是一名資深宦官。曹騰早在漢安帝時期入宮,經曆了安、順、衝、質、桓五朝,官做到中常侍、大長秋——這是當時宦官能夠做到的最大的官,封費亭侯——還封了侯了。聯想到西漢的一代名將“飛將軍”李廣,出生入死打了一輩子仗都沒能封上侯,而曹騰區區一個宦官,什麼事兒都沒幹就封了侯,令人不勝感慨。

(李廣,西漢時期對匈奴作戰的一代名將,主要活躍於漢武帝時期,騎射技術高超,匈奴人畏稱為“漢之飛將軍”。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戰鬥七十餘次,卻命途多舛,未能封侯,引為終身遺憾。)

曹騰身為一名資深宦官、帶頭大哥,要錢有錢,要權有權,唯一的缺憾,也就是宦官們共同的遺憾,沒有兒子。怎麼辦?漢順帝時期的一條法令為曹騰打開了方便之門:“聽中官得以養子為後,世襲封爵。”(《後漢書?順帝紀》)收養一個幹兒子做你的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將來你死了以後,你的政治遺產,比如侯爺的爵位,由你的幹兒子來繼承。根據這條法律,曹騰依法收養了一個幹兒子,這個人就是曹操的父親——曹嵩。

所以總的來講,曹操家族很富裕、很有權勢,同時我們又可以說曹操出身卑微,門第不高。東漢末年,人們的門第觀念很重,評價一個人身份如何,不光是看你官做得大不大、錢多不多,還得看你出身如何,你父母、祖宗是幹什麼的。所以門第這個東西,金不換,不是金錢和權力可以換來的,曹操出身宦官之家,被當時人所看不起,名聲很臭,所以說他出身卑微。

這種特殊的家庭背景,對曹操的性格影響很大:因為曹家有錢有權卻名聲不好,所以曹操崇尚實用主義,在他看來名聲神馬的都是浮雲,金錢和權力才是硬道理;因為曹騰、曹嵩做官走的都不是正路,而是歪門邪道,所以曹操從小耳濡目染,反應就特別快,足智多謀;因為出身卑微,所以曹操從小缺乏安全感,反映到性格上就是疑心很重,心機很深,甚至於很殘暴。總之,曹操後來的性格往往可以從他的家庭環境中找到形成的因素。

一代梟雄曹操竟然是宦官之後,我們很難猜想這樣的身份會給兒時的曹操帶來怎樣的心理陰影。但是優越的家境無疑給曹操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那麼曹操小時候受到了些什麼教育?他會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嗎?又是怎樣獨特的經曆造就了他不同尋常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