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曹植乃是一個罕見的文武全才。隻不過他的文學才華過於耀眼,掩蓋了其他能力而已。這樣一個全才,如果鐵了心想和曹丕爭奪太子之位,再加上曹操對他的偏愛,我們不好說曹植就百分之百會贏,沒人敢打這個包票,但是完全可以想象,曹丕是不可能這麼輕鬆獲勝的。
那麼為什麼曹植在奪嫡之爭中,犯了那麼多低級失誤呢?
我覺得解釋隻能有一個:曹植根本就不願意鬥。早在戰鬥開始前,他就認輸了。
仔細觀察之前的比試就可以知道,麵對來自父親的各種考驗和試題,相比起曹丕的積極行動來,曹植都隻是被動“應付”而已,幾乎沒有主動出擊。他把題目全都扔給了他的智囊楊修,讓楊修來想辦法。楊修怎麼說,他就怎麼照辦,甚至於連保密工作都不做,結果每次都被曹操給戳穿了。為了不成為父親劇本中的傀儡演員,曹植甚至在選拔太子的關鍵時刻故意縱酒狂歡、放浪形骸,到司馬門去飆車,犯下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低級錯誤。曹操想給曹植機會,派道德楷模邢顒去做他的家丞,結果呢,邢顒給他提的意見他一概不聽,反而把邢顒推到曹丕的陣營裏麵去了。
不僅僅是選太子期間,曹丕已經當選太子之後,曹植也盡力避免影響到曹丕的位置。
比如,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曹操一度想派曹植為將,率領大軍支援前線,這對曹丕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信號。而曹植呢,故意在出軍前夕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從而讓曹操收回成命,也化解了來自曹丕方麵的疑慮。
曹操臨死之前,據說給曹彰下了一道手諭,讓他火速趕回洛陽。曹彰到洛陽的時候,曹操已經死了。曹彰就找曹植,說父王叫我來洛陽,就是想立你為繼承人。曹植卻再一次退讓:“別胡說。難道你忘了袁紹寵愛少子最後敗亡的教訓了嗎?”(不可。不見袁氏兄弟乎?)
前後聯係起來,隻有一個解釋:早在競選太子開始的時候,曹植就已經棄權了。
(王通,隋末大儒。因不受朝廷重用,棄官歸隱,以著書講學為業。他晚年以孔子自詡,死後弟子私諡“文中子”。他的言行,被弟子仿照《論語》整理彙編成《中說》一書。相傳唐朝名臣魏征、房玄齡等都曾是他的弟子。)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猜測,其實早在隋朝就有人看穿了曹植的心事,發現了這個千古不發之秘。隋朝有個大隱士,叫王通,以“孔子”自居,號“文中子”,他在他的著作《中說》裏麵有兩句對曹植的評價。
一句是:“陳思王可謂達理者也。以天下讓,時人莫之知也。”陳思王就是曹植,曹植後來被封為陳王,“思”是他的諡號。王通說:“曹植真是個通情明理的人啊!他把天下讓給了他哥哥,當時的人卻不知道。”
另一句是:“陳思王善讓也,能汙其跡。”這是說曹植不但把天下讓給了曹丕,而且讓得很巧妙,故意往自己身上潑髒水,比如在司馬門飆車,讓當時的人包括曹操覺得他無可救藥,選曹丕做太子就順理成章了。
這樣的解釋,我想應該是符合曆史的。這才是曆史上那個真實的曹植。
那麼問題來了,曹植這麼做,目的何在呢?好像非常不可思議。太子,誰不想做啊?何況曹操已經把江山都打下來了,你如果做了太子,等曹操一死,順理成章就可以把漢朝取而代之做皇帝了,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你曹植為什麼要一手推開?
其實,隻要理解了曹植這個人,就可以理解他的做法。
權力欲望極強的曹操、曹丕,都難以理解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沉醉於美好的文學世界而不願自拔;他興之所至,會主動請纓願為百夫長、長驅蹈匈奴;他任性起來,會醉臥沙場君莫笑、鬥酒十千恣歡謔。他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根本不屑於曹丕爪下的那隻腐鼠。
他就是曹植,一個徹底的浪漫主義者,一個與濁世格格不入的性情中人。
前不見屈原,後不見李白;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天才曹植在這個時代是孤獨的。
曹植一醉泯恩仇,化解了手足之間的明爭暗鬥,完成了他的曆史使命。但是,把政治前途押在曹植身上的楊修,卻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在選拔太子的競爭中,楊修堅定地站在曹植一邊毫不動搖。曹植的落敗,當然也就讓楊修的政治前途失去了希望。公元219年,曹操終於處死了楊修。那麼,楊修到底做了什麼,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呢?曹操殺死楊修,背後的深層次考慮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