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求才三令之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1 / 2)

曹操現在要想解決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的問題,找到的切入點就是改革漢朝的選官用人的基本觀念。公元210年,曹操下了第一道求才令,向全社會公開招聘傑出人才,明確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第一道求才令裏麵連續追問了三個問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第一個問題: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這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典故。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那齊桓公為什麼可以稱霸呢?就是因為他任用了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才,這個人就是管仲。管仲的能力非常突出,但是他的道德品質方麵卻很有問題,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非常貪財。據說他年輕的時候和他的好朋友鮑叔牙兩個一塊兒合夥做生意,掙了錢以後,他自己總是拿得多,分給鮑叔牙的很少。後來他在齊國做了大官以後,家裏麵也很有錢,而這些錢估計也來路不正。

《論語》裏麵曾經有人問孔子說:老師,你說管仲這個人能不能稱之為節儉呢?孔子說:管仲這個人家裏麵光別墅就有三套,這個人如果都算節儉,那還有誰不算節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由此可見,管仲的問題很大。但是管仲能力非常突出,他有能力幫助齊國富強,有能力幫助齊桓公稱霸。所以曹操就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說我的用人標準裏麵必須要把道德卡得死死的,我非得要用廉潔的人,那麼像管仲這樣的人,就不能夠得到任用,那如果管仲不能得到任用,那麼齊桓公還怎麼能夠稱霸呢?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

這個說的是薑太公的典故,薑太公釣魚。民間傳說,薑太公到八十多歲的時候還是默默無聞,空負一身絕學,沒有人來任用他,他就隻好在渭水河邊釣魚。曹操就借用這個典故,大發感慨,他說在現行的這樣一個不合理的評價機製之下,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就像薑太公一樣,默默無聞,活到八十多歲都沒人知道。當今天下,難道就沒有像薑太公一樣,雖然默默無聞,卻滿腹經綸、滿腹才華的人嗎?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這個說的是漢朝的開國元勳謀士陳平的典故。陳平足智多謀,為漢朝的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他這個人生活作風方麵問題就更大了。據說陳平是一個美男子,小白臉,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和自己的嫂子私通,這個是違反了人倫道德的。他到了劉邦手下以後,又大肆地貪汙受賄,拿了很多錢,手腳不幹淨。劉邦有一次就很生氣,把當年推薦陳平來的推薦人魏無知叫到跟前來,質問他:你怎麼給我推薦這麼一個貨色?魏無知反問了一句:您想要我給您推薦的,是道德模範標兵,還是能夠打敗項羽,奪取天下的人呀?劉邦沒好氣地說:那肯定是後者啊。魏無知說:這就對了啊,我沒推薦錯啊,我給您推薦的陳平就是這樣的人啊。

曹操借用這個典故做了一個假設,他說假如當年陳平沒有遇到過像魏無知這樣能夠不計較他的小毛小病,能夠來賞識他、任用他的人,那麼他豈不是就要一輩子默默無聞?那當今天下難道就沒有像陳平這樣默默無聞的人嗎?

最後,曹操給自己的那些做人力資源工作的人員提出了要求,他說:“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你們要協助我,要去大力地挖掘那些被埋沒起來的人才,把這些人都推薦上來給我用,不管這些人是不是道德上麵有問題,都不用管,隻要他有才,就可以推薦上來給我用。第一道求才令,在中國曆史上率先提出了“唯才是舉”這樣一個口號。

公元214年,曹操發出了第二道求才令。這一道求才令的核心思想是:對於偏才,不能偏廢。曹操認為天底下的人才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全才,那就是德才兼備的人,這種人少之又少,可遇不可求。所以更多的是第二類人,就是有才而無德的人,那麼這樣的人,往往就被埋沒了起來,因為他道德品質不過關,而現行的人才評價機製偏偏最看重的就是道德。所以對於這樣一類人才,我們要大力挖掘,大力搶救。這就是我們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