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求才三令之恐怖的二十四孝(1 / 2)

在亂世之中想要拚得一席之地,手上就必須得有人才。曹操在與群雄逐鹿中原的過程中,也曾先後三次發布求賢令,網羅天下人才。東漢時期,統治者用人往往首先會看重一個人的德行,然而曹操卻公然將一批道德敗壞、不仁不義之輩招納到自己的麾下。那麼曹操這樣做到底有著怎樣的用意?在用人的問題上,他又有著怎樣獨特的智慧呢?

前麵我們講到,曹操為了統一思想,打擊反對分子,製造了一起孔融之死;為了結束亂世,重新建立一個能夠高效運作的政府,實行了名法之治。應該說,都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接下來曹操麵臨的問題就是,怎麼樣來改造社會上比較頑固的舊道德、舊觀念。

那麼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先來評估一下,東漢末年的道德水準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

東漢末年是一個亂世。提到亂世,一般的看法就是世風日下,道德觀念大滑坡,道德敗壞。那東漢末年是不是呢?完全不是,恰恰相反。東漢末年可能是中國古代曆史上最看重道德的一個時代。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當時皇帝的諡號。漢朝講究的是以孝治天下。所以,漢朝皇帝死了以後,給他起的諡號裏麵都要帶有一個孝字,比如咱們前麵講過的漢靈帝,全稱應該是漢孝靈皇帝。漢獻帝呢,就是漢孝獻皇帝。說明當時的統治者非常注重道德建設,道德建設要從皇帝抓起。再一個是當時的選官用人製度,咱們前麵提到過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目叫舉孝廉,孝,孝順;廉,廉潔。看重的都是道德品質,這是當時的政府選官用人的標準。那麼民間呢?前麵咱們說過了,東漢末年興起了一股人物評論的風氣,比如月旦評。當時民間評判人物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你的道德品質是否高尚,道德越好,獲得的評價就越高。至於你的才能如何,一般是不怎麼考慮的。

既然東漢末年這麼看重道德,為什麼曹操還要來改造當時的道德觀念呢?因為東漢末年的道德不正常,是一種變態的道德。咱們就拿孝順這種基本的道德來舉例子,看看當時的人所追捧的是一種什麼樣的孝順。

(《二十四孝》,元朝人郭居敬采錄了曆代史籍中二十四個孝順父母的故事,配上詩歌,編選而成。從此以後,《二十四孝》一直是民間的啟蒙普及讀物,對明清時期的社會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十四孝》裏麵有一個故事,叫“郭巨埋兒”。講的是:東漢末年有個人名叫郭巨,和母親在一起過著非常窮苦的生活,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是他對母親非常孝順,所以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後來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兒子。郭巨就覺得這個孩子是個累贅。為什麼呢?他有兩個考慮。第一個考慮,孩子年紀這麼小,需要大人照顧,那一個人的精力總歸是有限的,我照顧了兒子,老娘那邊就難免照顧不周,有損於孝道;第二個考慮,他發現老太太特別疼孫子,每次吃東西,吃完以後總要剩下一半,自己舍不得吃,留給孫子吃。那家裏就那麼點東西,孫子吃飽了,老太太就要餓肚子,所以有損孝道。

那怎麼辦呢?郭巨思前想後,想到一個辦法。有一天他就抱著這個兒子,跑到荒郊野外,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準備把這個孩子給活埋了,從而去掉這個累贅。沒想到挖坑挖了一會兒,挖出一壇子黃金來。這樣一來物質資料極大豐富了,兒子也不用埋了,老娘也可以養了,最後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喜劇。郭巨就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抱著金子,開開心心地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