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書,一起來聊書,米花在線書庫天天陪著您,打發寂寞無聊的時間,和作者一起暢遊無限的想象空間^^
霸圖基業,山高絕頂,才可為峰。
煤海情緣
南海椰風送客行,萬泉惜別草青青。
天涯柳綠相思在,故裏花紅不了情。煤海戀,舊時盟,初衷不改是心聲。
歸來還我烏金願,夢繞當年萬裏程。這是劉明善在1988年填寫的一首《浣溪沙》,題目是《別海南》。煤海情深,烏金心願,一直是這位改革者畢生的信念。
曆史的創造離不開書寫曆史的人。現在,讓我們回到過去,揭開曆史的麵紗,回顧這段劉明善與新集不得不說的故事
鳳都煤城
亙古傳言:鳳凰不落無寶之地。
自古以來,凡有鳳凰棲息的地方,都被視作風水寶地。五經之一的《尚書益稷》篇說:《蕭韶》九成,鳳凰來儀。悠悠千年,鳳凰的傳說愈演愈烈,但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從地底下冒出來。
直到近代,科學發展,礦業振興,守著近一千萬平方千米土地的中華民族猛然發現所謂寶貝,並不是什麼金元寶,而是國家振興、家鄉致富的礦石。於是,那些流傳著鳳凰棲息的傳說的地方,霎時熱鬧了起來。
淮南,中華大地、淮河中遊的一座古城;一片黑色的土地,背負著古老與沉重的歲月。
淮南有多古老?誰也說不清,總之這裏早就發現了商朝的遺物。而西周時分封諸侯,這裏是有名的州來子國。在後來,淮南又被楚國占據,直到漢朝建立,這裏第一次被稱作淮南國。古代久負盛名的典籍《淮南子》,正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所著。
淮南有座山,叫做八公山。這座山海拔僅僅241米,卻如雷貫耳。據說,那位淮南王劉安就是在這裏成為的神仙,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傳說,從此為八公山、為淮南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還是這座山,成就了東晉宰相謝安一世英明。謝安和前來侵略的苻堅於淮南城外的淝水擺下陣勢。晉軍雖然人少,但謝安略施小計,苻堅大敗而逃。成驚弓之鳥的苻堅望著八公山上的草木,誤以為是前來追趕的晉軍,於是有了那句著名的成語:草木皆兵。
這段曆史,讓八公山更加神了。總有當地人說,在八公山附近見過鳳凰。傳說一代傳一代,從南北朝並立,到隋唐五代,再到宋元明清,傳言越發真實,於是遠近的人都深信不疑:淮南真是塊寶地,鳳凰都來棲息!
於是,淮南城裏有鳳凰的地方幹脆就被叫做鳳台,即今天的鳳台縣。這裏風光秀麗、氣候適宜、長淮如練,民風淳樸,良田萬頃,物產豐富,是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的故鄉。地靈必出人傑,曆史上鳳台人才輩出,有祖孫倆在秦國當宰相的甘茂與甘羅,其中甘羅十二歲就當了宰相;有三國時候的東吳大將周泰;還有宋代的宰相呂夷簡。司馬光7歲時在這裏砸缸救過人,清代的大學者李兆洛在這裏當過父母官,近代則出過淮軍著名將領嶽相如、語言學家張滌華、詩人荒蕪。還有那首傳唱了幾代人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是鳳台人方冰寫的。
人傑地靈,有鳳來儀。唐代大詩人劉長卿讚歎道:惜君滯南楚,枳棘徒棲鳳。
獨與千裏帆,春風遠相送。
此行山水好,時物亦應眾。
一鳥飛長淮,百花滿雲夢。
相期丹霄路,遙聽清風頌。
勿為州縣卑,時來自為用。《大清一統誌》關於鳳台的記載正是:縣有鳳凰台,相傳嚐有鳳凰至,因名鳳台。鳳台地下有寶貝的傳言,從此被證實!
可這寶貝,究竟是什麼?
明朝萬曆年間,鳳台有人在開窯采煤當燃料。到清末,已有了一百多處煤窯。1912年,當地士紳在西方采煤技術的傳入和實業救國的激勵下,重新開采了早年曾被遺棄的大通煤礦,成立保記大通煤礦公司。公司興旺,人來人往就多,鳳台這裏的鳳脈活絡了起來。當地人開始明白了,鳳台下麵真有寶貝。