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求才三令之不仁不孝?我看就是人才(2 / 2)

公元217年,曹操下發了第三道求才令。在這道求才令裏,曹操把他要大力挖掘、大力搶救的人才,具體化為五大類人才,把“唯才是舉”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第一類,出身低賤的人。像商朝的伊尹和傅說,一個做過廚師,一個做過瓦匠,都是奴隸出身,但是這兩個人後來一個做到商朝的開國元老,一個是中興名相,都非常了不起。

第二類,有仇的人。典型就是管仲,當年管仲和齊桓公之間有過一箭之仇,管仲射了齊桓公一箭,差點把齊桓公給射死了,後來齊桓公不計前嫌,能夠重用管仲,重用自己的仇人,最後得以稱霸。

第三類,文俗之吏。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基層公務員。比如蕭何、曹參,這兩個人在秦朝的時候,都是縣裏麵打雜的,最底層的公務員,最後他們都做到了漢朝的宰相。

第四類,道德品質有瑕疵的人。比如咱們剛才講到的這個陳平,他“盜嫂受金”,道德有瑕疵;再比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在別人的褲襠底下鑽來鑽去。這種人當時都是被人所嘲笑的,後來卻成為了非常偉大的軍事家。

第五類,道德品質有嚴重缺陷的人。這個典型就是戰國時期的吳起。吳起當年年輕的時候在外地讀大學,他的母親在家裏麵去世了,吳起居然一心地鑽研他的學業,沒有回家給母親辦喪事,這叫“母死不奔喪”。當時的人就認為他這是不孝的表現,有損孝道。後來吳起大學畢業了,跑到魯國來找工作。魯國的國君就表示很為難,他說我們魯國最近正在跟齊國打仗,而你老婆又是齊國人,那如果我們將來和齊國打起仗來,你保不齊幫哪邊,所以我們對你不放心,不能夠任用你。吳起聽了這話,二話沒說,回到家裏麵,操起一把刀,就把老婆給宰了。然後就拿著老婆的首級,來向魯國的國君獻忠心,表明我忠於魯國。吳起就這樣在魯國做上了將軍。這叫“殺妻求將”。吳起這樣一個人,應該說是道德品質極其敗壞,但是這個人的才能也是非常之突出,在軍事方麵,百戰百勝的一代名將,在政治方麵曾經在楚國搞過變法,使得楚國變得強盛起來,這個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曹操就舉這五類人做例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他說:無論你是“負汙辱之名”,名聲不好的;“見笑之行”,被大夥兒嘲笑的;甚而至於是“不仁不孝”之輩,道德極其敗壞的,都沒有關係,隻要你有一技之長,那就都給我推薦上來,我的大門向你們敞開,我來者不拒。

以上三道求才令,統稱為“求才三令”。中國曆史上的求才令很多,但是像曹操這樣,公然招聘不仁不孝之徒的,空前絕後。那麼,曹操為什麼要公開招聘道德敗壞的人呢?

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誠然體現了他獨特的智慧,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再受“偽道德”的束縛,在他這裏找到了施展才華的空間,從而為曹魏後期的人才濟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曹操看重“才能”的同時,為什麼要在求賢令中公然挑戰道德,甚至故意強調“道德敗壞”“不仁不孝”之輩也可以受到重用?他發布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求才令,除了招賢納士,還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動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