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塵埃落定之曹植的秘密(1 / 2)

如果分析一下曹丕勝出的原因,傳統認為有這樣幾個:

第一,曹丕智囊團的質量遠遠勝於曹植。

曹丕的幕僚,司馬懿的老奸巨猾大家有目共睹,陳群是潁川世族的代表人物,吳質智計過人、表現活躍,都是玩政治的老手。相比之下,曹植的幫手楊修,隻不過以文辭見長,至於玩政治,近乎白癡。

第二,曹丕在朝中的支持率遠遠高於曹植。

朝中重臣前後得到曹丕拉攏或為他說話的有荀攸、賈詡、鍾繇、毛玠、崔琰、邢顒等等。至於曹植,則不但不主動拉票,而且還把自己陣營的人推到敵人陣營中去:邢顒是當時名士,人稱“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傾慕其人,讓他做曹植的家丞,幫曹植一把。結果呢?邢顒對曹植任性而為的作風看不過去,屢屢勸諫,曹植我行我素。總之兩個人合作得很不愉快。以至於在曹操立嗣的問題上,邢顒到最後居然反水,力挺曹丕。

第三,曹植本人能力有限。

傳統認為,曹植這個人雖然才高八鬥,文章寫得是不錯,但是你寫文章能寫死蜀漢和東吳嗎?實際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能實在有限。在奪嫡這樣殘酷而複雜的宮廷鬥爭中,表現實在讓人大跌眼鏡。所以,他雖然在曹操的感情傾向上本來占有絕對優勢,但卻行為不檢、任性而為,最後輸掉了整個的鬥爭,活該。

如果讓這樣的人成為魏國未來的主人,如何得了?所以曹丕勝出實在是眾望所歸。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曹丕不但從身份上看是第一繼承人,嫡長子,而且從能力上看也是不二人選,那曹操又不傻,他為什麼還要大費周折,冒著成為袁紹、劉表第二的風險,在和劉備、孫權爭天下的緊要關頭,忙裏偷閑在兩個親兒子之間挑起一場搶奪太子寶座的爭鬥呢?你幹脆直接選定曹丕做繼承人不就完了?

曹操自有他的劇本。按照曹操的劇本,他想以太子的寶座為誘餌,試圖達到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考驗滿朝文武,看看你們到底站在我曹操這一邊,還是站在漢室那一邊。

曹操現在已經基本上把漢王朝架空了。漢獻帝,是傀儡,實權在曹操手裏;漢朝的大臣,有才能的,被他吸納到了自己的手下,沒才能的,踢掉了。曹操下一步的計劃,是想讓他兒子將來更上一層樓,看看有沒有機會取漢朝而代之。那麼,讓臣下擺明立場,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但是,曹操不好直接問大家:你們支不支持我兒子篡位呀?所以,曹操以選拔太子為契機,把這個活動搞大,逼重臣們表態。雖然選太子貌似是曹操的家事,但是誰對曹操的家事越熱心,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誰對曹操繼承人的篡漢大業越支持。

曹操的第二個目的,才是這場奪嫡的正題:考驗曹丕和曹植,究竟誰更適合做太子。

可惜曹操打錯了算盤。因為他的這個完美的劇本由於缺少了一個人的配合而顯得漏洞百出。

這個人,就是曹植。

首先咱們不妨先來評估一下曆史上曹植的真實水平。這對我們認識曹植,以及認識這場所謂的“太子之爭”會有更大的幫助。

第一,軍事水平。

曹植對自己的軍事水平非常自信。他在若幹年後給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叡的一份上疏(《太和二年疏》)中說:我過去跟著先帝(曹操)南征北戰,對行軍用兵的神妙已窺堂奧;如果陛下能讓我統兵作戰,就算不能夠生擒孫權、活捉諸葛亮,也要俘虜他們的高級將領,殲滅他們的偽軍(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

這可不是不著邊際的吹牛,曹植的軍事水平得到過曹操本人的認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危急關頭,曹操就曾經想派曹植統率大軍救援前線的守將曹仁。

第二,政治水平。

同樣是魏明帝時期,曹植給曹叡寫了一封信。他在這封信裏麵暗示,當年薑太公被封在齊國,結果到了春秋末期,掌控齊國的不是姓薑的人,而是姓田的人;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晉國被人瓜分,瓜分它的也不是同姓家族,而是異姓的趙、韓、魏,所以您不要老防姓曹的人跟防賊一樣,放心吧,我們這些叔叔伯伯是不會搶你的皇位的,反而要提防一些異姓的功臣。曹植還說,你如果不信,別急著把這封信扔掉,你把它藏起來,藏在檔案館裏麵。後世的人,會知道我此言不虛。

果然如曹植所料,這封上書之後三十五年,曹魏帝國被異姓司馬氏取而代之。曹植的政治洞察力,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學術水平。

當時有一個名士邯鄲淳,“博學而有才章”,曹操都非常佩服。他和曹植有過一次會麵,曹植跟他聊天文(混元造化之端),聊物理(品物區別之意),聊曆史(論羲皇以來賢聖名臣烈士優劣之差),聊比較文學和文學史(次頌古今文章賦誄),聊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當官政事宜所先後),聊軍事(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一直聊到大家都閉嘴,沒人能接得上話為止(坐席默然,無與抗者)。邯鄲淳大開眼界,回去之後三月不知肉味,見人就讚曹植是“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