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求才三令之招聘也可以是行為藝術(1 / 2)

我覺得,曹操有三個考慮:

第一個考慮,矯枉必須過正。

東漢末年過分看重道德,輕視實際能力,道德的形式主義化這樣一種社會風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來已久。要想矯正這種不良風氣,你光在這邊說,咱們不能光看重道德,我們也要看重才能啊,才能和道德二者不能偏廢,二者要並重啊!這話對是對,沒有任何問題,但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過於中規中矩,不會引起社會上的討論和反思,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所以曹操才故意公開喊出口號,故意強調:我偏要搞唯才是舉,我偏要招聘不仁不孝之徒,我就不看重道德!故意引發爭議,製造噱頭。曹操並不是不知道德才兼備最好,他的求才三令,相當於一種行為藝術,故意采取了一個相對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第二個考慮,為自己辯護。

咱們前麵講過,曹操是宦官的孫子,被當時的儒家士大夫所看不起。就算曹操今天做到了曹丞相,但是儒家士大夫們還是把他看成是一個暴發戶,跟我們這些源遠流長的士家大族,你畢竟沒法比。曹操也不打算去學習這些士家大族,我也來附庸風雅,我也來裝腔作勢地擠進你們所謂的上流社會,沒這個打算。曹操采用的是一個相反的手段,我自己不會往上湊,但是我偏要把你們這些人都給拉下馬,大家誰都別裝,大家都拿出本色來。

所以曹操發布了求才三令,破除舊的道德觀念,促成價值的多元化,為自己的這樣一種行為方式、個性方式找到一個合理性的依據。你們講究穿著,要戴禮帽,冠冕堂皇,衣冠楚楚,我偏偏不戴禮帽,我就隨便係個頭巾,你敢說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內嗎?你們講究笑不露齒,那我呢,我偏偏要放聲大笑,齜牙咧嘴,把滿口的牙都齜出來,你有意見嗎?

根據史書記載,曹操曾經有一次在一個高級社交場合的大型宴會上,吃飯的時候哈哈大笑,笑得是前仰後合、手舞足蹈,把整個臉都埋進了杯盤之中,抬起頭來的時候,滿臉都沾滿了米飯粒和菜湯。從此可以看出曹操這個人是非常隨性的一個人(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幘)。

不僅是生活作風,曹操在他的婚姻問題上,也充分體現了不拘禮法的性格。曹操的正妻卞夫人出生於倡伎之家,這個倡伎不是咱們今天說的性工作者,而是音樂工作者。在當時來講就是唱個小曲兒、跳個舞,也就是賣藝的,出身是比較低賤的。曹操的妾呢,有好幾個都曾經是寡婦,被曹操給娶了過門,曹操也不介意。而且曹操還專門叮囑她們,說我將來死了以後,你們也別傻乎乎地在這兒守寡,沒有必要,都趕緊找一個好人家給嫁了,這樣就行了。但是可有一樣,你們要記得跟你們新的老公宣揚我的好處(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由此可見,曹操這個人非常隨性。正是因為求才三令的公開倡導和曹操本人的身體力行,到了魏晉時期,中國人終於能夠從傳統禮教的束縛之中掙脫出來,迎來了個性解放的一個大高潮,史稱“魏晉風流”。相關的故事,在《世說新語》裏麵記載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魏晉風流,魏晉時期,在玄學昌盛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極其富有個性和魅力的時代精神風貌,以狂放不羈、曠達率真為特征,主要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賢”、謝安、王羲之。)

第三個考慮,為自己的人才政策辯護。

為什麼你們都說孔融是人才,我卻偏偏要殺?就是因為他是偽人才!為什麼你們認為道德有問題的人,我卻偏偏要用?正是因為他們雖然不符合世俗的人才標準,卻符合我的人才標準。曹操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舉個例子,曹操手下有一個人,名字叫作丁斐,這個人非常有才幹,這時有一個缺點,就是手腳很不幹淨,喜歡偷拿公家的東西。司法官員幾次三番告到曹操這兒,曹操總是大手一揮,從輕發落。司法官員就很不理解,就來問曹操,說大人您養這麼一個貪官,這何必呢?這多大損失啊。曹操就對他解釋,說我養著這個丁斐,就好像家裏麵養了一條狗,雖然有的時候會饞嘴,會偷點兒肉吃,但是他畢竟可以幫我捉老鼠,可以幫我看守糧倉。總的來講,利大於弊(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